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詩詞選集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靜坐問答(二)


(10) 米:剛碾完的米最好,放久會變得較黃,也容易受黴菌或黃麴菌污染,潮溼多雨的地方更是如此;糯米或糯米製品如湯圓、粽子等最好不要吃,因為不易消化,特別是消化系統有毛病的人,縱使逢年過節吃,也要細嚼慢咽。


 


(11) 水:我們要喝的水以能量的觀點來說,最好是喝跟人體能量相同的水,最容易為人體吸收而不需要消耗身體的能量,這種水就是高能量的水,煮開的水就是高能量的水。天然水果、蔬菜所含的水份都是高能量的水。


 


水源以自來水、山泉水、地表潔淨的水都可以,地下水最好不要直接用,縱使煮開也不能飲用,一定要經過過濾及逆滲透雙重處理才妥當,臺灣地區的地下水普遍受到農業、工業及家庭廢水污染,除非是靠近山下,或附近沒有工廠、墳地、垃圾堆等才能使用。臺灣西部烏腳病發生區,就是長期飲用的地下水中,含螢光物質及腐植酸造成的。


 


從早上 500 ~晚上 1000 可喝較多的水, 但晚上 1000 後潤口即可, 對於腎臟功能不好的人,最好於睡前 3 小時就不要再喝多量的水,免得半夜起床或早上起來浮腫,其間若有口渴,小口小口喝水即可。


 


因人而異, 腎臟功能好的人,一次可以 500cc 左右,腎臟功能弱的人,最好一次不要喝超過 300cc 的水。


 


早晨梳洗過後可喝溫的檸檬汁,剛開始先用 1/4 個檸檬加上 1 小撮鹽(約 1 粒紅豆大小)、1 湯匙蜂蜜加溫開水至 300cc 500cc然後慢慢喝下,其他時間喝檸檬蜂蜜,就不能加鹽。 等適應了 Z 個檸檬後可慢慢增加至 1/31/22/3 最後到 1 個檸檬。


 


如果前 1 天有腹瀉現象,可改喝溫的鹽水(從二粒紅豆大到 1/4匙的鹽水皆可。)


 


(18) 鮮奶:鮮奶的量因人而異,一般喝鮮奶會腹瀉的人,可先於用餐後 30 分左右,喝一點鮮奶 50CC 左右,等適應後,再慢慢增加。


 


一般人每天最好是喝 250 300CC 左右鮮奶,但是對於缺鈣或是鈣的消耗量較大的人,最好是喝 2 倍的量,第 2 次喝牛奶的時間要距上一次 2 3 小時左右,木瓜、酪梨(熟)可加入牛奶,直接用果汁機打來喝。


 


(19) 甜湯:蓮子湯、綠豆湯、紅豆湯、白木耳湯、及本雜誌所介紹的天然之飲等都是不錯的,流質飲食最好自己買回來煮,而不要吃現成的罐頭,煮完後可冷藏儲存不要超過 3 天。


 


(20) 蔬菜、水果清洗方式:所有的蔬菜、水果,先用鹽水浸 10 分鐘後沖洗乾淨,再開始調理。


 


三餐的調理:


 


1. 早餐:


 


(1) 可喝鮮奶 250CC 300CC,要加熱等降溫後,一口一口慢慢喝完。


 


(2) 燕麥片用開水泡開加一些乾果, 如葡萄乾、松子(生)核桃、榛果、腰果等。


 


(3) 蘋果 1 粒。


 


以上是一種很健康的飲食調理,適用於一般人及過午不食的修行者。


 


2. 中餐:


 


以水煮芥藍菜、高麗菜、花菜,整株或整片葉子煮,等煮好後再切成小塊,加調味料。如果不習慣可先用炒的,慢慢調整,豆腐(不加防腐劑)用水煮開,加調味料,飯、稀飯、饅頭、麵條都可。


 


但消化系統有毛病的人最好不要吃硬的飯、饅頭、麵條等,也不要喝湯。


 


海帶要買乾的回來自己浸,然後煮湯,一周吃一次即可。其他的蔬菜也以水煮或燙過為佳。


 


飯後可吃蘋果、梨子、葡萄、水蜜桃、木瓜等水果。


 


3. 晚餐:


 


吃比較清淡的飲食,不要吃太多,慢慢調整成流質的食物,到最後不吃晚餐。


 


在一餐中不要吃太多種食物,只要我們善巧的調配,一定會有足夠的營養。


 


37. 一個禪定修行者如何修不倒單?


 


民國以來有幾位高僧都是不倒單的修行者,如一九八六年圓寂的土城承天禪寺廣欽老和尚(參考承天禪寺編印的廣公上人事跡初編,P63 的五、常坐不臥:念佛得證);一九五三年圓寂的高閔寺來果禪師(參考天華出版公司的來果禪師自行錄, P4P6P11P86 的不倒單);一九三四年在緬甸圓寂的金山寺金山和尚(參考天華出版公司的金山活佛神異錄 P6 )。他們的示現表示不倒單是可能的,而且只有長期的不倒單,禪定才較容易到達無色界,也就是是三摩地。


 


不倒單的準備先從調飲食開始比較容易達到。因為少食自然少眠,先由正常的飲食逐漸調整到過年不食,再由過午不食漸進到日中一食,再慢慢減少食物的量,以營養均衡為原則。只要少食,自然粗重的肉身就會慢慢改變,較利於不倒單的修行。


 


斷食可排出身體的廢物,在農曆的初一,十五這兩天斷食特別好,只要身體內的廢物愈來愈少,氣脈自然通暢,包身也會健康,不易生病,這樣要修不倒單更容易


 


我們身處欲界,粗重的肉身,配合大自然的磁場運作,色身才會健康,也就是要早睡早起, 最好是晚上 1000 就寢最晚不要超過 1200,配合日月運行的作息,才易修不倒單。


 


冷水浴能夠促進皮膚呼吸,使皮膚強健,無色界的禪定就是以皮膚呼吸,所以要到達三摩地,洗澡時採用冷水浴是最好的選擇方式,一個不倒單的修行人也要好好遵循。


 


一般人的飲食習慣要求色香味俱全,刺激夠味,縱使改成素食也是如此要求,吃太複雜、調味太重,而完全純淨的素食就是不吃蛋、蔥、蒜、韭菜等刺激性食物,這樣才能讓腺體安靜,不會幹擾禪定的修行,易於人定,也才容易修不倒單。


 


溫和的運動是必需的,禪定修行者,不是整天坐在那裏,最好每天抽空三十分鐘作一些連動,如此有助於氣血的循環,以及關節的柔軟,促進新陳代謝,修禪定時,自然容易久坐不疲也易於修不倒單。


 


以上所述幾個重點,量力而為,切莫執著,如生病時就要暫停冷水浴,等病好了再開始,只要隨緣盡份自然有助於禪定及不倒單的修行。


 


養成睡前靜坐是不倒單蠻好的習慣之一,用最輕鬆的姿式坐著,不要在意品質的好壞,只是坐著,用心(沒有分別)坐,不要在意妄念,也不要在意昏沈,更不要在意睡著,因為在意的本身就是大妄念,以無所得的心,用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坐著,坐到不想坐就躺下睡。剛開始不要限定自己坐多久,等習慣後自然會增加,但對於一個習慣久坐的人,最好不要少於 1 小時。


 


再來就進入不倒單的正題,所謂不倒單就是睡眠的時間是坐著睡或修禪定,這與一般人睡覺時一定要躺下來的習慣不同,一般人除了晚上八小時左右的睡眠外,中午也要午睡,這樣的睡眠習慣一時要改過來是非常困難,平時偶爾有一天睡眠時間較少,第二天一定想要多睡些補回來的心理,但事實上多睡些反而會更累,或更昏沈,可見心理的需求與生理的需求不同,偶爾少睡一些並不會有影響,要改變睡眠的習慣,要採用漸進式的方式,克服心理及生理的障礙。


 


首先,在白天想睡時不要躺下,以坐著或趴在桌上睡,等到晚上再躺下來睡,大約一~三個月就可以適應過來的,再漸漸改成不睡午睡,已習慣白天不睡午睡的人,千萬不要放棄這好習慣,如果白天感到疲勞,可躺下休息但不能睡,也可坐著坐一下靜坐,就容易恢復。再來每周選一天晚上睡五小時,醒來後,要再躺下睡要隔十二小時,連續三~五個月後;再增加為每周選二天晚上睡五小時,連續三~五個月後;再增加為每周選三天晚上睡五小時,連續三~五個月;依此類推最後調整到每天晚上


 


睡五小時(晚上 1000 ~清晨 300 是最佳的睡眠時間)。 以上是最溫和的調整方式,事實上正常人每天只需要五小時的睡眠就夠了。


 


以下一段錄自廣公上人事跡初編有關不倒單的部份:


 


師執賤役修福十餘載,後被委派為香燈,每天早起晚睡,負責清理大殿,以香、花、燈、燭供伸,並打板醒眾共修等工作。某次,師睡過頭,慢了五分鐘敲板,心想:六百人同修,每人錯過五分鐘,一共怠慢三千分鐘,此因果如何承擔得起?遂於大殿門口跪著,一一與大足師懺悔。師責任心重,罪已甚嚴,自此以後,每天佛前打坐,不敢怠慢。由於警戒心重,一夜驚醒五六次,就在於驚警戒慎之中,醒醒睡睡之間,師自然而然打下「不倒單」的基礎。 P63 的五、常坐不臥,念佛得證)


 


法無定法,所有的訓練原則,都可因人而作適當的調整,訓練期間,身體若有不適或特殊狀況,都可作適度更動,但不放逸。


 


不倒單的修行是漸進的,千萬不要躁進,在調整的過程中,如果太猛烈,有時反而對身心有害,以恒心、耐心、漸進的方式,慢慢調整生理及心理的適應,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隨著禪定的進度,躺下睡眠時間減少,日久自然也可修成不倒單。


 


38. 要以什麼心態修習禪定?


 


就是平常心,無所得的心,不放逸的心,沒有分別的心,不執著的心,無所住的心等等。


 


禪定的修習是一條漫長的路,而這條路上歧路特別多,只要心態上有所偏差,就偏離了佛陀的教導。也就是慈悲和智慧,禪定的修行整個重點在於心,內在的清淨柔軟,慈悲和智慧會帶來禪定的成長與內心的喜悅。


 


密勒日巴尊者說過心氣無二,心與氣是一體的兩面,只有不執著的智慧,氣脈才會真正的開展,反之太執著氣的人,會落人現象界的陷阱。心是本體,氣是現象,只有真正認識心的本質,也就是愛、慈悲、智慧等等,放下貪、鎮、疑、慢、疑五毒的妄念,禪定的修行才會順利。「鐵杵磨成繡花針」這句話用在禪定的修行是相當好的,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只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恒心、耐心、堅毅不拔的努力,不與妄念相應的精進修禪定,總有一天會達到禪定的最高成就,也就是滅受想定。感受是騙人的,所有的覺受、境界,都是一種現象,甚至是幻象,太在意現象的人,修習禪定絆腳石一定特別多,甚至迷途也不自知,金剛經有一句話是最好的說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放下五官的感受,直接以心去面對禪定的修行,禪定的境界就自然展現。


 


39. 進階靜坐所應具備的條件?


 


當初基靜坐練習了三個月或三個月以上,感覺到身體愈來愈健康,心理愈來愈輕鬆,沒有任何的幻視或幻聽現象,如此才適合進入進階靜坐的修習。一般人如果沒有經過初基靜坐的練習,就直接修習進階靜坐,是很難相應,最好是按步就班的練習。


 


40. 什麼是禪定中陰?


