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父遊普陀述異


丙辰夏,護國軍奏凱,袁世凱暴卒,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總統之職,吾黨革命告一段落。是時, 國父方駐節滬濱,慨然曰:「黎公出,天下定矣。」顧北洋軍閥猶將伺隙而動,吾儕等徜徉山水間,靜觀世變可也。未幾,率黨人胡漢民,鄧家彥,馮自由,但燾,戴天仇,朱卓文,周佩箴等,縱遊東西浙,浙督呂公望,張樂設宴以迎。天仇獨劇飲沉醉,翌日且未能遊西湖,馮但二君,亦以事滯杭,國父乃命胡鄧朱周諸君隨行。有浙江民政廳秘書陳去病,賴家彥介紹亦與焉。於是濟曹娥,探禹穴,博涉乎寧波、鎮海,而登涉乎普陀。


普陀山者,南海勝地也,山水清幽,草木鬱茂,遊其間蓋飄然有逸世獨立之想。至若蜃樓海市,聖靈物異,傳聞不一而足,目睹者又言之鑿鑿。國父是日乘便輿最先行,次則漢民,又次則家彥、卓文、佩箴、去病、以及艦長任光宇焉。去觀音堂,(即佛頂山之慧濟寺)里許,抵一叢林,國父忽瞥見若干僧侶,合十作歡迎狀,空中寶幡,隨風招展,隱然簇擁,尊神在後,國父凝眸注視,則一切空幻,了無逆象: 國父甚驚異之,比至觀音堂,國父依次問隨行者曰:「君等儻亦見眾僧,集叢林中作道場乎?其上寶幡飄揚,酷似是堂所高懸者。」  國父口講指授,目炯炯然,顧盼不少輟。同人咸瞠目結舌,不知所對。少頃,漢民等相戒勿宣揚,恐貽口實,嗣是遂亦毋敢輕議其事者。


民國十四年,國父崩,余適在北京,僉傳  國父前生為洞天古佛,遂牽涉普陀山見佛之異。未幾某雜誌披露陳去病筆述普陀山遊記,其時事過境遷,亦不遑追究陳氏之泚筆也,不圖近又發現  國父遺墨!嗚呼!異矣!國父筆跡,舉世皆知,茲篇非真,固不待言:況陳去病交余久,其字效東坡,一望而知:吾敢斷言曰:膺也—或曰: 國父命秘書執筆,則亦不翅已出也。余曰,不然,誠如是言,應有親筆簽署,一如其他簿書。今既無之,而其事又於  國父身後流布人間,豈死人能會秘書執筆也耶?吾更下一斷語曰: 國父見異誠有之,獨記述非遺墨耳。


中華民國四十二年十月


桂林鄧家彥書於臺北一枝廬


 


  普陀山誌奇的來歷


現在再將印順法師答覆這一問題的話,抄錄於后,以供讀者們參考,更證明此事實非後人作偽。


關於中山先生的「普陀誌異」一文,有的說是陳去病代筆有的不相信代筆:然無論是偽是真,而在普陀山,確乎見到奇蹟,這是不可否認的。我讀了趙君的來稿,想起我事後所聽的說明,所以也把他留下來,作為考論此文的參考。


民國廿三年舊五月底,我從武院回普陀,上佛頂山閱藏樓去閱藏。知客師月靜、頌來,來告訴我,說普陀山新近發現了  國父的墨寶。他手拿照片給我看,我對於如何發現一層,探問了一下,覺得也還入情入理。這才為他寫了一篇短文,發表在佛教日報上。


事情是這樣:前寺的大知客萬松,雖是十方人,卻在山上過得很久,很熟。這年夏天,接任了淨土庵的住持,淨土庵是比較荒涼的小廟,交卸時,附帶的交出此項文件。淨土庵的舊住持,名字我已忘了,他怎會有這項文件呢?據說:中山先生遊普陀時,前寺方丈,是了餘和尚,似乎陪同去各處遊覽。遊覽歸來,在前寺丈室晚餐,談起所見的瑞相,了餘和尚當下請他留個紀念。他說:這篇「誌奇」在前寺方丈室寫的。中山先生等,當晚下山,了餘和尚送客歸來,一時忽略,等到第二天早上問起,已不知那裡去了,原來,後來在淨土庵當家的那位,當時在方丈室當侍者,他年紀還輕,不懂事,而對中山先生卻有一種景仰,因此就把它藏起來。過了二十年,他已潦倒不堪,淨土庵荒落得無法維持:自己也知道墮落,沒有保持該項的資格與必要,因此就一併交出來。


該項文件的來歷,照這樣說,也還入情入理。假使說偽造,淨土庵的那舊住持,文章與書法,都還造不出這一篇來,那麼,作偽者是誰呢?


