普陀山名稱與佛典考證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聖地,是四位菩薩摩訶薩(即菩薩之中的大菩薩)的廣化群生的大本營。這四大名山就是山西的五臺山,是大智文殊菩薩的道場;四川的峨嵋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道場;安徽的九華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浙江南海普陀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這四大名山與四位大菩薩之中,能夠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那就是南海普陀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的觀世音菩薩了。俗語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尤其在此戰雲密佈、天災人禍,「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的今天,除開了一向以「慈眼視眾生」的尋聲救苦圓滿無礙的「觀音妙智力」以外,那裏還有什麼人的力量能救世間苦惱罪惡的眾生呢?現在我所要談的也就是這普陀山和觀世音菩薩。


普陀山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稱是普陀洛迦山、補怛羅迦、布怛落伽等,中國話叫做小白華山。普陀洛迦原為一山之名,因為中國人習性好略,或稱普陀或單呼洛迦,久之遂成為兩個山了。考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原因,在佛教經典上也有明文,當時印度就有幾個補怛洛伽等之說。我們在華嚴經第六十八卷讀到如下一段經文:「瑟鞞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時善財童子(中略)漸次遊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石上(今金剛石俗稱說法臺,石與陀石同在山之西面),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遶,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中略)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中略)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而為說法,或為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就。(中略)願令一切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離怖畏已,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這就是有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八參,參觀世音菩薩於此山中,所聞法要,大抵如是。再說觀世音菩薩乃過去正法明如來,早成正覺,因與我們娑婆世界有大因緣,所以他老人家才倒駕慈航尋聲救苦。三十二應,普門示現,無非是要令一切眾生,脫離苦海而登彼岸而已。


 


 不肯去觀音與慧諤開山


話說五代後梁明貞二年的時候,因中國佛教在唐時傳去日本,當時有很多為了求法留學的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國來訪道尋師,其中有慧諤和尚,遠渡重洋,航海來到我們中華大國,一方面尋師訪道,一方面參禮各處的佛教聖地。有一天來到山西五臺山,朝拜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遍遊五臺勝山,參觀名勝,看見一尊觀音大士的聖像,清淨莊嚴,心羨不已。本想向該寺當家師傅商討請回日本供養,恐怕人家不允所求,所以他最後的辦法,只有不與而取。他以為這是出於善心,能使日本人民視聖像而生信敬,「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這種做法決不會是犯佛戒中的「不與而取的盜戒」吧?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就偷偷的把這尊聖像拿走了。


慧諤和尚既然獲得這尊無上至寶的聖像,當然不敢再在五臺山逗留下去,馬上束裝就道,買舟東渡,預備回歸本國去了。當這條船開到現在浙江定海縣所屬的舟山群島,有一名叫新羅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現出無數的鐵蓮華(今稱蓮華洋),擋舟不能前進,如是者三日三夜,這隻船始終無法開出,只有遠遠在普陀山西週打轉。如果向東開,即有鐵蓮花從海中湧現出來,阻道不前。慧諤和尚此時已經嚇得驚惶萬狀,心中忐忑不定,俗語說:「為人不作虧心事,空中打雷我不驚」,他這時自己開始靜坐思過了。他捫心自問,生平無大過,從來沒有做過甚麼不可告人的壞事,為甚麼今天在海洋遭阻,進退不能呢?佛教徒遇著無法解決的困難事,唯一的法寶,就是跪向佛前,求哀懺悔。當他跪到菩薩像前,忽然想起這尊菩薩是不與而取偷來的,這時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慚,很快的跪下去禱告著說:「大士!弟子因見菩薩聖像莊嚴,我國佛法未遍,聖像少見,我想將菩薩聖像請回日本供奉,假使我國眾生此時無緣見您,當從所向,弟子即就該處,建立精舍,供奉聖像」,禱罷舟行,竟至潮音洞邊,安然停下。


那時普陀山還是一片荒島,野無人煙,雖然在漢時就有漢光武皇帝的好友嚴子陵先生的岳丈梅子真先生,隱居在這個山上,修真養性(即今梅福庵,內有梅福仙人鍊丹井,普陀山又名梅岑山,即指此也)。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海中有此山,一直到五代梁明貞年間,仍然還是一座荒山孤島,只有幾個捉魚為業的漁翁,在山上搭幾間茅草蓬子,住在海邊山凹裡。當時慧諤祖師靠舟上山,尋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遠的山旁邊,找到一間漁人茅舍,該舍主人就是打魚為業的張漁翁,經過慧諤和尚說明來意,他大為感動,同時也歡喜得了不得,菩薩連日本一個國家都不願意去,而要住在我們這個孤島荒山之中,這一座荒山真是與菩薩有大因緣了。我們住在這裡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哩,所以才能得到觀世音菩薩顯化此山。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諤和尚說:「師父!你們貴國的人,既無緣見佛,那末你就與菩薩一併住在我們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讓出來,你可以築庵供奉菩薩,我過海去,叫各地民眾,大家來山拜佛供養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慧諤禪師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築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觀音院」。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開山祖師了。這就是我國普陀山開山之由來。


 


唐文宗嗜蛤菩薩無言說法


唐朝文宗皇帝嗜吃蛤蜊,下旨要東南沿海的漁民,頻年入貢蛤蜊,一班貪官污吏們乘此機會,魚肉鄉民,捐獻詐取,害得他們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忽然一日,皇帝的御饌獲一巨蛤,刀劈不開,甚為奇怪,御饌把這隻巨蛤,送到皇帝面前,奏明其意,萬歲接過以手指彈扣了一下,說也奇怪,那個巨蛤,自動張開,其中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梵相在內,文宗皇帝看見了驚異不已,急令宮監,以金飾檀香盒,貯起來供奉。即召當時德高道隆的惟政禪師入朝請問,禪師對曰:「物無虛應,乃啟陛下信心,以節用愛人耳。經云: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帝曰:「朕見菩薩矣,未聞說法!」師曰:「陛下信否?」帝曰:「焉敢不信?」師曰:「如此陛下聞其說法竟!」文宗大悅感悟,誓戒永不食蛤蜊,因詔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敬奉,這是菩薩顯化,各地崇奉,蓋亦普陀山香火之所由來也。


筆者沒有看到蛤蜊中現觀音像,可是親眼看到在蛤蜊中的羅漢像,此像現存半片在磐石庵珍藏,非有特殊重要香客慕名請看,普通人是不容易見到的,據說已經有五百餘年了,那是一個紅漆盒子裝在裡邊,半個蛤蜊內天然長成的二九十八尊羅漢像,真是一件無價的寶物,菩薩顯化不可思議的神異奇蹟,不是科學所能說明的。


 