 


禪定是修行的基礎,因為如果沒有定就不容易生慧,慧是定的起用,定是慧的本體,故定慧不二。禪定中陰是一個修行人在修定的存在身,呈透明的水晶身,只有長期的靜坐(每天至少也要三十分,最好要二小時),才能讓禪定中陰脫離肉身的束縛,自由舒展。


 


一個修行人要對禪定中陰身予以長期而且不與妄念相應的訓練,禪定中陰才有可能正確的展現五神通,否則一定走入歧途。


 


41. 禪定如何進步?


 


禪定的修行要腳踏實地、老實修行,才有可能進步,除了每日固定靜坐外,可以配合觀想及觀照就會進步。


 


觀想:可以在行住坐臥中練習,就是觀全身如透明水晶,只要想起就觀想,久而久之,念力也會慢慢加強,禪定中陰身就會愈來愈清澈、晶瑩透明,當禪定中陰身提升時,禪定也會跟著提升。


 


觀照:由於定慧等持,由定可以生慧,相反的,由慧也可加強定力,如果時時刻刻都在觀照自己的舉心動念,事實上這持續力的本身就是一種定力,再加上慧觀的力量,定力會與日俱增。


 


故一個禪定修行者,要善用每一個空檔,禪定才易進步。


 


42. 什麼是觀想?


 


心是一切的源頭,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妄念止息,輪迴止息;我們的心從沒有一刻靜止過,事實上也很難靜止,因為妄念就是業力的變現,由於這些妄念又造了身口意的業力,使得我們輪迴不已,事實上,心念的力量,非常強大,而觀想就是訓練心念與正念相應,放鬆又專注的念念相續在正念上,不一定要看到,看到就看到,沒有看到也不要在意,一切隨緣,在意的本身就妄念,「用力」去觀並不會更好,反而耗損能量,只要妄念的幹擾降低,觀想品質就會提升。


 


43. 如何修習觀想靜坐?


 


觀想靜坐是進階靜坐的第一種,是屬於果地的修行,就是類比果地的狀態,例如觀自己全身如透明的水晶。


 


44. 如何練習觀照?


 


練習觀照要從心著手,就是用「心」去觀察,才能照見,客觀的、直接的、當下的,不透過思維的觀察。


 


觀照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只有觀照才能看到問題的本源,也就是妄念,分別意識、批判、高低、好壞、美醜等等二分法,只有看清楚,才能斷分別意識,「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最後才能悟空。


 


入手處從自己下手,觀察自己的身、口、意……先從速度較慢的著手,記得的時候就練習,忘了就算了,只有放下執著去練習,如觀察自己吃飯、穿衣、洗澡等速度較慢,較容易觀察到的;一段時間後,觀察言語就此較容易了,到最後心念的觀察才能得力。


 


觀照就如同我們看電視或電影一樣,只是「看」,並不一定要將注意力放在特定的某一點上,電影上的風景、人物、音樂、對話、劇情不斷在變,看,是平行、同步的運作,錄影帶還可以倒帶再看,但我們過去所發生的種種,只能回憶,不可能再重來一次,所以禪宗強調「當下」,也就是普門品所云「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每個人的個性、所受的教育、價值觀、認知,行為模式都不一樣,所以觀察的模式也不一樣,事實上沒有必要特別修正,唯一需要的是客觀,雖然面對同一部影片,但所觀察到的內容、重點及內心的感受、反應完全不一樣,隨著自己的好惡,看到喜歡的情境還不斷的回味,看到醜陋的畫面產生厭惡,看到恐怖的畫面會想逃避,刺激的畫面覺得很過癮……,因為喜歡就產生執著,因為討厭、恐怖就不想面對;因為刺激還想更刺激,這就是無明,事實上人生的旅途,不管好或不好,我們都要面對,客觀的面對,想躲也躲不掉,雖然外境可不必面對,但內心是無法躲藏的,當看清楚時,才能不斷自我調整,只有不執意著觀察,才能減低妄念的幹擾,解除自我模式的束縛,事實上觀察沒有任何模式,日久功深,觀察方自然會細膩、敏銳,深度、廣度皆有,才能認清萬事萬物的本源,事實上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都是自己,沒有差別也就是「心」,也就是智慧的源頭。


 


45. 修習禪定需要多久才能成就?


 


這個問題是許多禪定修行者常提到的問題,嚴格說來,沒有一定的答案,因為牽涉到過去多生努力所得的證量,以及今生的用功(以正知見為前提,無所得的心態,大精進、大懺悔、大苦行),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自然水到渠成,連世間法的成就也需要鍥而不捨的努力才能得到,如成名後的鋼琴家或芭蕾舞者,他們還需要每天八小時的練習,更何況是一個禪定修行者。


 


46. 修習禪定中容易打瞌睡怎麼辦?


 


事實上一個清醒的人,也會有極短暫的小睡,只是自己無法察覺(科學家用儀器觀察腦波及眼皮跳動而測得),一個常作白日夢的人就是片刻的小睡比別人多。當一個人入坐時,因為外在的幹擾減少了,內在的躁動、疲倦容易顯現出來,清醒時就妄念紛飛,很在意妄念太多,而且這些妄念又揮之不去;疲倦時就不由自主的入睡,等休息夠了自然會醒過來,甚至覺察到自己在睡,而很在意的驚醒過來。事實上,在意的本身就是妄念,就是分別,我們觀察到妄念多、打瞌睡只是觀察沒有分別,認為妄念、打瞌睡、昏沈……是不好的,認為清醒、入定是好的,這個認知是最大的妄念,因為清醒、昏沈、睡眠、入定等,這些都是禪定修行者必經的現象,只要身、心條件調好,不間斷的努力,自然昏沈、睡眠、妄念會減少,清醒、入定會增加。


 


47. 禪定的知識具足再修是否比較好?


 


大家都知道用看書的方式來學游泳,等到真正要人水時,還是無法游泳;禪定是一門實踐的學問,絕對不是談玄、說妙、辯論、研究、紙上談兵就可得到結果的,只要把握身放鬆、息調柔、心無念三原則,以正確的方法去實驗,從失敗中學習,不斷的嘗試、努力、修正就會掌握到入禪定的要訣,只有不執著的去實踐,禪定才會進步;與境界相應,與妄念相應,反而禪定會退步。


 


48. 如何讓靜坐的時間加長?


 


初學的人可從五分鐘開始,可用倒數計時器來計時,每天坐一~二次。每周不要少於五天,等習慣後,出定時不要馬上起坐,稍微調整一下身、息、心再起坐;第二次靜坐不用計時間,坐到不想坐就出定。過了一段時間後,縱使時間到也不想起坐,靜坐的時間就會慢慢增加。


 


有時坐一會就不想坐也不要緊,不要將自己約束的太緊,但也不能鬆散,就如同調琴弦一樣,太緊會斷掉,太鬆又彈不出聲音一樣。


 


用溫和、漸進的方式,自自然然的延長時間,表面上看來似乎是進步慢,事實上,這樣的靜坐方式才穩定,千萬不要躁進,也不要給自己壓力,以無所得的心態努力就行了。


 


每個人的進步狀況都不一樣,千萬不要看別人進步的快,就想趕上,真正的進步是在於內心的不執著,而不是時間的長短,但靜坐的時間長,確實有助於人定。


 


只要有恒心的練習下去,靜坐的時間就會慢慢增加,只要時間允許,第二坐就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坐,坐到不想要坐就出定,到最後靜坐自然就變成生活的一部份。


 


49. 靜坐中被驚擾怎麼辦?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曾有過嚇一跳的經驗,但這和在靜坐中被驚擾到是不太一樣,有些人在心境收攝的狀態下被電鈴、門鈴、打雷、他人叫、推等幹擾,有時會產生極大的震湯,此時,可先出定緩和一下再坐靜坐,比靜容易平復。


 


50. 靜坐是否能離苦得樂?


 


每個人都希望活在快樂中,而不希望痛苦來臨,而且都想當自己的主人。事實上歷緣對境時,通常就成為業力的傀儡,而活在無奈中,愈敏銳的人,就活的愈痛苦。一般人的反應模式,就是認為自己是對的,一旦認為自己完美,就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俗語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別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自己卻看不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用自己的想法來面對自己、認識自己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主觀的認知一定會有偏差,只有客觀的認知、不透過的認知,才能看清自己的盲點。」


 


經過靜坐的結果,觀察力會愈來愈敏銳,就能慢慢的看清自己、不再自以為是,客觀的面對自己與改進自己的缺點,就能離苦得樂。


 


51. 什麼是欲界定:


 


從開始學習靜坐的散漫狀態(心念跟著妄念走,但自己沒有覺察),到能夠掌握正確方法練習靜坐(才覺察自己妄念紛及,覺得很困擾)。到後來用功得力,不受妄念幹擾時,脊椎會不由自主的直起來,感覺有一股無形力量支援著,甚至有往前推的感覺,可以輕鬆的坐很久,這就是欲界定,但有些人沒有這種覺受,直接跳過,所以不要執著,以平常心面對即可。


 


52. 什麼是未到地定?


 


只要好好用正確的方法,每天練習靜坐,一定會到達欲界定,再繼續用功下去,身體的障礙會慢慢化解,總有一天靜坐當中,瞬間感受到身體消失了,完全沒有身體的負荷,這就是未到地定。


 


在未到地定中,因為身體在極佳的放鬆狀態心意識更敏銳,更要安住在正念當中,禪定的修行才會更上一層樓。


 


53. 靜坐時脊椎如何調整才算直?


 


身放鬆主要是肌肉與骨骼,而骨骼又以脊椎最重要,通常一般人的靜坐姿式在頸椎的部份,有抬頭、低頭、側向左右、或扭曲;在胸椎與腰椎的部份,有駝背、挺胸、彎腰、挺腰、側曲、扭曲等不正確的姿勢,只要不是很嚴重,就不要特別修正,因為特別修正有時會覺得很奇怪,過沒多久又回復原狀。


 


而強迫自己修正,雖然外相正確,肌肉又會緊張,這種緊張違反身放鬆的原則,事實上靜坐中脊椎保持放鬆的直,不給脊椎任何的作用力,這個「直」,絕對不是如尺一樣的直,只是一種脊椎在負荷力最小的狀態,只要保持在放鬆直的狀態,縱使脊椎有些偏差,只要不給予作用力,脊椎還是會慢慢的自行修正。另外,臀部墊蒲團時,脊椎的負荷力會較輕鬆,更容易直。


 


54. 靜坐時或平時的心態,為什麼不能批判?


 


物理學上,只要有作用力,一定會有反作用力;以佛教的觀點來看,有因必有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批判的本身就是妄念,既不能批判自己,也不能批判別人,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去批判他人的身口意,既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會引起惡緣,用客觀、如理思惟、不帶情緒的心去修正,也就是不執著的心去修正。只要帶有執著就是批判,批判的本身也會造業,果報就是自作自受的,多不值得。


 


六祖有云:「他非我不非」,一直在管他人的是非,只會增加自己的邪見,事實上既然有時間管人閒事,為什麼不將心放在自己身上用功。


 


達摩祖師的報冤行教導我們,就當作是我們欠別人的,不跟別人計較,這絕對不是消極的逆來順受,而是不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打轉。


 


一般人都有「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習慣,雖然說是修自己,但行有餘力也要幫助別人,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是不執著的自利利他,利他需要善巧,就是用柔軟、慈悲的心去幫助他,而不是去批判他。事實上不能批評任何人,因為一切都是因果,只要多積福報就會感召善緣。


 


55. 靜坐要怎樣盤腿才容易進入狀況?