我們看了鄧先生與印法師的兩篇說明,使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此一事實的來歷。鄧先生的意思,中山先生確實是看到神異,當時有他在場,親聆  國父說明所見的靈異,他之所以為文否認者,我想不出下面兩點:第一點他以為他們都是不語「怪力亂神」的革命黨人,應該要破除迷信,那裡可以去提倡呢?第二點,他是基督教徒,極不願意  國父把佛教的靈異之見,「出之於其口,筆之於其書」,增加了佛教的信眾,所以他要否認此一文件為偽出。


可是印順法師把當時情形來歷,來一個詳細的說明,證明此文實是  國父墨寶,若言作偽,作偽者何人?因此我們對此文,更能進一層的堅信不疑。


 


  日軍血污名山知罪撤兵


抗戰期間,日本人佔據中國各地,民國三十二年七月間,有日軍七八千人來山,沿海各庵皆駐軍官,士兵則在海濱沙灘上露營而宿,對於山上並無什麼損害的地方,不過他們每天到四週各小島上,搜來牛羊雞鴨等動物,在山上宰殺,血污名山(按普陀在日人未至之前,從無葷腥進山),有一天晚上,忽然在善財礁外,發現紅燈,日軍用探照燈視之,霧露之中,似覺有同盟軍艦來攻的樣子,遂驚惶起來,開炮射擊,不料一炮開出去之後,忽然一燈變成多燈,在海中往來不息。日軍認為真有盟軍,一連開了數炮,奇怪的海中竟變成無數的紅燈,漫向千步沙營地而來,其燈漸明,照見岸上人面瞭然,但不達岸,這時日人知道是菩薩顯化,不高興他們在名山道場隨便胡來,因此一齊跪下向著紅燈拜禱,三日後即自動撤兵而去。


 


慧濟寺閱藏樓的好規則


佛頂山亦名白華山,或菩薩頂,居四山之中,高達百十六丈之奇,憑高放覽,海闊天空,「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國父語),俯睇光熙、妙應諸峰,纍纍如杯瓢覆於積水之上。舊有石亭,供石佛其中,今改建燈塔,為行舟的指南。  國父文中有「登臨佛頂山天燈臺」之句,就是這個地方。由天燈臺下來不多遠就是慧濟寺,該寺為全山三大寺之一,創於明時,至乾隆五八年,才建築圓通寶殿。光緒三三年,請得北京大藏經典,經過文正和尚大加建造,遂成巨剎,與前後二寺鼎立,並稱為普陀三大叢林,所遺憾的這是子孫叢林而已。慧濟寺俗稱佛頂山,確實是一個好地方,最適合人靜心潛修,研讀佛典,地高人寂,為全山最清淨用功的好道場。規模亦甚可觀,其藏經樓之整潔,與閱藏樓之設備,供養閱藏者之完善,為諸方寺院所不及的,規定長期供八人閱藏,定有優待辦法,如當代佛學大師印順法師,曾在佛頂山閱藏數年,深入經藏,所以他才智慧如海。


筆者三十六年,朝普陀山,因見碑石刻載,閱藏如此優待,所以也曾約會數位同參道友,到佛頂山討閱藏單,我們最初發願都是三年。承該寺住持,說明閱藏者一切優待辦法。(按供養八位法師,有一茶役侍奉,此項費用,是有護法施田若干畝,以作閱藏者食糧,所以連閱藏樓都與該寺無涉,是前人發願供養十方僧眾,閱藏住的,本寺子孫是不得佔住的,皆有碑文為證,可見前人苦心為法,成就僧材)有這麼好的閱藏樓,這麼好的環境,有這麼好的規則,可以說是全國罕見,可是輪到我們去,常住齋糧不夠,不能照前人規則做,生活清淡得使人無法住下去,不幾天就走了。筆者後來也因前寺講法華經,到前寺客堂討單聽經,因此也離開了佛頂山。


 