 短姑朝聖大士親送飯來


相傳有一位老翁和姑嫂們虔持數年的願心,遠道航海來山進香,舟抵普陀的時候,翁嫂們正預備捨舟登岸,上山進香的當兒,忽然小姑天癸適值身體不清淨,所以不能跟隨父親和嫂嫂一同上山拜佛,請她嫂嫂在菩薩面前,代為進香以了心願,其嫂短而笑之,小姑更覺慚恨,自己無福親見菩薩,只得獨坐舟中,靜待父嫂上山進香回來。那知正值海水漲潮,潮水不斷上漲,把剛才上岸的一條路全淹沒了。道路斷絕,無法上岸,而腹中又飢不得食,忽然看見一個老嫗,手持飯簞而來,履搬小石投水中,搴裳濡足登舟說:「特為姑娘送飯來!」說罷置飯簞而去,小姑甚為奇怪,以為是父親使令此老婆婆送飯來吃的,直至下午天晚,父嫂在山上各處禮佛而歸,那時已經潮退路現,他們實在忘記了預備小姑的午飯,迄至回船見面的時候,方才想起來小姑還沒有吃午飯,因此忙問:「姑娘受飢挨餓了嗎?」小姑說:「午後已經有一個老太婆,送飯來給我吃過了。我以為她是你們遣來送飯的,難道不是你們叫她送來的飯麼?」他們公媳兩個很驚奇的說:「並沒有叫人送飯呀!」小姑娘即將老太婆送來未吃完的飯,拿出來給他們看,表示所言不謬,嫂嫂這時已經悟知一定是觀世音菩薩顯聖,變現一個老婆婆送飯來,以濟這個虔誠遠道來山進香拜佛的少女,因身體不淨,慚恨自己無緣得睹佛面為辱,所以菩薩現身變化給她看,以增其信念,她與她的公公趕快返殿禱謝,瞻仰蓮座,見大士之衣裾猶濕,因此後來就稱靠船上岸的那個地方,名曰「短姑道頭」。就是嫂嫂短笑小姑於此,菩薩顯聖送飯的感應,說明小姑誠心的故事,後人名其地以誌紀念也。那個地方也就是現在香船來山靠岸停船的碼頭,菩薩顯聖的那個大殿,就是現在的慈雲庵,緊靠在碼頭旁邊上岸,不幾步就到,筆者曾在該庵大殿後面,見有後人塑供紀念的短姑像,也不斷有人來向她進香禮拜。


短姑道頭上有一座「道頭牌坊」,是民國八年無錫陳錫周居士捐資建造,鋼筋水泥,工程堅固,形勢雄壯,較之本省竹南佛教名勝獅頭山紫陽門,高下懸殊,真是不可以道里計了。上面匾額有不少名人題字,例如滇南王人文題曰「南海聖境」,東海徐世昌題曰「同登彼岸」,河南馮國璋題曰「寶筏迷津」,黃陂黎元洪題曰「金繩覺路」,江朝宗題曰「回頭是岸」,又有大興馮恕聯云:「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雲萬里天」,四明王禹襄聯云:「一日兩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簡照南聯云:「到這山來未謁普門,當先淨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須早回頭」。像這類文情並茂的題詞;真美不勝舉。


 


 普濟寺的鬆緊神運殿


前寺是普陀山的全山祖庭,五代梁時,初建此寺,名曰「不肯去觀音院」。宋神宗皇帝敕建命名「寶陀寺」。到了清朝年間,也不知幾番更名,近才名之曰「普濟禪寺」。因為全山以普濟、法雨二寺,分疆管轄,前山所轄的名之曰前寺,後山管轄的名之曰後寺,前山有前山所屬的小庵房頭若干,皆歸前寺客堂管轄;後山也有後山房頭若干庵院,也由後寺客堂處理。因為過去山上沒有鄉公所和警察局,前後寺的客堂說他是行政法庭也無不可。不論僧俗院庵的住眾等,如果發生了什麼糾紛爭論的事,私下無法解決的話,前寺所屬的到前寺客堂,後寺所屬的到後寺客堂,前後寺的知客僧搖身一變,又成為一個大法官,站堂呼班的無不俱全。因此之故,所以住在山上的僧俗人等,皆以前寺後寺名之,不稱普濟法雨也。


前寺為全山的祖庭,所以寺房之多,住眾之廣,範圍之大,可稱為全山之冠,前寺最值得稱道而神異不可思議的是圓通寶殿。因為普陀山是觀音大士的道場,大士修證的是耳根圓通,有時候有人說他是圓通大士,所以全山的大殿差不多都是以圓通寶殿為名的居多。因為這個前寺大殿素有神異著稱,因此好事者名之曰「神運殿」,世俗人又叫它為「鬆緊殿」,顧名思義,再聽傳聞就是說這個大殿,好像小說上的乾坤袋子一樣,能大能小能鬆能緊,無論你有多少人,它都能大肚包容得進去,從來也沒聽說有人滿之患,殿小僧多之感。筆者起初以為這是傳聞不實的神話,也不以為然。後來積善庵當家肇祥師,親自告訴我這是事實,曾經有六千和尚在殿上念經繞佛,不見擁擠。他說:「在民國二十五年,有某香客來山進香,打千僧大齋供眾,廣結法緣。那時可算是普陀山的黃金時代,全山香客與僧眾有三萬人之多。各府州縣的行腳僧都雲水到普陀山過大香會期,大有集全國僧伽之大成的氣概。那時我在前寺庫房任副寺(有銀錢副寺外交副寺不等),因為打齋供眾,要有一齋一襯(襯即錢),吃過午飯要大家念佛走出齋堂(念的是消災延壽藥師佛),至大殿前繞佛進大殿。這時有庫房副寺站在大殿門前,發給齋襯。當時因庫房零碎錢不敷,改發籌子,事後再拿籌子向庫房換取鈔票,這時並將大殿各處邊門關閉,派有專人,做把門將軍,不使有投機取巧者,偷天換日,一人可以穿門而過,再來前門領襯,一人只許一份,不許冒領雙份的,從我親手發給籌子,進來一人發一根籌子,如此發出有六千多根籌子。這是我親手所經過的事,親眼所見的事,一點不假,而不是傳聞不實的神話故事,你能夠不相信有此奇蹟嗎?」筆者上面也曾說過,佛菩薩的神異奇蹟,不是我們凡夫俗子可以心思言議得到的,如果拿維摩經中的維摩居士的丈室來說,一個方丈之大的小臥室,能容數萬人天,問疾聽法,一個大殿能容六千人又有什麼稀奇呢!上面說了一大篇,讀者一定要問:「究竟這大殿有多大呢?」對不起,筆者只有一枝筆,請聽我慢慢道來。那個大殿子有九九八十一間大,高出文昌閣(即蓮池庵)四層洋樓,在國內並不算怎樣大,可是在今日的臺灣,筆者走遍了全島,也沒有看見有這樣大的大雄寶殿。全臺灣以筆者看起來,要以大岡山新超峰寺的大殿為最大,可是與普陀山前寺的大殿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不可媲美了。以現在的科學方法計算,就是八十一間大的地方,也容納不下六千人之多,何況殿中有三尊大佛,兩壁供有很大的三十二應身的觀音像,再除去香燈殿主的寮房,以及供棹樵磬蒲團等的位子,最多能容兩千人就足矣。然而事實上有六千僧人在大殿上繞佛跪拜,一點也不感覺到人多,所以大家才說它是一個鬆緊自如的神運大殿啊!