 


靜坐時坐的姿勢是臀部著地(或蒲團)的兩點要平,力量要均衡,而不在於膝蓋著地,只要放鬆的坐,久而久之膝蓋會慢慢降下至地面。開始時從緬甸座開始,雙腳互相錯開,只有臀部兩點著地,通常在外面的那只腳比較容易麻,只要不構成幹擾就不必換腳,如果一直將注意力放在腳麻上,就一定要換,如果換來換去還沒辦法改善,就要用雙手握拳,撐起臀部離開地面或蒲團,一會兒就好,只要身體的幹擾降低,就比較容易進入狀況,事實上,不管幹擾再大只要放鬆的專注在所用的方法上,幹擾就會慢慢減少,因為一切的幹擾自於在意。用緬甸座,左右腳最好是每天互換一次,因為如果經常是右腳在外,會造成身體正面略微的右轉,反之亦然。坐一段時間後跨骨會慢慢鬆開,膝蓋也會慢慢著地,可以坐比較久的時間後,就可以換其他姿勢,如果不想換亦可。緬甸座坐一段時間後,腿的柔軟度夠了,可以換單盤,左、右任何一隻腳在上面都可以,單盤可以鬆開在上面那只腳的跨骨與膝關節。但是平衡程度比較差,一般人可會形成腰椎側屈,右腳在上會左側屈,左腳在上會右側屈,所以兩腳一定要交換,不要養成固定一隻腳在上面的習慣,久而久之,腰椎一定會側屈。單盤,經過較久的時間後,可以試著用雙盤的方式靜坐,剛開始坐時或許很困難,踝關節因為彎屈的關係很容易酸,不由自主會將注意力放在上面,切忌,不要硬撐,受不了時,就換成單盤或緬甸座,只要有恒心的練習下去,雙盤的時間就會加長,比照單盤或緬甸座,左、右腳還是要輪流在上面。


 


一般人在盤腿靜坐時,採用緬甸座或單盤問題都比較少,一旦採用雙盤時,姿勢的問題就比較多,右腳在上(吉祥座)時,通常右膝都會離地一段距離,有些人想將離地的膝蓋壓下,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牽一發動全身」這句話是一個很貼切的形容,如果將蹺起的右膝蓋壓下,右臀部著地點壓力會加太,臀部著地的兩點就不幹衡,腰椎會向左扭屈,以取得另一種平衡,右跨骨因為有壓力,反而不容易鬆開,腰椎因為扭屈,會壓迫接椎神經,影響所對應的器官,多不值得,只要不給膝蓋壓力,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地離地愈來愈近,事實上,外相不是很重要,最重要還是「心」,不與妄念相應才是最重要的。跨鶴座就是瑜珈所說的金剛座,也就是跪座,,可以用這方式靜坐,通常坐 5 分~ 30 分之間, 這是一個很穩定的姿勢,只是小腿及腳面的壓力化較大,所以下面一定要墊軟墊,不直接接觸地面,這樣就好多了,這個姿勢對消化系統有很大的幫助,(跪的時候會壓迫胃經及膽經),可於飯或消化不良時坐,起座後,改成坐姿,好好按摩膝蓋、足三里、胃經、膽經、腳踝、腳面,再起身。有些人因為年歲較大,無法席地而坐,這種狀況可改坐在椅子上坐靜坐,坐一般椅子的1/3 左右,或坐矮的椅子雙腿交叉也可以,重點還是臀部兩點平衡,膝蓋不要高於腰,脊椎放鬆的直。


 


任何姿勢都切忌馬上起身,要慢慢起身,以免氣血不平衡。


 


56. 觀察力的訓練要如何入手?


 


觀察力的訓練因為沒有模式,沒有一定的努力方式,只有自己去嘗視,從而檢討(當下或事後)修正,一定要以無所得的心態去試驗。


 


事實上,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斷的在運用觀察力,只是自己並不覺察,可以試著觀察或檢討自己看電視或看電影的方式,絕對不是整個畫面從頭到尾都注意到,而是隨興的從頭看到尾,有時注意男女主角或配角的演技、穿著、髮型,有時注意佈景、風景、音樂,所得到的只是支離破碎的印象,我們從欣賞影片所得到的片段印象,而得到一些感受式的結論,其實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內容,因為我們的觀察力確實很差,所以才為有每一次欣賞但結論不一樣,因為一次比一次更清楚,不過看多了會疲憊,反而散漫。這就是我們捉摸不定的「心」。一般人也會由於工作需求或興趣,而


 


發展特別的觀察力(洞察力),如音樂家的聽覺音感會特別敏銳:文學家在詩、詞、文章的表達修辭很流暢;畫家可以將所畫的人、物、風景用素描、水彩圖畫、油畫方式準確的表達。事實上,觀察力可以不由朝外的訓練達到,可以由觀察自己達到,沒有模式,也就是禪宗所說的「不立一切見」。因為任何的「見」都是絆腳石,也都有極限,只有「空」才是最高、最真實的「見」,但如何達到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有人說禪宗是「無門關」,這個門就是自己。


 


透過對自我的觀察,也就是對身、口、意的觀察,客觀不執著,無所得的觀察,你就是觀察者,也就是被觀察者。觀察「身」,也就是行為,因為速度較慢比較容易:觀察「口」,速度稍微快一點,就比較困難,常常說了不該說的話,說完才後悔;觀察「意」,因為心念比閃電的速度還快,就更困難了,簡直無從觀察起。以吃飯為例,一般人吃飯時不是看報紙、電視,就是想別的事,充份「利用」時間,或「陶醉」在吃的幻象裏,沒有「平常心」的吃。事實上,由看電視或看電影的經驗,觀察自己吃飯也就像看電視畫面一樣跳來跳去。我們可以不必鎖定要觀察自己的行為、或言語、或心念,只是觀察。如吃飯時,吃到飯裏有石頭或菜壞掉等,一般人一定是內心不滿或咒罵,其實最直接了當的方式是吐出來,內心的不滿或咒罵,只會浪費時間,還會影響吃飯的心情,吃到壞東西,不必透過思考就知道,而內心的不滿或咒罵只是一種慣性,要中止這類無意義的浪費時間、心力,透過觀察力是比較好的方式。只要去練習,記得的時候儘量作,忘了就算了,但最好是經常記得。


 


事實上,觀察力可以廣泛的運用在世間法及出世間法,只有透過對自己觀察,才能擴展自己的觀察力,客觀的看清自己的盲點,從而慢慢改進;其他如人際關係、工作能力、閱讀能力……也會跟著改善。


 


一般人情緒的困擾如莫名其妙的快樂、生氣、悲傷,只因為一些念頭生起,產生了這些情緒,排斥它是排斥自己,喜歡它是執著自己,沈溺於這種心境是浪費時間,客觀的觀察自己,才會慢慢認識自己的盲點,當看清楚自己盲點時不要排斥,才有可能改進。


 


57. 心與心念有什麼差別?


 


心是主體,心念是客體,我們歷緣對境時,常跟著心念走,就是反客為主,但自己還覺得很正常,這就是一般人錯誤的認知。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我於凡愚不開演,一切種子如瀑流,恐彼分別執為我。」這就是最佳的說明。


 


「雁過穿潭不留影」,這句話中,雁子代表「境」,雁子在潭面上的影子代表「心念」,寒潭代表「心」,當雁子在穿潭上空時,雁子的影像映在寒潭上,兩我們歷緣對境時,心念的產生速度快到不可思議,只能用「剎那」來形容;當雁子飛走了,寒潭上就沒有雁子的影子,只剩清澈的潭面,反而是我們的心,還留下那心念在轉,而且轉個不停,事過境遷好久以後,還可能再轉,不斷的反客為主。


 


當靜坐時,眼睛閉上後,耳、鼻、身、意還在運作,外在的幹擾已降低很多,但內心所湧現的,可能比不靜坐還精彩,五光十色的影像或紛飛的妄念超乎我們的想像,一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在這裏,所以要以「正念相續」來避免「妄念遷流」,久而久之,就會如實的知道「心念」並不等於「心」,也就是「雁子的影子」並不代表「寒潭」一樣,不必在意「心念」的川流不息,而是要放下對「心念」的批判與執著。


 


調整不是靜坐的障礙執著於調整或不調整的分別意識才是靜坐必須放下的妄念。


 


66.靜坐前、中、後要如何調整?


 


靜坐要調身、調息、調心才容易入定,也就是要身放鬆,息調柔,心無念。


 


身放鬆:除了入座之前要調整以外, 在靜坐中只要感覺不舒服,會幹擾到定境,就要調整,讓自己坐的很舒適,這樣才會坐的久,才會喜歡坐。


 


靜坐中,萬一有超過自己「想像」的現象時,怎麼辦?


 


例如:靜坐中有時發覺自己在晃動(前後或左右或旋轉或跳動等等),事實上,旁觀者可能看到,也可能沒有看到晃動,這種現象有些人會說這是「氣動」,還特別強調,甚至揠苗助長,這是與現象相應,只有客觀的面對,不抑制、不放縱,才符合「身放鬆」的原則。


 


有時明明是在靜坐,會自發性的改變姿式,也就是進入哈達瑜伽(體位式瑜伽)的狀態,如身體緩緩往前彎下去,這就是瑜伽身印,因為沒有過這些經驗,有時會嚇到,只要有正知見,在面對「未知」領域時,「心不動」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只有不動妄念的心才能達到真正的身放鬆。


 


息調柔:雖是簡短的一句話, 但在靜坐中呼吸的變化,會超乎想像,如何調柔呢?簡而言之,就是不做作的自然呼吸,也就是不刻意去調整成自己「認定」的模式;一般人「認定」靜坐中的呼吸要愈來愈穩定、柔和、細長,如果有任何的突變,就認定(分別意識)有問題,這就是最大的妄念,因為法無定法,只有不執著的面對生命的現象,才會進步。


 


例如:有時在靜坐中呼吸愈來愈細,瞬間產生「風箱式呼吸」,小腹一起一伏快速的吸進呼出,這時是否要調整呢?答案是(否),應順其自然,當調完之後,就進入更穩定的狀態,呼吸會更調柔,進入相當好的境界,這就是不調自調。


 


有時靜坐中由穩定狀態轉成深呼吸幾次後,在吸完氣時,然後閉氣,一段時間後才呼出來,這就是「瓶氣」,我們只能客觀的面對這些狀態,不要去擾動它。


 


有時靜坐中,在很輕安的狀態,呼吸會變的很長,感覺好像呼也呼不完,吸氣時,好像也吸不完,這就是瑜珈所說的「出入息相等」,藏密所說的「氣入中脈」,這些都是很自然的生命現象,不必懷疑,只要分別意識一轉,定境馬上退失。


 


有時在靜坐中想打哈欠,就打哈欠,不需要刻意壓抑,一般人因為「認定」要調柔,所以才會壓抑。


 


有時靜坐中會有不由自主想伸懶腰,平常沒有靜坐時,就自動伸懶腰,但靜坐中,就會有些奇怪的想法,壓抑自己不要動,這就是妄念,靜坐中最重要的關鍵是「心不動」,也就是「正念相續」,伸懶腰是我們身體內在的反射動作,因為需要氧氣,伸完懶腰,深呼吸後,就會坐的更安穩。


 