佛頂山沙彌祖師闢叢林


據說佛頂山的開山祖,是一個小沙彌,這是一個很有趣味的傳奇故事。後山有四大房頭之一的悅嶺庵,全山以此庵子孫為最多,一直到現在,人數與規模還是不小。有一天悅嶺庵的小沙彌,無事想窮究山巔,那時佛頂山還是一片荊棘蔓草,更是無人問津的一座大高荒山,這個小沙彌好像探險家似的,手攀葛藤,腳踏亂石,目的是要到最高山頂上去看看,有志竟成,不多時竟被他在荒山頂上發現了新大陸,見有平地一塊,古石碑一方,上面刻有「慧濟禪林」四個大字,因此他就若有所悟似的沉思良久。他想這個山上過去已經有人在此建築過寺院,不然那裡有平地和這塊方石碑呢?前人既能在此建廟住眾,我也一定想法在此地建個叢林,以供來山靜修的僧伽,使他們在這高山上可以靜心用功辦道,繼而可以了生脫死,這樣我的心願才滿。小沙彌打定了主意,心中特別高興,下山回去與他師父商量到佛頂山開闢叢林的事,他的師父見他如此稚氣,說話也不量力,明知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生氣的回答他的徒弟說:「你說可以興建叢林,你自己去建築好了,這麼高的山,你簡直說話不自量力!」小沙彌見他的師父看不起他,就肯定的發誓說:「師父!我一定設法到山頂上興建叢林,方滿我心頭之願。」他的師父見他大言不慚,因此更生氣的說:「你如果能夠在佛頂山上建起叢林,我做師父的去替你燒三年大火,煮飯供養你們三年。」小沙彌見師父如此瞧不起他,料定了我一定沒辦法興叢林,而我則非要完成我的志願不可,今天就下山過海去,往各地募化,不達目的誓不回。從此這個小沙彌,離開了清淨莊嚴紅塵飛不到的佛國聖地,離開了與他朝夕相見的暮鼓晨鐘之處,拜別了剃度出家的教經學讚的師父與師兄們,虔誠的跪在觀音大士聖像前默禱著道:「菩薩!弟子此次下山化緣,為了要興建叢林,供養十方僧寶,用功辦道,惟願菩薩大慈大悲,冥中加護,隨願所成。」祝罷拜了三拜,就下山去了。


 


小沙彌立大願三年募化


小沙彌辭別了山明水秀的普陀名山,投入了茫茫的人海,過著那櫛風沐雨棲風宿露的艱苦生活。早晨往街道鬧市上磕頭募化,晚上回到山野古廟裡棲身,為了要實現他心中的願力,所以他就是肝腦塗地也不出一聲怨言,因此他每天跑到大街小巷裡,不論有人無人都打著木魚子,沿門募化,受盡了人們的冷眼、奚落和譏笑,出家人過慣了深山裡清淨生活,忽然跑到熙來攘往的塵寰中,已經是過不習慣,看不順眼了,加之還要沿街磕頭跪拜,又遭受不信佛教者的辱罵、譏笑。這種內心裡的痛苦,不是筆墨所能形容啊!


小沙彌赤足露頂的如此跪拜了三年,在這三年之中,不知到過多少城市,走過多少高低不平的山路,歷經千山萬水,萬水千山,過著人生最艱苦的日子,挨過了三年漫長的歲月,頭也磕腫了,腳底的皮也跑爛了。真是夠得上說一句:「嚐盡了人世的辛酸」,然而佛菩薩和施主們好像有意與他開玩笑似的,或者以為他太年輕,三年之中從沒有一個人發心布施過一文半鈔,小沙彌等同做了三年窮叫化子,討了三年飯一樣。三年的光陰是過去了,在山上與師父負氣下山化緣,三年來一無所有,不幸被師父一言料定,今天我還有什麼面目回去見「江東父老」呢!想起來不禁仰天號哭起來!


 


投木魚水邊苦修


「人到傷心處,難免淚兩行」,小沙彌奔波勞碌,茹苦含辛了三年,在此三年之中,吃了人所未吃的苦,走了人所不能走的路,結果還不能引起善信的同情,發心出資為他修建叢林,他就自嘆自己業障深重,恐怕永遠沒有辦法完成心願。小沙彌這時痛苦已極,再也提不起勇氣來募化下去,他走到一個小河旁邊,望著河中的流水,自言自語的默禱著說:「菩薩!弟子自恨業障深厚,福薄德淺,苦化了三年,仍然未見有什麼信士檀越,樂助鉅款,興建叢林,安單養眾,弟子也不知什麼地方有善信護法,樂助功德,唯有仰仗菩薩冥中加庇。我今將手中木魚子,放於水中,隨著木魚子流奔的方向走去,如果菩薩有靈,木魚停在那個地方,弟子就在那個地方住下化緣。」說罷就把手中木魚子放進水中,隨著水勢流去,魚子流到那裡,他就跟著跑到那裡,流了幾天,到了一個地方,奇怪得很,忽然這個木魚不隨著水流了。停止在水中不動,小沙彌看見木魚停止不流,一定附近有什麼大護法,因此他就把木魚子從水中撈出來,就坐在水邊林下,手敲木魚,口誦聖號,同時自己心中發誓,如果在此再不能感應大心居士前來護法,我也從此不吃飯,餓死河邊,了此業報身。主意打定了以後,他就專心一意的坐在那裡念菩薩的聖號。