 


千僧齋羅漢應供


山中自古就有如此的傳說:「凡是有齋主檀越來山,供眾千僧大齋,必定有一位羅漢降臨應供的。」不過羅漢來應供,大多是現比丘相,混雜在大眾僧人之中,凡眼不能識得罷了。民國十七年春天,有一位大心居士是江西彭大融先生,來山進香,他知道未成佛道要先結人緣;更知道在三寶門中要廣種福田。所以他誠懇的發出無上菩提道心,打一堂千僧大齋,廣結眾僧緣。真是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居然親遇羅漢,授他一尊古銅佛像,事後遍尋不見,所以他為感佛恩,撰一長文聯語,懸於大圓通殿以誌感念。今將聯語及跋文抄錄於後:「航海朝普陀,遍值齋供千僧,蒙老比丘,施我古銅聖像,想是應真阿羅漢;梯山禮大士,喜遊馳兩名剎,趨梵音洞,看他妙相分形,靈出趺坐紫金身。民國戊辰仲春月,奉皖省迎江寺竺老師尊之約,來斯進香,兼酬齋僧之願,飯僧後,念佛到大圓通殿,大融在門首,迎接諸僧,忽一老比丘交我古銅聖像一尊,仰目視人,弗見蹤影,想係阿羅漢現身示法也。特撰聯語懸於殿首,以誌紀念,且供諸來客,發信願心,一誠有感云。江西吉安縣皈依三寶弟子彭大融虔誠敬撰。」


至此將一提千僧齋的儀式,使沒有到過內地的臺省佛門中四眾弟子,多增見聞。談到設齋供僧的由來,是始於佛世時目蓮尊者,為欲救拔他的母親脫離餓鬼飢渴火燒之苦,於七月十五日設齋供養諸大菩薩賢聖僧,以此功德,迴向其母脫苦生天。後來各方的檀信居士們為了要超度先亡,或者植福延生,就到名山古剎的大叢林裡,打齋供養清淨福田僧。不過齋供的名稱也有各種不同,在本省有什麼「紅齋」和「香齋」的分別,在內地也有什麼腐齋(即豆腐齋)、平齋、上堂齋、千僧齋等種種不同,不過在普通腐齋、平齋和如意齋,沒有什麼重要,如果打到上堂大齋的話,就得要請本寺和尚(住持)上堂說法。在普陀山大香會期間(從正月初一到二月十九日)差不多每天都有幾堂上堂大齋。這是極普通的事。上堂齋的儀式簡單的如這次大仙寺傳戒期中所見的差不多。現在所要談的是千僧齋。


一個大香會期中,都有幾次千僧齋的。打千僧齋,小庵是不舉行的,就是三大叢林之一的佛頂山也還不方便,唯有前後寺才能舉行。因為前後寺的地方大,執事全,如果有一千個和尚來應供(有時多至六千人),必定要有煮飯的千僧大鍋。不然粥少僧多很是麻煩。打千僧齋通告的牌子,在三天之前,就要掛在前寺大門外,昭示全山僧眾,屆時來寺應供。千僧齋的儀式相當隆重,和尚上堂說法和齋主請法的那一幕,如皇帝上朝一樣的隆重莊嚴。請僧說法的這種敬師尊道的禮節,人見之莫不歎為稀有。先由客堂糾察師傅集合大眾師至法堂,知客僧引導打齋的施主隨至說法堂站立,由維那師鳴磬說:「鐘鼓齊鳴往方丈迎請和尚!」到了方丈室齋主執香由知客師引至和尚前禮畢,和尚登座,齋主上香頂禮後,由知客師拈香禮拜,長跪合掌,代表齋主白詞,迎請和尚。大意是:「仰白和尚!大慈忍聽,今有某省某縣某某信士,來山進香,為植福延生事,敬設千僧大齋一堂,供養兩序諸師,恭請和尚,上堂說法,普利人天。惟願和尚慈悲默然允許,下情無任,懇禱之至!」維那師呼「末後先行」,丈室裡大鐘大鼓一齊敲,這時全班執事隨行,最前邊有兩面長幡大旗導路,跟著兩序大眾,和尚前面有兩隻提爐,有傳爐的侍者,和尚身邊有四個侍者,一人執說法的柱杖,一人執拂塵,一人捧缽,一人捧具,和尚身穿黃海青(大袍),批大紅祖衣,掛大念佛珠,嚴肅威儀,步至法堂,維那師鳴磬一下,停止鐘鼓,和尚禮佛升座,大眾唱香讚畢,這時有香燈師拈香展大具頂禮三拜,上去接侍者手中柱杖,四個侍者一齊下來,展具拜三拜,維那師呼:「梵音龍象,當觀第一義」,和尚接過柱杖震地一下,開始說法,齋主跪聽。說法畢,維那師又呼:「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呼畢,和尚下坐,齋主謝法,維那師說:「鐘鼓齊鳴,送和尚回丈室」。然後佛前上供,和尚過齋堂應供,齋主拜齋,飯畢結齋後念佛,由和尚領班,齋主隨和尚後,千僧齊集,在大殿前丹墀裡繞佛。這時前後寺的知眾師、知客師、糾察師,全部出馬,各執各人應執的警策僧值的香板,四邊站定;又有好些巡照師各人手執藤條,往來巡查照看,看大眾師有無舉動輕乖,交頭接耳,有犯威儀。知眾客糾察師等,如大隊長一樣的指揮部下,巡照師執藤條維持秩序如警察一樣的負責,看樣子真是如臨大敵,莫不為之心驚膽懼,千餘人整整齊齊的在那裡一心不亂的念佛。繞佛畢,和尚進大殿向外站立,齋主跪在和尚前面合掌迎接眾師進來。大殿門口有人結緣散襯,簡單儀式如此。


 