有時靜坐中會產生吸氣腹部凹下,呼吸時,腹部凸出,這就是「逆呼吸」,也不要去改變它,順其自然,自然會更上一層樓。


 


以上所舉的只是呼吸變化的幾個類型,事實上,呼吸變化絕對不只上面的幾個類型,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只要用「平常心」去面對即可,不能用「分別心」去面對。


 


心無念:簡單的說, 就是不與妄念相應,也就是靜坐中不需要透過思考來運作,而是直接的面對,也就是直觀。我們的意識運作有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脫歌』淺釋


 


元音老人著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大愚法師作的『解脫歌』,是步永嘉禪師『證道歌』原韻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師平生著錄很少,除了『解脫歌』外,就是臨隱居之時不辭而別留下了一首告別詩。『解脫歌』很珍貴,把我們修法怎樣用功,怎樣證道都說得很清楚,對我們修道很有幫助。


 


「永嘉大師『證道歌』調古神清,有足多者」,永嘉禪師的『證道歌』大家可能都已讀過,非常好,把整個禪宗的奧義都描繪在裏面了,含義豐富,調高和寡。「而宏德上人註釋亦有獨到之處」,有一位宏德上人恐怕有人看後不能理解,就為『證道歌』作了註解,將其中奧義發揮出來,很有獨到之處。「今熔於一爐,間參我見,作『解脫歌』。」這首『解脫歌』裏不光有上兩位大德的高見,還有我們大愚師公自己的體悟理解,所以意義更為豐富,對我們修道的幫助也更大。


 


覺後樂,樂如何?聽我教唱解脫歌,


 


平時我們的言行,處處著相都是作夢,夢時以為樣樣都是真的,及至一醒什麼都沒有,一點痕跡都不留。我們念佛、參禪、修道開悟之後,就和睡醒一樣,明白一切皆空,無可求、無可得,而放捨一切,瀟洒自在,安樂無窮。所以修道要明心見性,見到本性就覺悟到一切都是性空緣起:所有事物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皆是幻影;而我們的本性是妙有真空的實體,是生起一切事物的根本,一切事物都是它隨緣顯現變化的。知道了這個道理,就明白世間諸相都是虛幻,無可執取,不再執著,而瀟洒自在了。這覺後快樂是怎樣的呢?且聽我唱來。


 


不讓古人風調高,我今何妨拈句和。


 


不僅永嘉禪師可以悟道,我們大家也都能見性悟道,因大家也都具如來佛性。悟道後怎麼樣呢?不妨把悟的情形寫出來,與永嘉大師作的『證道歌』唱和一下,給大家看看。本來悟道是「妙高峰頂,斷絕言思,無話可說」,因為我們的佛性是絕對真空、沒有相,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擬,無話可說,一落言詮,就不是了。這叫「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任何佛也沒有辦法描繪出來,說與你聽。但為了方便眾人,提攜後進,又何妨從無說當中說幾句話,旁敲側擊地描繪一下悟後風光,引導大家入門哩。所以不說之外不妨有說,把所悟的真心、所得的快樂告訴大家。


 


本無妄,亦無真,原來二法空無性,


 


佛性是非真非假、不來不去、不動不搖、不垢不淨的無相實性。它是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淨裸裸的言思不能到的妙體,上面不能加一點讚美或是詆毀的東西。


 


但我們日常生活卻都沉浸在分別法中,認為有真有假,有生有滅,乃至有無等等的不同。而不知這些都是相對的無自性的分別妄想。一切事物本身並無真假、是非、長短、美醜之別,都是我們的妄心在妄起分別。適合自己的就是真、善、美,不適合自己的是假、惡、醜。比如西方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本身並無真假之分。但有人妄起分別,說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娑婆世界是假。這話粗聽起來似乎有理。因西方是佛土,而我們這裏是凡土。但細細想來,又覺不對,因二土皆有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娑婆是妄,則西方亦妄,所謂一假一切假!反是,二土皆從一真法界中流出,西方是真,則娑婆亦真,一真一切真故也。可見真妄本無,皆吾人妄心分別,自造煩惱而已。


 


因之,我們修法學道須一切放下,不要在名相上妄起分別,只專心致志地用功,不論修什麼法門,皆易成就。否則,計著名相,妄生分別,即難達目的了。


 


學佛的目的是要得真實受用,除盡一切煩惱。若一天到晚與貪瞋癡慢疑打交道,分真分妄,就煩惱無窮,難以成道了。


 


復次,須知我們的法身是妙有真空,不是頑空,更不是斷滅空,它能起無窮妙用,產生萬法,無所不具,無所不能。一切事物都是它變化顯現的假象,無可追逐搏取,只隨緣起用,有的不要廢除,沒有的不要強求,即妙用無礙了。


 


無性無相不著空,即是如來真實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停留在任何事情上面攀緣不息,而致煩惱不斷,須事來就應,事過即止,心中不留絲毫痕跡,則方與修法相應。一切相都是緣會、虛而不實、無有自性的假相,切勿受騙而戀著不捨,蒙蔽了自性光明。所謂相者,空也。猶如空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若誤以為是真實,竭力追逐,就不無煩惱了。因為人的欲望無窮,而所作事不可能有求必應。當求不到時,煩惱就不期然而然地來臨了。所以修法第一須知諸法皆是無自性的假相不去追求。「不著空」就是諸法雖無自性,但假相不無,不是空無所有的頑空,而是不可得不可取的空幻相。我們修法既不可執有,也不可偏空,廢棄一切事物而落於空亡,成為土、木、金、石,死水一潭,就不對了。就像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功夫做到極處,也知道這個世界一切都虛假不實,都不可得,但他偏空了,一切東西都不要了,都廢棄了,連睡覺也睡在馬路邊的陰溝筒子裏。這樣偏空也不對。我們須知相雖是假的,不可執著,但還是有用的,比如衣服可以禦寒暖,房子可以避風雨,我們只隨緣應用,既不執有也不著空,空有兩面都不立,當中自然也沒有了,這無所立就是中道義。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既不著空也不著有,而應緣接物,妙用無窮,盡我們的力量去做有益群眾的事,方符圓融無礙的大乘佛教的真義。有人批評佛教偏空了,那是他們理解錯了。佛教說的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凡所有相都是不可得、求不到的空,並不是沒有相,沒有世界。就像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很美好嗎?有人不理解這個意思,就認為佛教有矛盾,『金剛經』說空,一點也沒有;『彌陀經』說有,金沙布地,四寶圍繞,七寶蓮池,八功德水,樣樣都有。他不知道佛說的空是圓融無礙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妙有真空。講真空者,是說我們的本體—佛性,是無相可見的。但是它能現起諸相,起諸妙用,所以不是頑空;說妙有者,諸相雖有,但非實有,都是隨緣起用的假相。就像鏡中所現影子,可見而不可得。在世間再慘淡經營,爾虞我詐,求得大量財寶,最後仍兩手空空而去,什麼也帶不走,而造的業卻帶著走了。這造業受報也是非空非有,東西帶不走,是空—非有;業摜不掉,帶走了,就是有—非空。所以我們修法須兩邊都不住著,才符合親證大道的真實義。證到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妙性,「即是如來真實性」了。一切眾生皆有此妙性,可憐我們不知道,追逐外境,貪得無厭,迷了自己,枉受生死輪回之苦。因而佛出世,喚醒我們,不要再作夢了。一切相都是我們心裏的影子。既不能執有,也不可因諸相緣起無自性而偏空。大家如能醒悟,在日常生活中圓融無礙地起諸妙用,就自然入佛,親證如來真實妙性了。


 


見實相,諸法空,剎那頓悟萬法同。


 


「實相」是指永遠不壞的真實相,也是相對虛幻的假相而說的。真實相是沒有相的。親證無相的實相就是悟道。世間一切有相之相都是假的,都是要壞的,都是生住異滅,都是不久長的。我們的佛性永遠不壞,亙古亙今長存,它是無相之相。欲見到這實相,須下功夫參禪、念佛、或是持咒,修到一心不亂,無心可心時,打開本來,見到本性,那就是親證無相之相的實相而開悟了。見到實相,一切皆空,千差萬別的諸相皆化為烏有,所以諸法就一樣了。諸法範圍很大,非但佛法,世間法,連我們的思想和一切事物,都叫法。這些千差萬別的諸法都一樣,都無有自性,都是幻影,都是空的。見性開悟,明白了這一切,就不再執著假相而和宇宙化為一體了。再則,諸相都是我們一真法界的顯現,方法同源。所以禪師說「地獄天宮無異同」—三十三天與十八層地獄沒有同與不同。萬法唯識、三界唯心,離開佛性,什麼也沒有。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是故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悟得此理,即彈指深入不二門了,做功夫千萬別分門別類,計較短長。


 


一旦風光藏不住,赤裸裸的覿面逢。


 


我們悟道後,快樂無窮,知道一切都是我自心顯現的幻影,不再去追求。以前著相被捆皆是自尋煩惱,現在一切放捨,身心空朗,輕安寧喜,瀟灑自在,動靜安祥,豈不喜不自勝,快樂無涯!此情此景確是無法形容,故謂「好個風流畫不成」!此種瀟灑風光,遍虛空,滿法界,光明大放,朗照大千,如何能藏得住呢?


 


「赤裸裸的覿面逢」,做功夫做到妄念斷處,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化空,真性瞥而現前,此時如十字街頭覿面相逢親阿爹,個中況味實非筆墨所能形容。親證本性後,見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的自性,沒有你我他的分別,『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是此理。


 


決定說,佛心印,有人不肯如實信,


 


佛說法,有權說,有實說;有了義經,有不了義經;有小乘,有大乘。是對不同根基人講的不同法。如果都講真理,說實話,恐怕有人就不會相信了。為什麼呢?佛說『法華經』,有五千證羅漢果的比丘退席了。他們不相信一切眾生都有智慧,都有佛性。就像現在我對你們講,你們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你們的真如實性,你們肯相信嗎?恐怕不會。為什麼呢?因為你們認為假如這個靈知就是我的真如實性,我就見性悟道了,該發神通了。但是現在未發神通呀!不發神通就不是了,所以你們不相信。殊不知悟道與發通有先後,不是初悟就發通的,因為多生歷劫的習氣重,須於悟後歷境勤除,將舊習除光才能發通。而且所謂神通,現在穿衣吃飯就是神通。因為這一切動作,皆是佛性的妙用。離開佛性,這身體就不能動彈,所以盡是神用。「決定說,佛心印」,是直接指示你們見佛性的心印,印就是指佛的心與我們的心相印,一模一樣,各人的心印都是一樣。可憐眾生愚癡,障重,不肯相信,所以讓大家念佛。其實你真的相信這靈知之心就是佛,一切放捨,就不必念佛,我本來是佛,不垢不淨、無取無捨,還念什麼佛?!但眾生不肯相信,釋迦佛只好想個辦法,兜個圈子,叫我們念佛。念到根塵脫落,能所雙亡,親見到佛的心印確是真實之佛,才能信受無疑。


 


直截根源當下了,摘葉尋枝漸教人。


 


了生死就比如伐一棵樹,要從根上下刀。樹根斬斷後,當時樹的枝葉可能還是蔥蔥綠綠的,但不多久就會枯死了。我們修大乘法,就須從根上修,而不可從枝葉上修。如我們心中心法,是直接從第八識上修,在根上下刀,使第八識翻身,親證本源。而念佛法門則是從第六識上修,因而有些區別。如果一步步去枝摘葉,而未斷根,樹仍不會死,有時反而長得更好。所以修大法,也要從根上下刀,但各人根機不同,有的須用漸次法,一步步來,慢慢引他入佛;有的則須指示他當下見性。根基之所以不同,是因各人過去世所造業不同和親近佛的善根深淺不同而有差異。但我們修佛法要修大乘佛法,因大乘法方符佛的本懷。心地法門是佛法的根本法門。一切宗派修法容有不同,但皆離不開心法。離心說法,皆同魔說。觀今學人,多惑於神通,蔑視心法,往往步入歧途而不知,實大憾事!須知修道是修心,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不是神通作佛,但能抓住根本,在心地上用功,除盡妄習,不愁不發神通。反是,求神通、著神通,非但不能成佛,成魔倒有份在!希望大家三復斯言!