 


現感應念咒治病


小沙彌如此一連苦了三天三夜,三天之中,沒有吃一粒米,沒有喝半杯水,還是無人前來問津,因為這個地方附近沒有人家居住,所以他一連敲了三天的木魚,連小孩子都沒有一個跑來看他一看。小沙彌到這時候認為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所以萬念俱灰。可是往往沒有辦法當中,忽然又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卻說離此約有一里多路,有一個大富貴人家的太夫人,生病數年,臥床不起,醫藥罔效,無法治療,她因此度日如年,總希望有人把她的病治痊癒,無論化多少錢,她都願意拿出來。有一天睡在床上聽到遠遠地有人敲木魚子的聲音,她聽到了這個聲音,心中就感到無上的安慰和愉快,好像忘記她的病苦一樣,所以她特別的認為稀有,認為這個打木魚的人,一定就是無上醫王。因此叫了兩個傭人,去尋這個敲木魚的人,一定要把他請來為我醫病,我的病這個人一定會醫得好的。兩個僕人跑了很久,才在水邊看見一個小沙彌坐在那裡面朝著流水,手中敲著木魚子,一字一魚的在那裡閉目念經。兩個僕人跑向前問道:「小師父!你會看病嗎?我家太夫人生病多年,沒有一個大夫能看得好,我家老太太叫我來請你去替他看病。」小沙彌說:「我是出家人,不是醫生,從來沒有學過醫道,我那裡會看病呢?你家老太太有病,應該去請醫師呀,跑到我這裡來幹什麼呢?」僕人又問道:「你這位小師父坐在這水邊,敲魚子做什麼的?」「我在這裡化緣建叢林!」小沙彌想建叢林的心已成了一片,所以他對什麼人也是這樣講。「這裡又沒有人家,你向什麼人化緣呢?難道你向水中海龍王化緣嗎?你不要發獃,我家老太太聽到你敲木魚子的聲音,她心中非常舒服,一定要請你到我家中坐坐,如果你能把我家老太太的病醫好了,那你化緣要多少有多少。」小沙彌聽說有人出錢,同時也有幾天沒有吃飯,雖然自己不會看病,或者菩薩憐我之誠,有了感應也說不定,因此就隨著兩個僕人來到這位生病的老夫人家中坐下,僕人進去稟告以後出來說:「老夫人有請!」小沙彌就隨著僕人走進太夫人的病室,說也奇怪,老太太一看見他,病就減輕了不少,再問小師父會不會看病,他說我沒有學過醫科,不會看病,老太太又問他會念什麼經?他說:「我出家沒有幾年,也不會念什麼經!」「那末你會什麼呢?」「我會念大悲咒,其他什麼也不大會。」老太太說:「我聽到你的木魚子聲音,我心中特別好過,就請你念大悲咒吧!」因此小沙彌就一字一魚的誠誠懇懇的念了幾遍大悲神咒。真是佛法無邊,老太太的疾病忽然好了,一點痛苦也沒有了,如同好人一樣的,連她自己也不相信她的病會好得這樣快,這一喜真是樂也無窮,認為這個小沙彌就是活菩薩應化,特為前來救她的病苦的。


 


報佛恩太夫人獨資建寺


老太太病癒之後,精神特別好,把小沙彌當為活菩薩看待供養,吃過午飯後,老夫人就開始問道:「小師傅!你是從什麼地方來此的?為什麼要在那個小河邊敲木魚子呢?」小沙彌說:「我這次是從南海普陀山下來的,目的是下山化緣,想在普陀山最高的地方建築一個大的叢林,供養十方朝山的僧寶,可以安單辦道,那知年輕福淺,苦化了三年,沒有一個人發心出錢,所以我最後請菩薩指示我應走的方向,我把木魚投入水中,聽其所之,流奔到那裡停止不流,我就在那裡住下來化緣。後來到了此地,木魚子就不肯隨水流去,所以我就在此地化緣,一直到今天也還沒有一個人肯出錢。」小沙彌說到這裡,一陣傷心,不覺掉下淚來了!