千斤大鐘繫草繩


提起這口稀奇古怪的大鐘來,在筆者未去普陀之前,就常常聽人說;「普陀山有一口大鐘,七千餘斤重,是用一根稻草繩子吊掛在鐘樓上」,那時我也與一般少見多怪的人一樣的固執,認為這完全是騙人的無稽之談,胡說八道的神話,及至我到了普陀山進香時,有人提議到前寺看草繩大鐘,這時又引起我多年來不信的疑事,不過不久就可以有事實可見,存著狐疑不信的態度,隨著眾人同往。那個鐘樓位於神運殿的東南角,可惜該樓樓梯只能容許一人上下,所以在香會期間去看大鐘的人,每天前後相繼,擁擠不堪。上面有一位跛腳的香燈師,在招待客人,為香客燒香點燭,有時並為遊人解釋大鐘奇蹟的故事,我們看他活靈活現指手劃腳地告訴我們說:「這口大鐘有七千餘斤重,是清朝嘉慶十三年鑄的,你看:這麼大的一口鐘,是用一根草繩吊掛的,至今已近三百年的歷史了,你們諸位看奇怪不奇怪?」當時有一位軍官,也和我一樣的懷疑不信,並親自用手在繩索上抽下幾根草來看,果然真是草繩,這時事實勝於雄辯,不容我們不肯信了。鐘身的龐大,要比唐朝張繼詩中所說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那口大鐘要大得多了。洪鐘所發出來的聲音,雖不能說是:「上徹天堂,下通地府」,可是較之其他寺廟裡千兒八百斤重的鐘聲,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我們大家都去拉動槌(槌是大木段子用麻繩扣掛的)叩鐘三下,有的人還給那位跛腳香燈師的香錢。雖然那個古老殘舊的鐘樓,已被那口大鐘吊得東斜搖搖欲墜,好像吃不消似的,可是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們,遊山賞景的騷人墨客們,衝鋒陷陣的將士們,遠足旅行的學生們,還有研究科學哲學的學者們,都要來看看這口眾人所稱的「草繩大鐘」,大家只有見而生疑,無法解釋此一疑團,恐怕這也不是科學所能解決的問題吧?


 


來意不誠退回原處


到了大香會期間,前寺香客進香獻燭者之多,真可以開設一間香燭店。雖然佛前燭臺不少,可是大批香客湧進來的時候,還是無法應付,這枝燭剛插上去,那枝燭又送了來,只有把未點完的燭拿下來,換上新來的燭,如此不斷的掉換下來的剩燭,每天都有好幾百斤之多。尤其是杭州的香客,和上海的香客,佛前供燭,都是一百斤一對,或五十斤一對的送進來,如果香船一到都有好幾抬是大蠟燭。放得下的人,看見香燈師把他的貢燭熄了,倒也無所謂,知道這是不得已的事,同時還有一句俗語,所謂「心到佛知」,「錢進山門,福歸施主」,只要出了錢,發了心,我的香燭交與殿主師,隨他燒香不燒香,點燭不點燭,總之我的心願已了。有一種不知進香意義的人,他的心就放不下了,看見人家把他沒燒完的香燭拿開,就有點不開心。


現在說一段香客進香,菩薩顯聖的故事:


有一個遠道來朝山的香客,因為他很有錢,所以買來的貢燭相當大,差不多有五六十斤一對燭,他到前寺進香時,正是進香的人最多的時候,香燈師忙著為香客點蠟燭,真是忙得不亦樂乎,這位香客把他一對大蠟燭,請香燈師點起來,剛插上燭臺不久,又有其他的香客將燭送來叫點,所以把這位香客的一對大蠟燭熄下來,擱放著沒點,再點其他香客的燭,因此這位施主就大大不滿意寺中的和尚,說和尚貪心,有意把他一對大燭不點,存下來賣錢。一怒之下就帶了隨來的小兒子回去,那知這個愛子,不幸在半途得病死了,這位先生也就無可奈何的買了一口棺材,把他的愛子裝了帶回家中埋葬。那知一到家中,看見這個已死的小孩子出來迎接他,這一來可把他楞住了!明明這個孩子同我去進香,在半途死去的,為什麼又活在人世仍然未死呢?這真可說是千古的奇聞。因此大著膽子問道:「你不是隨我去普陀山進香的嗎?為什麼現在又在家裡呢?」兒子回答他說:「那天隨爸爸回來,一走出山門外,就不知爸爸到那裡去了,我尋了好久,還是找不到您,正好遇見一個老人,承他把我送回來,我回來已經好幾天了」。他的爸爸這一來如墮進五里霧中,摸不著頭腦:明明這孩子已經死了,是我親手把他放進棺中,不知他什麼時候活轉過來的,還在我前面到家,我倒有點不相信哩,恐怕這是小孩變成小鬼來作祟我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帶回來的棺材打開看看,不立時便見分曉了嗎?於是當面教人把棺材開下來一看,那知棺材裡已經不是放的孩子的死屍,竟變成一對大蠟燭,這好像變戲法一樣的有趣,在那對蠟燭上還現出八個大字:「來意不誠,退回原處」!這一來可把這位先生弄得既慚且愧,跪下來就拜禱不止。原來這是觀音大士顯聖,從此以後,每年都買很大的蠟燭到普陀山進香,再也不和香燈師們爭論要點蠟燭不點蠟燭了。


 


紫竹林原來還是紫竹石


「白蓮臺上彌陀佛,紫竹林中觀世音」這兩句話,我想凡是一個中國人,皆是耳熟能詳道得出的,尤其在紫竹林中坐著的,一手執淨瓶,一手執楊枝的觀音大士聖像,龍女站在身旁,鸚鵡口銜佛珠,善財童子在下邊參拜,這一幅精美的聖像圖,不知令多少見過的人心羨神往啊!老實說筆者在小孩子的時代,就聽了很多的人傳說,朝南海到紫竹林中參拜活觀世音菩薩,當我未去南海時,也以為真的像圖像上一樣,有一個活的女菩薩,坐在茂林修竹的紫竹林中,有善財龍女,隨侍在旁,常與來山進香的善男信女們,說些成佛作祖的神奇妙法。迄至我三十六年正月,跟隨幾個同參道友,結伴朝南海,因為後山法雨寺,開期傳戒,我們就掛單住在後寺雲水堂,那時在船上還沒有上岸的時候,老遠就看見上文所寫的「道頭牌坊」,從人海擾攘的上海,來到這海天佛國,心中真有說不出的愉快和清涼,因此不管三七二十一,揹起「朝山進香」的黃布香袋,跟著多年常來的老香客,往各寺院中燒香拜佛了心願。我們翻山越嶺,前山忙到後山,寺院跑到庵堂,我老有一個疑念沒有打破,那就是沒有看見紫竹林中的活觀音,又不敢在同參面前提起來問,恐怕他們要笑我是個「土包子」,好在來日方長,這個疑問只有秘而不宣。第二天有人提議去紫竹林進香,徵求那幾位願意同去的,我是第一個舉起手來附議,因為有幾個去過的不願再去了。我是一心一意的要到紫竹林中朝拜活觀音,恭聞法要,那知跑到紫竹林,仍然還是看見一班善信們拜佛求籤,並沒有看見有甚麼活觀音菩薩,在那裡說法給人聽;善財龍女也是一無所見,更感覺奇怪的,連紫竹林的那些茂林修竹也不知跑到那裡去了。這一來使我大失所望,以為這裡決不是紫竹林,詢問同來的人,他們說這就是紫竹林,再沒有其他第二個紫竹杯。因此我這個疑案,不能再不設法解決了,我決意找本廟的大師傅問個究竟。我拉了一位該院的知客僧,坐下來和他談天,請問他紫竹林的由來,為甚麼看不見紫竹林中的觀世音?他用手一指說:「那不就是紫竹林嗎!」我依著他的手指的地方看去,只見那臺上擺了一塊大石頭,我說:「那是一塊頑石,那可算作紫竹林呢?」他說:「你再去仔細看看,那石頭上面不是有紫竹嗎?」我問他這是甚麼意思,請他詳細說明,他說這裡有一段很有趣味的故事,說明紫竹林名為紫竹石的由來。