 


幾回生,幾回死,亙古亙今長如此,


 


這不是指我們在六道輪回中死了又生,生了又死,而是說我們修佛法時有「大悟十八九,小悟無其數」的歷程。我們修法時,往往一下子似乎明悟自性了,心死不著相了,但死得不夠,不透徹,對境後又生起心來了,又動搖了。所以大悟有十八、九次之多,不是一下子就歸家穩坐的。像高峰禪師的師父雪巖欽祖師也是這樣,幾次悟道後,在事境中又動搖了。直至最後徹底桶底脫落,才究竟。修佛法並非能一悟就了的,若能如此,那是大菩薩再來。因此『楞嚴經』說了二種法門,一種是頓悟頓證,就是「理屬頓悟,乘悟並銷」,乘開悟的一剎那,所有過去的一切習氣都消光了,沒有了。但這種人少,所以接下來又說「事則漸除,因次第盡」,要於悟後在事上鍛煉,將深厚的習氣漸漸一步步地除盡。這是對廣大一般群眾的根機而言。所以有「幾回生,幾回死」,悟了一回,不透徹,在事上還動搖,再深入地做功夫,再進一步,直至徹悟。我們打開本來、親見自性,只到初地,還須向上歷階升進: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上面更有等覺、妙覺、圓覺位,要層層歷過,才能成佛。修法有三種說法:一種是頓悟,一悟就了;一種是悟後真修,慢慢了習氣;還有一種是「修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其實這三種就是一種,我們悟道後明白世上一切都是假的,都不可得,大家原本是佛,有什麼可修?所以溈山禪師說除習氣就是修。不要講修不修,修與不修都是兩頭話。中峰祖師說,假如悟道後還有習氣,這人就沒有悟道。這是因為那時有人根本沒有悟道,看了兩本書,懂了一些道理,聽了幾句似是而非的禪語,就自以為悟道了。遇到境上過不去,就以習氣作擋箭牌,故不許。並不是不允許悟後還有習氣在。這種歷程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所以說「亙古亙今長如此」。


 


神頭鬼面有多般,返本還元沒些子。


 


現在各種功,各種道,五花八門多得很,這都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什麼都沒有,只教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真正認識本性,就歸家穩坐、返本還元了。現在的外道邪法皆是以神通來誘惑人,引人入歧途。如果我們著在神通上就是大錯誤,非但不能成佛,還要成魔。真正的佛法是破人迷夢,清淨無為,什麼都不住,瀟洒自在,安樂無比。縱或發了神通也絲毫無著。像臨濟祖師悟道時說:「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人人本來是佛,回頭即是。尋常得很,沒有什麼玄奇奧妙!現在人心浮躁,根淺障重,都迷於神通而不自信。比如我上面說過你們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當人的本來面目。你們肯承當嗎?能站穩腳跟不懷疑嗎?我看不太可能。因為你們認為有東西可見,有神通可得,才為見性。不要弄錯,佛性一點東西都沒有。它是淨裸裸、赤洒洒、一絲不掛、一法不立、一塵不染的。但是注意,一點沒有不是斷滅空,而是不著相。功夫進入無為地,就光明大放,五通齊發,但是縱然光明大放,朗照十方,六通齊發也不可著光明神通之見,方能上上升進,直到究竟地,真到家人是絲毫無住無著的,所謂末後等於始初,路途即是家舍,家舍即是路途。如有生死可了,有佛可成,還是大夢未醒!


 


習顯教,修密宗,方便門異歸元同。


 


「習顯教」,就是用顯教的法門做功夫,比如修淨土宗,念佛誦經等,以之息妄歸真,徹證真心,往生淨土。顯教有道理可講,有法可修,有可供研究探討的原理。「修密宗」是講實修,不再講道理了,用三密加持的方法,切實修行,是打開秘密寶藏的密行。但在未進入實修前,仍須研習經文,習得三乘大教精深後,方可進入實修實證。雖然看起來修法不同,但這只是適應眾生根性的方便之門,不是實法。經云:「方便多門,歸元無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到家是一樣的,不必在宗派上立異見,分別什麼顯宗、密宗了。


 


自從踏遍涅槃路,了知生死本來空。


 


我們修道須證到涅槃果。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寂滅為樂,不再生死輪回了,涅槃有四種不同,所以稱踏遍涅槃路。第一種是自性涅槃,就是我們佛性本來不生不滅。第二種有餘涅槃,羅漢、辟支佛,人我空了,但法我不空,生死輪回中不來了,但還有尾巴—法我沒了,變異生死沒有了。第三種無餘涅槃,人我空,法我空,全都真正空淨了,一點尾巴都沒有了,分段、變異二死皆了無餘存了。第四種無所住處涅槃,真正的空不是住在那裏不動,真正的了生死就在生死當中,可以牛胎馬腹裏走,地獄中跑,無處不可去,無一定住處。任在六道中來回,沒有來回出沒之見,就像安住在界外淨土,末曾動過一樣。「了知生死本來空」,到那時才知道,是生死者,本不可得。佛性本自長存,要死也死不了,哪裏還有什麼生死在!


 


行也空,坐也空,語默動靜無不空。


 


真正的空不是坐在那裏不動、什麼東西都沒有叫空,而是儘管做事情但心無所住。假如做事情就忘記所以,跟著境界跑了,那就不是空。所以真正成道人行住坐臥一如,沒有不空時,說與不說,動與不動都一樣。念佛法門中,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要「淨念相繼」,就是要做到這個地步。所以淨土宗是個高深的大法,發揮起來與禪宗完全一樣,不是淺淺可解的。我們修法時要時時注意,「語默動靜無不空」,不要著相。要做到這一點,在悟前是難以做到的,但要知道這樣錘煉,勉力去做,在行、住、坐、臥時不忘觀照,不跟念走,不隨境遷。如能做到,即容易開悟。開悟後,再歷境練心,綿密保任,即能語、默、動、靜打成一片矣。


 


縱將白刃臨頭顱,猶如利劍斬春風。


 


功夫做到家,縱然有刀架在頭上也不怕。為什麼?因為我不死嘛。壞只壞身體,一個色殼子,法身是不壞的。二祖神光大師悟道之後,達摩祖師告訴他:「你還有一個命債要還,但為正法不受誹謗故,可以不還。」真成大道的人就是這樣,要還就還,不還就不還。為什麼?因為心空淨了,一法不立,有什麼債可還?就像收音機不開時,外面雖有電波,但它不會響。所以雖然有債,但心不動,猶如收音機末開,債主尋不到你,可以不還。但心不空就不行。所以南泉祖師說:「王老師修行不得力,被鬼神覷見。」這是南泉自責做功夫不得力,起心動念了,被鬼神看見了。注意!不起心動念並不是指念頭不起,而是說念起不著、無住叫無念,否則不起念頭怎麼做事?無念是不著相,不停留。念念不停留叫無念。停留在上面就是妄念。所以無念之念是正念。二祖心真空了,等把法傳下去給三祖,就去還債了。大富翁還你一點小債,如九牛一毛,不在乎。被殺前他說:「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我們修佛法就是要有這種大丈夫氣概,才能滿佛行願。修佛法要膽大氣壯,豪放慷慨,知道一切都是假的,放捨不粘,什麼都不怕,本無生死。但膽大並不是王大膽,什麼壞事都去幹而不怕,那就糟了。


 


頓覺了,妙心源,無明殼裂總一般。


 


剎那間覺悟了:我能說、你們能聽的就是心源、佛性。毫不懷疑,見性就在當下!這是一等好漢!到別處去尋就不是了,尋也尋不到,一尋就動念了,一動念就被妄念遮掉,反而不見了。所以禪宗要棒喝交馳,「啪」地打你一下、喝你一聲,讓你一驚、一呆,喝斷你的妄念妄想。那時一個念頭不起,但不是如木、石一般無知覺,而是了了分明的,這了了分明的是誰?當下回光一瞥,即親見真心本性。所以禪宗接人就是這麼利索、這麼快。但中、下根人就無法接受了。「無明殼裂總一般」,無明殼子就是我們的色殼子,空就是要空掉我們這個色殼子。若非無明著相,父母同房時,你怎麼會跑進去呢?怎麼會有你呢?「殼裂」,不管修什麼法,修行到這個色殼子豁地爆開,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消殯,寂滅真性法爾現前,就都是一樣的了。還有,修法修到身心雖然化空,若還有空在,或有黑空洞,那是無始無明,須繼續前進,將此無始無明打破,始能見性。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聖凡。


 


做夢時樣樣都有,但醒了之後一點痕跡也沒有。我們現在也正在做夢:要修佛法、成聖,都是夢境。其實大家都是佛,沒有聖凡!因現在迷於外境,著相追求,造業受報,從無生死中枉受生死輪回之苦,所以才有造善業生天、作惡業下地獄的六道假相。苟能當下一覺,不為假相所迷,猶如大夢醒來一樣,哪有六道的影像?!所有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是一真法界。一切眾生都具如來智性,四聖六凡都是分別妄心所造。不要以為只有睡著是做夢,醒來時著相也是做夢。現在我給大家說法,是夢中說夢話,有什麼佛法可得?