老太太一聽他是南海普陀山下來的,又是經過菩薩指引才到我這裡來,這位小師傅雖然年輕,可是為了此事吃盡千辛萬苦,我的病又是他念經治好的,這明明是菩薩指引他來替我治病,救我脫苦的,我應當知恩報德,盡我的力量,到普陀山建寺,以報佛恩,因此對小沙彌說:「小師父!請你不要為此操心,我現在病已經好了,我可以盡我所有的力量,來幫助你完成你的心願,你也不要再向外化緣了,一切皆由我來負責,你回到佛頂山搭一個茅蓬,你就在那裡每天念佛看經好了,不日我會派人到佛頂山看地方,替你建築叢林。」小沙彌聽到有人負責,替他建寺,這一下子可把他樂壞了,默念了兩聲「南無觀世音菩薩!」真是菩薩不負苦心人。他依了老太太的話,回到山上搭起一間草茅蓬,住下來每天敲木魚子念佛。


自從小沙彌回山後,老太太寫了一封燒角急信給他在朝為官的兒子,大意是:「為娘疾病轉重,朝不保夕,望兒見信速返,早來三日還相見,遲了不得見親娘。」因為她的兒子在朝做了很大的官兒,並且還是一位孝子,得到他媽媽這封快信,火速連夜趕回來看他媽媽的病,那知趕到家看見他媽媽好好的在家裡,一點病也沒有,心中不免懷疑起來,經過他的媽媽把最近菩薩顯聖,有一小師傅來念經救活她的命的事說了一遍,她的兒子這才明瞭,老太太又說:「為娘為了此病,已經在病中許下大願,發願到普陀山獨資建寺,現在你到普陀山去一下,領土木工程師先到普陀山最高的山頂上察看一下地方,擇一平地,然後回來依據地勢把房子在山下做好,再用船運到山下海邊,搬運上去,就可以上樑蓋瓦。」她的兒子是一個孝子,媽媽的話那敢不聽!橫豎家中有錢,來滿他媽媽的心願,趕快帶領土木匠人,到普陀山會同小沙彌察看山地,擇日開工。


 


  乘願再來有志竟成


因為山高路遠的關係,加之工人眾多,那時山頂上連吃水都沒有,工作的人不能在上面工作,所以老夫人的遠見不錯,在家中一切雕刻的木料,以及應用的磚瓦石頭等,皆在底下做好,用大船運至普陀後山,然後再到山上把地基打好,就可以上樑蓋瓦;如果一切木料要從前山道頭上岸,化費的時間工程太大,同時這段山路也特別難行,因此決定從後山海邊上山。那一天真是菩薩感應,適有福建的魚船幾百隻停在後山海邊,順便就請了幾百隻魚船上的漁民,一齊幫忙,人從海邊站立,一個人靠一個人,一直站至山頂上。就用如此傳遞的方法,把船上的木料磚瓦接上去的。因此直到現在,凡是福建的魚船到佛頂山吃飯不要錢,以此為酬。


當開築地基的時候,忽然從地下掘出一個老人的木偶像來,就同這個沙彌祖師面貌一模一樣,因此大家才知道這位小沙彌是那位老人乘願再來,興建叢林,完成他老人家的宿願。經過數年時間,吃了很大的辛苦,結果有志竟成,達到目的。筆者初到佛頂山祖堂裡看見當中供著兩個一樣面孔的祖師像,最初我以為是兄弟兩個同在一處出家的,後來看普陀山誌才知道一個是從地下掘出來的,一個就是現在的開山的沙彌祖師。


因為他是沙彌出身,所以佛頂上一直到現在,沙彌可以掛單,按佛家的規矩沒有受過三壇大戒,沒有戒牒,叢林裡是不掛單的,因此沙彌到前後寺掛不到單,就到佛頂山去掛單。不過沙彌始終是沙彌,沒有研究過經典,也不大懂得佛法,有的地方立的規矩不合佛理,例如每天早晚殿功課完畢要拜四十八拜的願,那些菩薩名號之中,還拜什麼玉皇天尊菩薩,因此,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的拜著,該寺的住持還是依著老祖家風,不知道把它糾正過來,堂堂的菩薩比丘,拜起玉皇上帝來(天宮),你看笑話不笑話?他是沙彌,我們不是沙彌,為什麼堂堂比丘一定要跟著沙彌學呢?這真是一個天大的笑話!筆者住在佛頂山的時候,朝晚拜願,他們拜天宮,我拜佛號。今後筆者希望身為佛頂山住持的大德,趕快把這一條改正過來,以免貽笑大方!


 


佛頂山水瓢觀音現真身(續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