 


向蛇王借山菩薩顯神通


故事是這樣的:相傳普陀山,山上有一個蛇王,率領牠的子孫,盤據在這個山上,大有「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之勢,甚麼人也不敢來侵犯牠的地盤。有一次觀世音菩薩變成一個老比丘,來向蛇王借山開道場,以廣度娑婆世界的迷昧眾生,蛇王為了要保持自己的權益起見,執意不肯。牠說:「這是我子孫萬代帝王之業的根據地,怎麼可以隨便借給你和尚開道場,度化眾生呢?」菩薩見蛇王蠻不講理,也就不客氣的說道:「你有甚麼能為可以大膽的拒絕我不借呢?」蛇王見菩薩問他有何本領佔據不借,牠說:「我能現出原形來,圍繞此山三匝。」菩薩笑而不信的說:「你真能現原形繞三轉的話,我就不向你借山;如果沒有本領,不能繞山三匝,那時又怎麼說呢?」蛇王慨然的說:「這是我平常繞慣了的,那裡有不能的道理?假使我圍不到時,我一定把山借給你開道場!」菩薩說:「一言為定,不可失信。」蛇王挺起胸脯來說:「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罷搖身一變,現出原形來是一條千年怪蟒,又粗又長,慢慢的開始圍山,菩薩這時也運用神通妙法,把這座山慢慢的放大;蛇王圍圍圍,菩薩的山也放放放,結果一匝還沒有到,蛇頭和蛇尾都連接不到。菩薩見蛇王無能為力了,笑著對牠說道:「現在你不能圍繞三匝,還有甚麼話說?山該借與我開道場了!」蛇王無可奈何的說:「今天不知倒了甚麼運,每次我都能圍三匝,今天怎麼一轉都圍不上?借是可以借給你,不過你也顯一點神通給我看看,才能使我甘心認輸!」菩薩說:「那很容易!我手一指,這個地上的一塊石頭上馬上能夠現出紫竹來!」說罷用手一指,忽然那塊白石上就現出無數的紫竹來,據說就是那塊紫竹石。後來有許多朝山進香的男女們,都攜帶小紫竹石子,帶回去做紀念品,這就是普陀山紫竹林的由來和出典。


 


千步沙海潮音聲吼如雷


當筆者初到普陀山的時候,睡在後寺上客堂裡,當夜深人靜的當兒,聽到千步沙那裡的海潮音,聲若雷轟,震耳欲聾,像萬馬奔騰似的,比歐陽修秋聲賦中所說的聲音還要大上百千萬倍。我最初以為是開足馬力的特快車響聲,繼而思之,不對,這裡是海洋中心,那裡有甚麼火車呢?簡直鬧得我大半夜睡不著覺,第二天問他們老住山的人,才知道是「海潮的聲音」,這種雄壯宏大的海潮音聲,我還是出生以來第一次聽到,法華經普門品的偈語說:「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到今天我才證實不謬。


傳說這個海潮的音聲之所以異常響亮,也有著一個小故事:就是蛇王雖然無條件把山借給菩薩開道場,但他要菩薩說出一個歸還的日期來,到時候可以物歸故主。菩薩對蛇王說:「那一天全山聽不到我的弟子敲木魚的聲音;或者千步沙前的海潮音聲不響了,那時我就把山讓還給你」。普陀山現在發展到三大叢林,八十餘家院庵,一百六十多個茅蓬,所以每天木魚音聲是不會斷的。或者現在時局變動之際,普陀山聽不到青磬紅魚的音聲,恐怕就是這蛇王來討山了,不過海潮的音聲是永久不會斷絕的呀!最奇觀的是海潮拜浪,不管吹起甚麼東南西北風,千步沙的海潮是始終不會隨風轉浪的,仍然是一波一波的撲向這一邊來。有人說:「這是海潮拜浪」,無情的潮水也知道朝拜觀世音菩薩。如果遇見大風激盪,那千步沙的波浪,若雷轟雲湧,眩目震耳,來若飛瀑,止若曳練,倏然萬變,不可名狀,筆者往往遇著大風擊浪的時候,一個人溜奔到海邊,站在千步沙石上欣賞這俗人難得一見的大海之奇觀,那一種身心蕩然的境界,不是筆墨所能形容於萬一的。


 


前寺山門永不開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前寺還有一件很值得一談的事情,在這裡應該追補一下,因為這件事也很少有人提起來討論,所以容易遺忘了。那就是前寺的山門和其他的山門不一樣,其他寺院的大門都是開著的,獨有前寺的山門是永久的關閉著,陶淵明所說的「門雖設而常關」,這不啻是普濟寺的大門寫照。筆者初到普陀山,遍遊全山,七八十個大小寺院,沒有一家的山門不是開著的,唯有前寺的山門老不開。筆者為了此事,也曾問很多本山的子孫(就是在山上出家的和尚),皆是「語焉而不詳」。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為甚麼前寺山門永不開?查問的結果都是似是而非,問不出一個水落石出來。有一個老人對我說:「這個山門要當今天子,皇帝萬歲,御駕親臨本寺,方才可以開山門迎接聖駕,平時甚麼人來也不許開的。」這位冬烘先生簡直睏在鼓裡做夢,還在想有真龍天子出世,真是可笑又可憐。我說:「現在是民主時代,那裡有皇帝出世呢?如果百千萬年,沒有皇帝萬歲來,這個山門也是百千萬年緊閉不開嗎?再問一句為甚麼一定要皇帝來才開呢?」那位老修行,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云亦云,最後還是問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後來一直到筆者進前寺客堂任知客,常常陪遊客們談天,遊客們無非是想知道本山的歷史、詢問對本寺各種不了解、有疑問的地方,往往遊客們的問題就轉到前寺山門上去了,「請問大師傅,為甚麼此地的山門不開呢?」偏偏我不知道這個來歷,而他們偏偏要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真是要命!我又不好用那個老修行告訴我的要等皇帝來才開的話,拿來答覆遊客,因此沒有辦法答出一個所以然來,只好老著面皮,裝著聽不見,來一個「顧左右而言他」,不過這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如何把這一疑案打破,方好應付其他遊客們的盤問。普陀山誌我也翻過兩次,也是找不出根據來,那只好借重神話傳說:中國的各大名山,皆有他不可磨滅的神話歷史,同時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神話故事,筆者現在把從各方所探訪查問得來的各種說法,以及和前寺山門有關的故事,綜合起來寫在下邊,以供讀者參考。


 