 


煩惱本,即菩提,罪福沒性何處覓。


 


能生煩惱的東西就是煩惱本。我們平常說「佛性」就是成佛的根本,「法性」就是成就一切事物的根本。這根本就是我們的覺性。沒有這本性就不能起一切作用。煩惱就像水的波浪,無水不成波浪,有水遇風才起波浪。今天我們會發火,就是我們的菩提本性在起妄用。所以菩提本性是煩惱的根本。經云「煩惱即菩提」,不是我們一天到晚煩惱就得了菩提的,而是指生起煩惱的根本就是佛性。去掉波浪水也沒有了,所以煩惱不要去除,只須息下來,就恢復菩提了。「罪福沒性何處覓」,罪福沒有自性,受罪享福都是我們妄心造成的。做善業,造福,受福報;做惡業、造罪,受罪報。自作自受,不是由誰主宰、指使的。所以罪福性空,唯由心遣。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無門,唯人自招,這都是自然而然的因果律,不用尋覓,也無處尋覓。我們只於一切時一切處都無住著,只隨緣任運地去做一切善事。但也不要有意去做好事,求福報,以免心不空而墮在福報上不能成大道。


 


無繩自縛解脫後,大搖大擺大休息。


 


我們做事,處處著相,求有所得,都是用繩子自己縛自己。假如你明白了一切名譽富貴、妻財子祿皆如空花水月之不可得,而一切放下,宛如大夢初醒一樣,原來自己沒有束縛,就當下解脫了。六祖大師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覺即佛。」我們一著相,就被相捆住了。本來是清淨無染、什麼都沒有的,所有煩惱、業障都是自己著相造的,你不去著相造業,則罪也沒有,福也沒有。明白這一切就瀟洒自在、大搖大擺大休息了。真證道人是無處不可去的,牛胎馬腹走走也不可怕,地獄去去也無所謂,這都是我們的自性變化嘛!有什麼相可著?悟道實有深淺不同,像五百年野狐精的公案,就是破著相的例子。有人問他:「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他答曰:「不落因果。」後來一想,佛說因果不空,我說不落因果不是錯了嗎?疑惑了,於是乎死後落了狐狸身。五百年修道,因它有善根,所以能化人身。百丈祖師說法時,他來聽法。說法之後大家都散了,百丈見他不走,就問他:「你還有什麼問題嗎?」他說:「我有個問題要請教,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百丈答:「不昧因果。」他聽了之後就豁然省悟,解脫了。然後求師說:「明天山後大盤石上有一黑毛大狐狸,就是我,請你按亡僧之禮荼毗。」百丈答應了為他火化。其實不昧因果與不落因果相去幾微,只心空無住,即來去自由;即落狐身,亦無所謂。還要按亡僧之禮來荼毗,還有異類的分別見,實未真解脫,因為狐狸就是佛啊!有什麼兩樣?所以悟道有深淺不同。


 


莫攀緣,莫執著,隨緣隨份隨飲啄。


 


上面講證體,下面講啟用。我們眾生壞就壞在攀緣執著,由甲攀乙,由乙攀丙,一天到晚攀緣不息,妄念顛倒,執著在事相上放不下來,以致由本來的大好佛體淪為眾生。反過來,不攀緣,不執著,隨緣啟用就好了。「隨緣隨份隨飲啄」,「隨份」就是安分守己。各人地位不同,因為各人前世所造的因不同,所以今世感的果就不同。緣亦如此,有善緣、惡緣。所以不要向別人攀比,不要追逐。吃飯、穿衣、住房,一切豐儉隨緣過。前世因造的好,這世供應就厚,前世因造的差,這世果也就薄。所以要隨緣過。


 


不變隨緣行無礙,自在隨心大安樂。


 


「不變隨緣」,就是儘管按照自己所感召的緣份去做,或是升官,或是下放,事業雖有變遷,而自性是始終不變的,也就是叫我們在修道中不要動搖。比如金子,可以打成各種首飾、用品,雖然形相變了,但體不變,還是金子。我們儘管去隨緣做,而體性是不變的。「行無礙」,即只要與大眾有益的事都去做,與大眾有害的事千萬不要去做。一切事都能做,但須無住。要做到能上能下而無動於衷,高人一品也沒什麼喜歡,降級了也沒什麼悲怨,只盡一己之力為大家做事,而無任何住著,就無礙了。「自在」,即無束縛,有束縛就不自在了。因為一切都是假的,無可追求,不患得患失,即自在了。「隨心」即隨心所欲,孔夫子「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夫子也修道。儒教、道教是我國本有的大教。孔夫子七十歲證得大道,隨心所欲做事,都與大眾有益。不逾矩,就是不越範圍,超出範圍就不對了,壞事不能做。因不逾矩之故,得大安樂。我們做善事心裏都是很愉快的,做壞事都內疚,受良心責備。壞人做壞事,臨死時良心發現,自責難過,所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做好事就心悅安樂,無愧於眾了。


 


但得本,莫愁末,妙用縱橫活潑潑。


 


本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真心。一切事物無不從心生,修道成佛,也離不開這個心。所以修道從心地上修,方是成佛正因。反是,從色身、氣脈、神通上修,是外圍功勛位,無成佛之望。我們修法證到自己的本性,就為得本。相反,未證到本性,執著發神通,就要著魔。因為未得根本,也發不了神通,假使發了神通,那是外來的,不是真的。著在神通上,心不空淨,生死不了,還要著魔。神通是從心生起的妙用,那是枝末。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有神通的。現在不能開發,是因為我們有執著、煩惱,顛倒妄想,蓋覆了本性光明之故。如把妄想、顛倒、執著去掉,自然就發揮了。所以要安心修法,把五欲煩惱去盡,先得道通—漏盡通。然後再發五神通,那才是真神通。外道也有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五種神通。但他沒有得漏盡通,所以外道生死不了,不能成佛。執著神用而不知自性是什麼,皆是外道。所以要發神通,須先得根本智—漏盡通,才是正道。得了漏盡通,不愁五神通不發現。


 


「妙用縱橫活潑潑」,悟道之後,妙用無邊,絲毫無著,順逆無拘,縱橫自在。所以愚公說:「一期從古棹,三界任橫眠。」真正證到本性後,欲界、色界、無色界隨你怎樣跑,可以橫下身子睡大覺。悟道是活潑潑的,不是死在那兒不動的。昨天在靈巖寺,有人問:「無念是不是由兩分鐘、而五分鐘、十分鐘,最後加長到二十四個鐘頭都不動?」不是!悟道應該是活潑潑的,應緣接物,無所住著。無念者,不是一個念頭不起,而是念起不隨,事來不住。一點不動,那就成了死屍,還有什麼用?!


 


彈指敲開不二門,升堂直入如來屋。


 


悟道在剎那間,就在一念斷處,回光一瞥,識得它即大事了畢。快得猶如擊石火、閃電光。假如用心求見就不是了。這個妙體是想不到、求不到的。求本身就是妄念,就把自性遮蓋掉了。功夫用到得當處,忽然根塵脫落,親見本性,只在彈指之間。見到本性,一切疑慮皆冰消瓦解。原來朝思暮想的它就在眼前!「升堂直入如來屋」,這一剎那時間,徹見本性,就登堂入室了,就成佛了。不過這只是因地


佛,不是果地佛,還要好好用功。因為根本智已得,後得智還未得,還要精勤磨練,消除習氣,廣度眾生,積累福德,方能證成智慧、福德雙圓的果地佛。


 


宗亦通,說亦通,團團杲日麗晴空,


 


宗者,中心也,見到本性叫宗。說者,教也,佛說的經叫教。通宗通教,就是通通都理解親證,圓融無礙了。宗師云:「通宗不通教,猶如半邊竅;通教不通宗,猶如半肢風。」所以學佛要宗教都通。「團團杲日麗晴空」,就是說我們悟到根本時,就像圓圓的大太陽一樣,光芒萬丈,朗照一切處,無所不在。這不是說悟道時見到個大太陽,而是比方悟道後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妙用無邊。我們真正悟道時,除靈覺外什麼也沒有。但是經過鍛煉,習氣除了,就能光芒萬丈,朗照大千世界,與十方諸佛彼此交參無礙,親證華嚴境界了。但是這不能著相求。


 


百千三昧無量義,只在尋常日用中。


 


三昧有各式各樣,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念佛三昧、般舟三昧...三昧的名字很多,妙義無窮。這無量妙義在何處?就在我們平平常常的日用當中。因為一切無量妙用都從我們的真心生起,離開真心,一切皆不可得。所以說一切妙義即在日常動用中。此時,有人問:「如何是佛性?」師喝一口水道:「會麼?」舉杯子的是誰?喝水的又是誰啊!從這裏會去,多少慶快!尋常事,時時刻刻告訴你佛性的妙義,所謂「風聲鳥語都是法性之宣流」,「舉手投足無非法身之顯露」!有情、無情時時都在說法,處處顯示妙義。所以在尋常日用當中,只要活潑潑地起用無住就是最高深的妙義,不要再去另尋玄妙。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現在能看、能說、能聽的這個能,就是我們的佛性,它時時刻刻都在我們面門放光,還尋個什麼哩!


 


覺心體,生佛同,有情無情共鼻孔。


 


「覺心體」,能起知覺的這個體就是我們的根本、我們的佛性。「生佛同」,眾生和佛是一樣的,沒有區別。不是佛比我們多一分光明、神通,或是我們比佛少一分光明、神通。但為什麼現在我們與佛不同呢?因我們心體的光明被妄想執著遮住了,所以發不了大神用。把妄想執著拿掉,就一樣了。「有情無情共鼻孔」又如何解釋呢?我們人都是有情感、有知覺的,而無情,比如這張桌子,則是無知覺的,怎麼共鼻孔呢?因為世間諸相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沒有一樣不是我們自己。不要以為我們有知覺、能動,而無情的物不能動,因而有所不同。其實我們一口氣不來時,八識離身,這身體就像這塊桌板一樣,也不能動彈了。現在我們被無明包裹,執身是我,所以只有這個身體在起作用。假如我們證道了,無明去盡,放開來,恢復原有的妙用,則一切處都是我們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的變化顯現,就不再有有情無情之見了。所以無情有情共鼻孔,都一樣。


 


無縛無脫無遮障,迷時自礙悟自通。


 


本來生佛都一樣,瀟洒自在,無縛無脫。但眾生因迷於外相,執著不捨,為物所困,猶如春蠶作繭自縛,所以不得自由。我們本來可以不要這個身體,但父母同房時因愛心蠢動自己鑽進去了,所以被這色殼縛牢不得自由了。出生後,更著相,目迷五色,隨緣造業,以致縛上加縛,生死不了。苟能當下省悟,一切色相皆我真心佛性所顯現的影像,不可得、不可求,而徹底一放,則立地夢醒。一切眾生原本清淨無染,無縛無拘,何用解脫?!「無縛無脫無遮障,迷時自礙悟自通」,知道佛性是遍一切處,無所不在的,那就悟道了。迷時著相,自己妨礙自己,醒悟明白之後,通達一切皆真心幻影,不可得,就不再著相,從而現起神用,發起神通,證成大道了。


 


無形相,極靈妙,非親證知那能曉?


 


「無形相」是描寫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法身,什麼形相也沒有。大家千萬不要著在相上求見性,它是清淨無染、無聲無色的靈知,是無相可見的。「極靈妙」,但能感知一切事,顯現一切相,起萬千變化。六祖悟道後云: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有人說見性時看見一個大太陽、一輪新月亮、或一個佛,那不是見性!『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相的東西都是假的。性是真體,無相可見。故經云「實相無相」。『楞嚴經』又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故有能見所見俱不是。「非親證知那能曉」,見性的景象是描寫不出的,因它無物可比,無話可說,無思想能到。自己不到那個境界,再說什麼也是模糊。所以宗下說:「向上一著,千聖不傳。」其實一念斷處就是那個東西,它沒有景象,更沒有什麼神奇玄妙,它就是極平常的心啊!


 


鏡裏看影雖不難,水底捉月怎辦到!