觀音大士遊天臺


話說南海普陀山的觀音大士,有一天在山上忽然靜極思動起來,想另找一個地方遊玩一番,換一換新鮮的空氣,想罷就登上山頂的最高峰——佛頂山,睜開慧眼,矚目遠眺,遙望天臺山國清寺是一個風景幽美的地方,有很多的頭陀和尚在那裡來往不息。一定是我們一家人:「好吧,我就去天臺山上走一遭!」想罷一個飛步,跨過「觀音跳」(觀音跳在紫竹林那一邊,現有觀音菩薩足跡,印於石上,傳說觀音菩薩是由此跳過海去的),來到天臺山國清寺山門外,只見山明水秀,老樹成蔭;茂林修竹,綠草如茵,真是「別有天地在人間」。國清寺裡的五百個阿羅漢,他們每天三三兩兩的站在山門外,東張西望,希望有甚麼善男信女的大心檀越,來山進香,可以廣結善緣,隨手布施金錢。他們一眼看見觀世音菩薩,衣履整齊,威儀莊嚴,以為這一個有錢的大護法,一定有很多的金銀與我們結緣,因此他們都拿起看家的法寶來了,把衣服兜起來一齊說道:「阿彌陀佛,結結緣!」觀世音菩薩以慧眼看出他們皆是活羅漢,應化人間,逢場作戲。一個個的活像真的,把觀音圍著化緣,他們也不知道彼此皆是一家人,更不知道是南海普陀山的大菩薩,簡直被他們圍得沒有辦法,菩薩只有笑而不言。最後還是國清寺的方丈大和尚,道德高尚,另具慧眼,他看這位不速之客,一定是那一座名山的大菩薩,下降人間遊方度化的,因此趕緊上前,推開眾人,打起招呼,合掌問訊:「請問大德,是從那座名山而來?」觀音大士也就答禮道:「我是南海普陀山慈航普渡的觀世音,今天特來貴山「賞名山勝境。」那一班傻羅漢,一聽說是觀世音更加高興起來:「難得大菩薩光臨敝山,使我們增光不少,一定在我們這個小地方,多盤桓幾天,讓我們這些小羅漢們供養供養大菩薩,我們大家做羅漢菜,請你吃我們的羅漢齋。」這就是俗人所說的:「羅漢請觀音,客少主人多。」


 


菩薩造橋羅漢建塔


觀世音菩薩來到天臺山,東遊西玩,不知不覺的已經玩了好幾天,每天都有不少的羅漢請他吃羅漢齋,同時又看羅漢們不是刀耕火種,就是靜坐參禪,不覺從心中生起一種敬慕心來,心想我在這裡整天的受他們供養,實在有點過意不去,一心想要對這名山,有所報效,也好留一點「聖蹟」才不負此行。有一天對他們羅漢說:「貴山雖有寬暢的大殿,但缺一座高大的寶塔,這是美中不足,不夠莊嚴。我建議你們,能再建造一座寶塔,那就更壯觀了!」其中有一位羅漢插嘴說道:「本山沒有寶塔,並不大要緊,最感頭痛的是我們千丈岩缺少一座交通橋,實在太不方便,人家來來去去的,總要繞一個大圈子,在我看起來,不如先造橋,然後造塔。」觀音菩薩,為欲成就這一件好事,便帶著試探的口吻對他們說:「造塔是供養佛的,眾生見了禮拜旋繞,有莫大的功德;橋雖重要,可是塔也不能少,現在我們可以分頭工作,你們五百位羅漢,共同造塔,我一個人來替你們造一座橋,好不好?」五百羅漢,一聽此話興奮極了,齊聲說道:「好呀!好呀!承蒙大菩薩不棄,發心幫助我們,這再好沒有了。」菩薩又說:「我們不妨來個競賽,限定一夜之中,要把寶塔和大橋造成功,看誰的工作先完成?」羅漢們都是有大神通的人,這一點小事算得了什麼,一致的答道:「好!好!說做就做,今天夜裡我們就幹吧!」


他們兩方面,各人心中皆有各自的打算,觀音菩薩心想,要建築一座高大的寶塔,一夜的時間看他們到那裡運這些磚木材料來?我想他們是不容易竣工的,我只要如此這般,這般如此,一座大橋就能造成功。羅漢們意謂:難道我們五百位大阿羅漢,輸給一個觀世音菩薩?俗說:「雙手難比四拳,你看,千丈岩的地方,有這樣高,這麼闊,而想造一座大橋,一夜的工程,不怕你有什麼通天的本領,也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雙方皆存了輕估對方的心理,都以為自己有辦法,了不起。


當更深夜靜的時候,國清寺裡送出清脆悅耳的鐘聲,大家也很熟習這是大眾的號令(佛家的內行話叫做開大禁,就是招呼大眾睡覺的號令)。羅漢們等到大家都睡了覺,便開始工作,他們這時大顯神通,搬磚運石,搬的搬,砌的砌,忙得不亦樂乎,觀世音菩薩為了好奇心驅使,躲在山凹裡偷看他們如何建造寶塔,在黑暗中只見人頭鑽動,來來往往的忙個不休,他們真是神通廣大,很快的時間,就把一座寶塔起得很高,真不愧是得了六神通的阿羅漢,不能再輕視他們無能了。這時觀音菩薩忽然想起,自己是和人家比賽的,怎麼老看著人家造塔,自己造橋的工作還沒有動工,天已經差不多四更左右,如果再不動手的話,豈不是要打敗仗了嗎?他趕快的一個飛身,跨上高山,顯起大菩薩的神通妙法來,兩腳跨在「千丈岩」的兩岸,雙手拉著兩邊山頭,往中間合,說也奇怪,山上的石頭見了他好像和好的麵粉一樣的柔軟,兩個山頭,合成一起,就成為歷史上千古有名的天臺山上的「石梁橋」。觀世音菩薩,把橋造好了,外邊的天還沒有亮,再去看看羅漢們的寶塔,還沒有峻工,菩薩忽然故意的和這班羅漢們,開一次玩笑,躲在山凹裡學起雄雞的聲音,喔喔的啼個不休,羅漢們正忙得起勁的當兒,只有一個寶塔頂沒有蓋上去,忽然聽到金雞報曉的聲音,以為是金雞三唱五更明,不管工作完成不完成,時間一到就要住手,因此寶塔的頂沒有蓋上去,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五百羅漢一夜建成的「通天塔」。同時也有人說:「羅漢的功德沒有菩薩圓滿,所以寶塔不能完工。」


第二天,天臺山附近城市裡的居民,屋上的煙囪都不翼而飛了,大家早上起來燒早飯,因為沒有了煙囪,熏了滿屋的煙氣,弄得大家莫名其妙,沒有辦法,只好在牆上開個洞排煙,起初以為一家如此,那知全城皆然,每家屋項上的煙囪的磚頭都沒有,不知被什麼人取去了,經過報告地方政府調查的結果,原來天臺山國清寺忽然多了一座很高大的「通天塔」。大家聽了都湧了去看,寶塔的磚頭很不整齊,大大小小,裡裡外外,黑黑白白,煞是奇觀。這時大家才知道全城的磚頭皆到了這裡來造了寶塔,同時也都知道是天臺山的五百羅漢顯的神通,他們不但不怒恨,反而更加敬佩羅漢們的法力無邊,因此習慣成了自然,一直到今天,天臺山附近城市的居民屋上都沒有煙囪,這也成為那個地方的風格,同時我們也多知道一點地方常識,這就是天臺山地方沒有煙囪的由來。