 


世界上一切景象都是鏡子裏的影子。因為世相皆是真心變化顯現的。上面說了,離開真心,一物也無。真心是成就一切事物的根本,猶如鏡子;事物好比鏡影。影子雖看得見,但若去取,就如水中撈月,撈不著。


 


獅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咋舌,


 


佛說法就像獅子吼。獅子是百獸之王,它一吼,百獸都要垂首稱臣。「無畏說」者,即佛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怕有人來辯駁,辯駁不倒的。因為佛說的是圓融無礙的真正妙理,不是那些有所住著的淺近小法,而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大法。因之任何人聽了只有讚嘆而不能妄置一詞。所以外道聽了佛說法之後,都不敢來辯論。縱然有些膽大妄為的外道來與佛辯論,最終也都失敗而歸。因為他們都是著相的,不是徹底大法。最後還是皈依了佛,垂首稱弟子。


 


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眾象之王叫香象。香象渡河不用奔波,而是站在水裏就能截斷眾流。如果它為了逃避水流而奔波,那就失去威望了。這句話就表示我們的佛性是真理,是巍然不動的。波者,是說千變萬化的妄想顛倒,我們學佛法就要截斷千變萬化的妄想顛倒,就像香象渡河一樣,不奔波—不怕妄念起,而截斷激流。「天龍寂聽生欣悅」,天龍八部聽到佛說法都歡喜無量,無不讚嘆奉行,都來皈依佛,成為護法神。


 


另有人將香象比作羅漢,平時很自恃自己的心得,及聽到最上一乘法,則當下落敗,失卻威望。天龍比作登地的菩薩,以最上乘法印自己內證的境界,無比欣悅親切。說得也很好。但我以為要比還是將香象和天龍比作禪宗的大德,比較適合目下修道人的情況。一來禪宗素以龍象比作大善知識,二來現在邪法盛行,很多人棄正就邪,不妨說修正法的禪人不勝邪法的誘惑,因是奔波(就邪)而失去威;真正的大德—天龍則聞正法而欣悅,不為邪法所動。


 


獅子兒,眾隨後,三歲即能大哮吼。


 


大獅子的兒子是小獅子,雖然年紀輕,百獸也只能跟在後面,不敢超到它前面去。初悟道的人,尚未證到果地佛,就如同獅子兒,修外道的人,也不能越過初悟道的人。因為初悟道的人證到根本了,而那些外道沒證到根本,所以不行。「三歲即能大哮吼」,獅子兒雖然年紀輕,但已有獅子的根本性能,能像獅子王一樣大哮吼,懾服群獸。初悟道的人也一樣,因為他所悟到的理與果地佛所證到的理沒有兩樣,他說法就等於代表佛說法,不怕外道來騷擾辯論。


 


若是野犴逐法王,百千妖怪虛開口。


 


獅子象徵法王。野犴長得像獅子,似乎可以冒充獅子,但開口叫起來,沒有獅子威猛,就露了餡,不能懾服群獸了。現在很多什麼功、什麼道,都說自己是佛法,其實都是外道冒充佛法,都是「妖怪」,說出的法都是以神通誘惑人,引人入歧途的邪法,不是正法,沒有用處。


 


離無念,誰無生,莫將鏡影認作真。


 


凡夫當然是有念頭、有生死的,那我們悟道之後呢?是不是一個念頭不生呢?這句話大家都以為,悟道之後當然是沒有念頭了,念頭不生了。那就錯了!無念不是一個念頭不生,而是生如不生叫無念,生而無住,不停留,是為不生。惠能大師不是說「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嘛。「不斷百思想」還是有思想啊,「對境心數起」還是要起念頭啊。所以我們要認識正路,不要認錯路,以為是沒有念頭,死在那裏不動。「誰無念,誰無生」,念頭一起知道了,不跟它走、不停留,就是無念;無生,生生不已無所住叫無生,不是斷絕種姓叫無生。


 


從前龐居士說:「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合家團圞圓,共說無生話。」他一家四口,有老婆,一兒一女,兒子不結婚,女兒不出嫁,他們一家四口都證道了,很希有的。後來有個大和尚和了一個偈子:「無男可婚,無女可嫁,大眾團圞圓,說甚無生話?」和尚無妻子兒女,所以無男可婚,無女可嫁,但是有大眾,廟中不只一個和尚,大家在一起和合修法,無話可說,又說什麼無生話啊!說得都很好。一個說無生話,一個說甚無生話?各施妙手,妙到毫巔。但是無生者,不是不生為無生,不妨生生為無生。我們也可以另作一偈:「有男亦婚,有女亦嫁,子子復孫孫,是說無生話。」有兒子也可以結婚,有女兒也可以出嫁,兒子、女兒結婚了,兒子生孫子,孫子又生重孫子,子子孫孫,生生不已,而無動於衷,這就是無生!這是真心的無邊妙用,不是死在那兒不動為無生。生生不已是無生!這才顯示佛法圓融無礙。不要只看半邊,以為無生是大家都不能動,都不要結婚,結婚就犯錯誤了。不相干!可以結婚,但不要執著在男女色欲上。執著在男女之色上,那就錯誤了,生死無窮了。結婚後,養一個兒子,不再住著在色欲上,就沒事了。這是起妙用啊。並不是以死在那兒不動為無生。「莫將鏡影認作真」,這生生不已,子子孫孫都是鏡中影子,不要當作真的,著在相上,那就錯誤了。這件事真能做到也不容易,又要生,又要無生,不是悟後起大功用,休想做到。有的人硬壓著無生還好,一近女色不得了了,著在上面了,那就生死不了了。這就要特別注意。


 


若從斷滅為究竟,何異外道邪見人。


 


佛教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即空即有。不是斷滅空,一樣東西都沒有。斷滅空是邪見。我們要明白,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不可得、取不到的空,也是隨緣顯相起用不住著的空。假如弄錯了,認為一切都沒有,這是斷滅見,就大錯了。持這見解的人是外道,認為生時是有,死時就沒有了,那是外道邪見。


 


大丈夫,集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


 


我們學佛法,要有大丈夫氣概,慷慨豪放,才能與佛相應。不是小家子氣,這也捨不得放,那也捨不得丟,抓得很緊,佛法就難修了。一切事物都是假的,為什麼不放呢?「秉慧劍」者,開大智慧,識得一切皆假,以之斬斷一切煩惱。所有煩惱都是自己尋來的,著相來的。本來沒有,硬去著相追求,結果白費精力一場空。我們學佛法就是開智慧,知道一切都沒有,不去粘著,即自然斬斷一切煩惱。念佛門中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就是金剛王寶劍,把所有東西都斬斷:一切情、一切愛、一切執著都無處著腳,故能心空無住而生西方極樂世界。相反,戀著這娑婆世界,到臨命終時,絕計走不了,被情愛拉牢了,生不到西方。


 


「大丈夫,秉慧劍」。這慧劍是什麼?是般若法,是世出世的大智慧。有了它,才能不沾染物欲,才能成道,才能圓證佛果。我們時時刻刻都要以智慧行事,不管修淨土,還是參禪、修密,都以開發般若為宗,把我們本有智慧發掘出來,才能成道。我們在未證道之前,就要利用「阿彌陀佛」或是密咒這把金剛王寶劍,把所有的執著都斬斷。這般若利鋒就好像無堅不摧、無物不毀的金剛大火焰一樣,能將一切頑固的舊習燒燬無遺。


 


非但能摧外道心,並且破除邪魔見。


 


般若智慧的妙用,非但能摧毀外道之心,就是邪魔之法也立不住腳。外道就是心外取法,不知自性是佛,以為心之外有東西。外道認為心之外有陽神,其實那是我們第七識變化而來的,不是真心。所以證到了般若大智慧,就明白一切東西都沒有,外道之心就摧毀了。像呂純陽祖師,原先修道教,後來見到黃龍祖師,認識了般若、金剛妙慧,他就皈依佛教了,外道也就摧毀了。邪魔比外道更差,外道還是心向正法,只是不知真心是佛、心外取法而已。邪魔之心就更不對了,說什麼沒有因果,沒有六道輪回,甚至於弄些障眼法、魔術,拉人下魔坑,弄些邪法來害人。現在未法時代,邪法叢生,五花八門,什麼會、什麼道的都是邪法。我們要修正法,即時時刻刻不離心地修法。「離心一字,便同魔說」,離開我們真心說法修法,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教我們轉識成智,在心地上轉換。所以念佛在心上轉,把妄心轉成佛心。認識正法之後,那些邪魔法就立不住腳了。


 


震法雷,擊法鼓,海水奔騰須彌舞。


 


我們說正法,如同天上打雷,一切邪師都驚破了膽。尤其當我們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時,一切魔宮都震動了。不得了了,這個人成大道了。魔王、魔子、魔孫都團團轉,著急得無法生存了。我們用念佛功夫、參禪功夫或修密功夫,打開本來、


見到本性之後,一切外道、魔法再不能欺瞞、引誘我們,都無立足之地了。「海水奔騰須彌舞」,因為我們修佛法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不是一樁小事,所以海水都因之湧起波浪,就連世界上最大的山—須彌山也跳起了舞。我們真正見到大道時,海水枯乾,須彌倒塌,為什麼?因為一法不粘、一塵不染,就都沒有了。反過來,一切都是我們真心的妙用,一切事相都是法身之顯現,一切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離我們外沒有東西。我們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時,為歡喜地,因法喜充滿之故,一切現象都變了,都變得喜笑顏開,歡樂融融。所以叫做「海水奔騰須彌舞」。


 


毛頭許裏乾坤定,大千沙界寸土無。


 


「毛頭」就是指我們一根頭髮、一根汗毛那麼小,乾坤是指世界、宇宙那麼大。這句話是說:整個世界這麼大,就在我們一「毛頭」裏。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自性能大能小,我們的法身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布滿乾坤;收之退藏於密,連「毛頭」都沒有。這是說我們佛性的妙用,瀟洒自在。一切都是自己,「毛頭」裏轉大法輪。大千世界就是佛的世界,每個佛的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這麼大,何以一點泥土都沒有?因為心即是土,土即是心。宗師說:「若人識得心,大地寸土無。」證到本性,一切都收歸自性了,心外哪裏還有土在?!所以修法到最後叫作「法界究竟」,什麼法也沒有,什麼神通都沒有,什麼佛也沒有了。有點滴所得,有些微存在,都不是最後了手時。沒有到究竟地步的時候,見光、見佛、發神通的都有,因未究竟,未免著相。這些人還喜歡到大眾面前去炫耀:我有神通啊。其實這不是神通,這只是一點點妙用現前,或是鬼神附體。真正大神通是無所執著,瀟洒自在,一切漏盡,那才是大神通。


 


讓他謗,任他毀,把火燒天徒自累。


 


學佛法就要有容人之量。佛教法門很多,各各不同。在不認得彼此法門玄妙不同的時候,免不了要毀謗他人。比如修淨土宗的人常常毀謗密宗不好,其實他們自己離不開密法。他們除了念「阿彌陀佛」之外,還要念大悲咒、楞嚴咒、十小咒、往生咒等,這不是密法嗎?反過來卻說密法不好,這不是自己毀謗自己嗎?可憐他們於不知不覺中造了大罪業,自己還自鳴得意哩!從前弘一法師初出家,亦不知密法是怎麼回事,他也說過密宗五花八門、眼花撩亂,不好。後來他看了密宗教義,深深欽佩,密宗原來這麼完善、這麼圓滿,因而懺悔,作了一篇懺悔文,告誡後人不懂密宗就不要謗密法。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逞能,以免無知造罪。自己的好就說自己的好,不要說別人不好。各人修各人的法,隨他誹謗,不必疑懼,不必煩惱,只要自己修的是正法,他人無中生有的來毀謗,那只是「把火燒天徒自累」。這種人等於拿個火把來燒天,燒得著嗎?徒然自己勞累費神而已,有何用哉!


 


我聞恰是空中風,何礙甚深大三昧!


 


假使有人誹謗佛法,我們聽過之後,就像風吹過去一樣,不要理他。因為和他辯論之後,更會引起他的誹謗心理,當他自己慢慢省悟之後,他就會懊悔的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坐問答(一)


 


鄭鴻褀祺居士著


 


第1問:禪定的前行是什麼?


第2問:為什麼修習襌定,要先懺悔業障呢?


第3問:為什麼修習襌定,要有守戒的基礎呢?


第4問:進入襌定的訣是什麼?


第5問:身如何放鬆呢?


第6問:息如何調柔呢?


第7:心如何無念?


第8問:坐禪的環境如何選擇?