五百羅漢因為所造的寶塔,一夜未能竣工,成為千古遺憾!後來查明還是觀世音菩薩暗中與他們開的玩笑,使他們工作不能完成,功虧一簣,這個玩笑開得真大,真是豈有此理!羅漢們心想你為什麼到我們天臺山來欺人,使我們五百人都被你愚弄,倒了架子,要我們當場現醜,今後我們有何面目見人?他們越想越惱,大家因此開了一次緊急會議,目的是「南海普陀山觀音菩薩欺人太甚,我們這次吃他虧,倒了架子,我們應該如何報復他一下?」其中有一位羅漢站起來建議說:「他能到我們天臺山和我們取笑,教我們倒了架子,我們也可以一齊到普陀山去鬧他一個天翻地覆,方出我們心頭之恨。」大家一齊答道:「對!對!我們說去就去,乘著普陀山二月裡是大香會期,二月十九又是觀音誕,我們就在這時候去正好,乘來山進香的客人特別多,我們可以混進去,使他們人不知鬼不覺,我們可以看時行事。」說罷,紛紛的各顯神通,騰雲駕霧的直奔普陀山而去。


 


五百羅漢大鬧普陀山


話說五百位大阿羅漢,離開了天臺山,一齊來到南海普陀山住下,他們都是化成掛單的窮和尚,衣服不整,破爛不堪,窮相畢露,甚至還有變五體不全、瞎眼啞口的醜和尚,更有什麼十不全的瘋顛僧,奇奇怪怪的無所不有。他們的目的是來破壞觀世音菩薩齊整、莊嚴、清淨美觀的道場,倒他的架子,所以他們格外的裝出那窮樣子,壞形相來,看見香客就把破海青兜起來向香客要錢——化小緣,到處皆聽見他們的化緣聲:「阿彌陀佛結結緣」,香客見他們可憐的樣子,也還隨緣樂助,拿出銀子來分給他們;因此一直到現在,普陀山化小緣就成了風氣習慣,大香會期間,各地都有很多的出家人,趕到普陀山來過香會期,化小緣。筆者在山上掛單時,有時也逢場作戲,跟著大眾後邊湊熱鬧,兜起衣服來向施主們化小緣,橫豎不要我去叫喚,我是站在人叢中隨緣的,看見香客走來,我們一字兒排起來,隨著大家把衣服兜起,施主從我面前經過就隨手拿出東西結緣,我們可以隨手而得到很多東西,有的施針線毛巾線襪,銅錢鈔票,種種不一。這種境界因為當時是羅漢在普陀山化小緣的,因此後人也就學起羅漢來化小緣,稱這境界名之曰「羅漢境界」,懂得佛法的施主們並且很恭敬這一班化小緣的乞士,恐怕這些人當中總有羅漢隱藏在裡邊,所以對他們不敢隨便輕慢,這就是普陀山和尚化緣的由來。


有錢的大齋主,來山進香,打千僧齋供養十方雲集來山的僧寶,五百羅漢來過堂應供,在未過堂吃飯以前,他們羅漢私下開了一個會議:今天我們去過堂,我們大家把羅漢肚子放下來大吃一頓,總要叫他齋堂的飯不夠吃,也教觀音菩薩失失面子,倒倒架子。我們也算報復他一下。因此他們五百個餓虎星下凡似的窮羅漢,念過供養咒後,就狼吞虎嚥的、大吃而特吃起來,三碗不夠,五碗不飽,七碗八碗仍然不肯休,這一批生力軍打起衝鋒來,不要三五分鐘,把齋堂的飯吃得一乾二淨,結果五百人吃了五千人的飯還是不肯罷休,弄得大眾不得下臺,他們還是在齋堂鬧著要飯吃,同時還說出好多不堪入耳的話來:「什麼四海聞名的普陀山,連我們這幾個和尚來吃飯都不夠吃,還稱什麼大菩薩道場呢?不把飯給我們吃飽,我們不走!」他們七言八語的鬧成一堆,最後還是糾察師傅說好說歹請他們暫時出去,今天已經臨時煮了好幾大鍋的飯拿來,還是不夠你們吃,現在時間也不早了,明天打齋一定給你們吃飽。」「好!明天飯再不夠我們吃,我們就老實不客氣的把你們的千僧大鍋打掉。」說罷恨恨而去。觀世音菩薩沒有想到他們這一班搗蛋鬼來,以為是那裡來的掛單的和尚,現在才知道是天臺山的五百羅漢為欲報復前恨有意鬧普陀山而來,他們來開玩笑,失了普陀的面子,鬧得全寺不安,大眾均在紛紛議論:「這些和尚不知那裡來的,他們真是羅漢肚子,吃得這樣多,如果這樣吃下去,我們普陀山還要被他們吃窮呢!明天打齋,他們又要來吃,不知需要幾十石米給他們吃?不夠還要鬧,飯頭師現在辭職,不敢燒飯,怎麼辦?」這時忽然有一個和尚來說:「我願當飯頭,不怕他們有多少羅漢大肚皮來吃,我都教他們吃不了。」第二天果然這班餓虎似的窮羅漢,又在齋堂裡打起衝鋒來(軍人搶著吃飯曰打衝鋒,此語借用),可是他不知道菩薩已有了準備,這時的飯菜源源而來,無有缺少,吃得他們「大腹便便」的不能再吃了,可是飯桶裏的飯,仍然未曾見少,糾察師這時膽子也大起來,提高嗓子大聲說道:「請大家發心吃飯,開了一個飯店,決不怕大肚子,你們昨天沒有吃飽的人,今天盡量的吃,不怕你有多大的肚皮,我們的飯菜,你們是沒有本領吃得完的!」五百羅漢這時也知道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廣大,明知羅漢是鬥不過菩薩的,因此他們也就一聲不響的走了。他們走過以後菩薩吩咐把山門關起來,不許他們再來取鬧,羅漢看見菩薩把山門關起來不准他們進來就說:「好!我看你山門關到什麼時候,你那一天山門開下來,我們就來要飯吃!」這就是前寺大門永久不開的由來,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濃厚神話趣味的故事。後來大家才知道這一位飯頭師,是菩薩現身的,所以才能對付五百位羅漢,最後才能把羅漢送走,恐怕今後再有什麼羅漢們來開玩笑,因此就把菩薩燒的這一鍋飯,羅漢們吃不了的陳飯,留下來滲進第二次新飯中,不論臨時添多少人,都夠吃的,從無粥少僧多之慮,如此新新相陳,一直到千百年後的現在,還是如此。這就是前寺參陳飯的出發點。


 


書記師兩謁聖天子


普陀既為名山勝地,又是菩薩應化,高僧輩出的古道場,當然是天下崇風,四海聞名。因此歷代有不少的當今皇帝,禦駕親臨。有的是遊幸名山,欣賞海上風光,有的是專程前來,朝山拜佛,為太后娘娘還了心願的。普陀自從開山到現在,也不知有多少當今皇帝,王公大臣,來山進香,朝拜觀世音菩薩。


在過去皇帝出門,不是像現在總統出巡這樣隨便,因此萬歲駕臨普陀山時,也不是像現在總統遊普陀這樣方便了。過去皇帝到那一個地方,或那一個佛寺,聖駕親臨、那真是不得了的了不得,全山清潔運動不要說,就是預備鋪張接駕的排場,也不知要費煞多少人的苦心,深恐有歡迎不誠,招待不恭之罪嫌。


有一次也不知是那一位皇帝萬歲(忘記名字),禦駕親臨到普陀山,在好多天前,地方官就派人通知普陀山普濟寺的方丈大和尚,要他把全山整理清潔,合寺掃洒張燈結彩,歡迎聖駕,寺內大和尚接到通知以後,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萬歲皇帝,親自來山進香,使民眾增信心,為名山增光彩;懼的是自己沒有學問,深山裡的和尚,不但沒有見過皇帝,就是地方的縣府也很少見過,如果對皇帝的禮貌上稍有不周,就有冒犯聖駕的罪名,為了此事,大傷了腦筋。


在萬歲皇帝未來之前,普濟寺方丈室開了一次高階層會議,一方面籌劃萬歲來山佈置歡迎的場面,另一方面就是大和尚不敢出面接駕。可是一國之主的皇帝來了,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怎麼可以不出來接駕呢?可是這位大和尚,是一位老修行,平時在寺內,對住眾們講開示,講得很好,然而一到大庭廣眾與大人物接談時,他一句話也說不出。和尚雖然是方外之人,可是一國之君來了,不能不以禮相見呀!見面時一定要有問必答。要曉得在專制時代的君主面前講話,如果有一言之差,重則名山變色,輕則有慢君之罪,事關全山僧眾的安全,一定要推選一位能言善辯,膽識過人的和尚來,代替方丈和尚見駕。開會的結果,大家公推客堂裡書記師代表方丈和尚接駕,這位書記師是中年出家,想當初也是政壇上一位風雲人物,不但見多識廣,而且博學多才;不但威儀嚴肅,而且相貌莊嚴,因此這位書記師有兩度見駕,面論佛理之榮。


 


假方丈見駕真天子賜衣


當皇帝的龍船從沈家門開進普陀時,書記師已率領了全山首領執事,早候待在道路的地方,恭迎聖駕上岸,隨駕而來的文武大臣,都與這位假方丈行過合十的禮節,沿途道旁,香花結彩,歡迎聖駕蒞臨的場面,相當偉大,鞭炮之聲,不絕於耳。皇帝看這位方丈和尚,威儀整齊,道貌岸然,相與言談,佛典掌故,應答如流,真所謂「有問必答,言必中肯」,不禁龍心大悅,認為這樣的和尚,才不負名山的方丈,隨傳聖旨,御賜大和尚紫衣袈裟,並樂助齋糧若干擔,全寺打齋供眾結緣,萬歲爺拜佛還願畢,擺駕回京。


皇帝走了以後,躲在寺內的真方丈和尚,這才敢出頭露面,同時也才放下心中的一塊石頭,他恐怕書記師有了差錯,露出馬腳來,那就罪過不小了,現在看書記師不但不辱使命,並且還得到皇上稱許,御賜紫衣袈裟,真是無上的光榮!


書記師送駕走後,回來親自將皇帝御賜的紫衣袈裟,雙手捧進方丈室,獻給大和尚,和尚一見書記師進來,很客氣的讓坐說:「今天如果不是你幫我的忙,我真沒辦法應付這一場面。你不但為我解了圍,也替名山爭光不少,這是皇帝御賜給你的寶物,你受下來留作紀念。」書記師說:「和尚,我在常住吃飯,替常住效力,是應該的,請和尚千萬不要客氣,紫衣袈裟,是皇上賜給方丈大和尚的,我非方丈,故不敢領受,還是和尚收起來,方為合理,將來可以永鎮名山,以作紀念。」


 


書記師二次接聖駕


過了一個時期,這位皇帝,不知為什麼,又再駕臨南海,拜佛進香,當然還是請這位書記出來代表方丈,前往道頭接駕,照理紫衣袈裟,是皇帝親贈的,皇帝來的時候,要把紫衣袈裟穿起來接駕,以表恭敬,不然就是看不起萬歲,犯輕慢的罪名,可是這位書記師,他不是真方丈大和尚,當然不敢穿紫袈裟,因此馬腳露出,險遭欺君之罪。


皇帝來到前寺坐下,看見這位假方丈沒有穿他賜的紫衣袈裟接駕,因此便問他為什麼不穿我賜的紫衣袈裟來接我呢?書記師這時不能再不說真話了:「請我主仁王賜罪,我不是本寺的方丈和尚,萬歲的紫衣袈裟,是賜給方丈和尚的,我不是方丈,所以我不敢穿。」萬歲一聽,大為驚奇的說:「你不是方丈,你是何人?你的方丈,為什麼不來見我?」書記師說:「請萬歲不要責怪,本寺方丈,是一位老修行,他一身苦修,只有領眾焚修,從來沒有下山與官場人往來。同時他講話的口音,恐皇上聽不清楚,所以怕冒犯了萬歲,因此教我代表來接駕,還求皇上赦罪。」皇上說:「你既不是本寺方丈,你是何人?」「啟奏萬歲,我是本寺客堂裡的書記師。」萬歲不但不生氣,反而很歡喜地說:「你是一位書記師,有如此豐富的學識,周到的禮節,不是方丈,不穿我御賜的衣物,並把御賜送歸方丈,不仗勢越權。你不但是一位能言善辯的外交僧,而且也是一位忠厚正道的好和尚,我破例額外再賜你書記師一套紫衣袈裟,等我下次來山,你穿我的紫衣袈裟,來接我。」


其他叢林裡請職事,先請書記,而後升堂主,書記師的職位,等同軍營的准尉官一樣的是一個起碼官,掛了書記號,然後再堂主、後堂的升上去。可是普陀山前寺與眾不同,請職事先請堂主,由堂主升書記,同時全寺只有一個書記位,沒有兩個書記,不像其他叢林,有數十個甚至一百多個掛書記號的執事。


前寺書記師是要經過皇帝敕封的,也就是上面所說的一段故事。書記師兩次見駕,親得御賜紫衣袈裟之由來,筆者在普陀山前寺任知客師時,親聞同寮知客師對我作如上所述,所以各家有各家不同家風者,一定有他的來由。


 


梵音洞中看來生(續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