第9問:夏天坐禪可否吹電扇或冷氣?


第10問:坐禪需要什麼用具?穿著要注意何事項


第11問:坐禪最佳的時間是何時段?


第12問:冷水浴是否有助禪定?


第13問:什麼樣的飲食方式,對禪定有幫助?


第14問:飲食營養如何調配,才會對禪定有幫助?


第15問:睡眠與禪定間的關係?


第16問:禪定可採用那些姿勢?


第17問:脊椎如何直比較正確?


第18問:坐禪中,手該如何放?


第19問:兩肩與胸部如何調整?


第20問:坐禪中,下顎舌頭如何安置?


第21問:坐禪中,眼睛是否閉上?


第22問:初學禪定各可採用那些方法禪坐?


第23問:念佛靜坐如何修?


第24問:持咒靜坐如何修?


第25問:默照靜坐如何修?


第26問:數息靜坐如何修?


第27問:隨息靜坐如何修?


第28問:初學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


第29問:什麼狀況下不適合靜坐?


第30問:初化學者如何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修襌定?


第31問:靜坐中,該如何調整身體的酸、麻、僵化?


第32問:靜坐時間以多久為宜?


第33問:禪定為什麼進步很慢或障礙重重?


第34問:襌定的參考書籍?


第35問:襌定的層次?


第36問:襌定修行者如何調理飲食?


第37問:一個襌定修行者如何修不倒單?


第38問:要以什麼心態修習襌定?


第39問:進階靜坐所應具備的條件?


第40問:什麼是襌定中陰


第41問:襌定如何進步?


第42問:什麼是觀想?


第43問:如何修習觀想靜坐?


第44問:如何練習觀照?


第45問:修習襌定需要多久才能成就?


第46問:修習襌定中容易打瞌睡怎麼辦?


第47問:襌定的智識具足再修是否比較好?


第48問:如何讓襌坐的時間加長?


第49問:靜坐被驚擾怎麼辦?


第50問:靜坐是否能離苦得樂?


第51問:什麼是欲界定?


第52問:什麼是未到地定?


第53問:靜坐時脊椎如何調整才算直?


第54問:靜坐時或平時的心態,為什麼不能批判?


第55問:靜坐要怎樣盤腿才容易進入狀況?


第56問:觀察力的訓練如何入手?


第57問:與心念有什麼差別?


第66問:靜坐前、中、後要如可調整?


第67問:採用念佛或持咒靜坐時,要怎樣念才恰當?


第69問:精神狀況有問題的人,可否練習靜坐?


第70問:正念如何相續?


第71問:靜坐會不會開悟?


第72問:修習襌定要如何精進?


第73問:靜坐是否要苦修或樂修?


第74問:靜坐會不會改變個性?


第75問:如何有效率的靜坐?


第76問:靜坐如何找到入處?


第77問:靜坐當中如何對治心的狀態?


第78問:靜坐中身與心如何互調?


第79問:靜坐可否採用類比法?


第81問:靜坐多年為何没什麼進步?


第84問:靜坐中,內在心念與外在身相的調整標準有何不同?


第85問:如何利用零碎時間靜坐?


第88問:靜坐時感覺煩燥不安或無精打采時該如何調整?


第89問:如何離相靜坐?


 


1. 禪定的前行是什麼?


 


修習禪定是屬於比較高級的修行方式,若想在禪定上,減少障礙,懺悔及守戒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步驟。


 


靜坐


 


1. 禪定的前行是什麼?


 


修習禪定是屬於比較高級的修行方式,若想在禪定上,減少障礙,懺悔及守戒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步驟。


 


2. 為什麼修習禪定之前,要先懺悔業障呢?


 


佛法講因果輪迴,不只是今生曾造下惡業,連過去生在廣大無窮的時空中,每個人都曾造下無邊的惡業。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裏的懺悔業障中云:「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所以,如果不透過懺悔就貿然靜坐,很可能會障礙重重,縱使有小小境界現前,那也只是到此為止,難以更上一層樓。即使是大修行人再來人間,也必需透過懺悔業障,才能化解隔陰之迷,更何況是一般人呢?


 


最簡單的懺業障的方法,就是行住坐臥中不斷的念懺悔文: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鎮疑,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3. 為什麼修習禪定之前,要有守戒的基礎呢?


 


戒、定、慧三無漏學,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若能以戒律作為基礎,就不容易再造惡業,自然就容易增長定力。


 


大乘菩薩道需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也提到了持戒,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持戒要有善巧,不要把自己弄得精神緊張,動輒得咎。因為戒律的本質是陶冶並非是束縛,當我們透過戒律的陶冶時,就能慢慢的清淨身口意,也容易增長定境。


 


最簡單的持戒方法是:諸惡莫作。若犯了戒,懊悔只是浪費時間、精神,只要至誠懇切的懺悔,就能消重罪。


 


4. 進入禪定的訣是什麼?


 


把握身放鬆、息調柔、心無念三要訣,自然容易入定境。


 


5. 身如何放鬆呢?


 


進入禪定最大的障礙來自於緊張。


 


初學者可以用站立的方式,從頭部到腳,檢查、調整骨骼、肌肉,然後慢慢坐下;也可以先躺下放鬆五分鐘到十五分鐘,然後右側臥慢慢坐起來。


 


放鬆不是鬆弛,而是鬆緊恰當,也就是身在負荷力最小的狀態,只要身放鬆調得好,幾乎沒有身體的感覺,也是沒有身體的障礙,自然能久坐不疲。


 


在靜坐中發覺身體有狀況,也要適時加以調整。


 


6. 息如何調柔呢?


 


呼吸的方式及頻率,取決於身體的耗氧量, 當我們打哈欠、伸懶腰就是一種自發式的呼吸調整方式,並不需要動念。


 


所謂的息調柔就是自然不造作的呼吸方式,隨著我們的身心狀態,自然而然從粗呼吸──細呼吸──斷息。


 


7. 心如何無念?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不與妄念相應,即是無念。


 


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一般人歷緣對境的反應模式就是不斷的攀緣,內心從來沒有一刻安定。時下流行一句話:「跟著感覺走真好」,其實,跟著感覺走就是跟著妄念走,如何從妄念的瀑流中,到達清明的岸上,才是禪定的目的。


 


透過觀察力的訓練,較容易達到,因一般人的觀察力都放在他人身上,很少放在自己身上,當我們客觀的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時,就比較容易從妄念的瀑流中掙脫出來,當你看清楚時,妄念的作用力就逐漸消失了。


 


在此提供一個不花一秒鐘的方法,就是客觀的觀察自己吃飯,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吃飯上,心無旁騖的吃飯,也可以說安心的吃飯,記得時就練習,忘了就算了,要沒有罣礙的練習,只要耐心地練習三個月左右,就會慢慢瞭解什麼是觀照力,當觀照力愈來愈清明時,也就是被妄念牽著鼻子走的次數愈來愈少。


 


妄念是友伴,不是敵人。妄念就是業力的變現,也可以說妄念就是你自己,當覺察到時,既不能喜歡,也不能討厭,更不能逃避,必須客觀的面對,就不會迷失,也不會被騙,到最後你才能真正認識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妄念的奴隸。如同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因為一切的一切,都要回歸到自己的內心,只有心解脫了,才能禪定中得到自在。


 


8. 坐禪的環境如付選擇?


 


最好選擇通風、明亮、安靜、乾燥的地方。


 


初學者最好在室內坐較佳,等到禪坐到妄念較少的狀態,才能到大自然的環境坐禪。進階者,除了室內靜坐外,可到室外靜坐,特別是到郊外或山上空氣新鮮的地方靜坐,可將肺部深處的濁氣排出。


 


專修者則除了室內、野外,還可以在下午或半夜時,到屍林靜坐,此可訓練自己的膽量及修無常觀。


 


9. 夏天坐禪可否吹電扇或冷氣?


 


以不吹為佳,若要吹,可將風吹至牆上,再反射回來,間接的吹到。


 


10. 坐禪需要什麼用具?穿著要注意何事項?


 


( ) 坐禪所需的用具:


 


(1) 蒲團:有木棉、椰絲、榻榻米等材質,外型有圓、方, 可視自己需要而選擇(也可使用毯子或枕頭替代),通常用木棉的圓蒲團比較好,直徑約一尺二左右,可將臀部墊高約四指高,以避免脊椎彎曲過大。


 


(2) 拜墊:有木棉、椰絲、榻榻米等材質,外型有圓、方,可視自己需要而選擇,也可使用小孩的棉被或墊被。拜墊可隔絕濕氣及溫度,避免直接接觸地面,切忌坐在彈簧床上,會造成脊椎的彎曲。


 


(3) 大毛巾:蓋膝蓋及胯骨, 若天氣較冷可另加一條蓋肩膀、背部(以上用具,( 1) 為必須品, 但日久功深也可不用, 2)、( 3) 則不一定需要)


 


( ) 穿著方面,材質以純棉最好,人造纖維最差;愈寬鬆愈好,同時,拿掉手錶、眼鏡、腰帶、襪子等。


 


11. 坐禪最佳的時間是何時段?


 


最好坐禪的時間是:淩晨 300 500 次佳時間是:早上 500700、傍晚 500700、睡前 9001100


 


子時(深夜 1100100)是睡眠時間、午時(中午1100100)是午餐、休息時間,此兩段時間,一般人及初學者最好不要坐,但是,對於一個專業修行人,他經過長久時間的練習,自然任何時間修禪定都可以。


 


12. 冷水浴是否有助禪定?


 


熱水浴會讓氣脈緊張,而冷水浴會使氣脈放鬆,當氣脈放鬆,自然容易人定, 所以,冷水浴絕對對禪定有幫助。(冷水浴是指水溫從10 28左右的冷水)


 


還有,在入坐之前用冷水洗臉、手、腳,確實比較快進入狀況,因為冷水洗過後,可降低身體多餘的熱量。


 


13. 什麼樣的飲食方式,對禪定有幫助?


 


對初學者可改吃較清淡的飲食,調整營養分配的方式,漸漸改成素食,而且,早上要吃的好,中餐要吃的飽,晚餐吃的少,絕不吃宵夜。


 


進階者可慢慢的轉換成過午不食(吃飯時間從早上 5 00 ~下午100 ),先從每周一天過午不食,連續四周後再調整一次,最慢七個月內,就可漸漸習慣過午不食。


 


當連續一個月過午不食後,可停五天,接著再二個月過午不食,停五天,依此類推,到連續五個月過午不食,再休息五天,經過以上調整過程,就能穩住過午不食的習慣。


 


過午不食的修行,對禪定有極大的幫助,能淨化我們的身體且可累積福報。


 


專業修行人的飲食方式,可從過午不食轉成日中一食(吃飯時間從早上 1100 ~下午 100 ),慢慢再縮短午餐時間(從中午 1220 100 )。縮短時間的用意,是不要我們吃太多食物,亦即雖日中一食是吃一頓飯的量,而非吃了三頓飯的量。


 


在飲食調整的過程中,可多念心經及施食,就此較不容易被心理或生理的饑餓困擾。


 


還有於農曆初一、十五斷食,可清除身體中的廢物,對禪定也有極大的幫助。


 


14. 飲食營養該如何調配,才會對禪定有幫助?


 


食物的營養對於人,就如同油對車子一樣。車子要加油時,我們一定會加合適的、沒有雜質的油,車子才能順利運轉,對於我們的包身也就是人身寶也要愛惜,不能吃不恰當的食物。


 


以下介紹不恰當的食物:


 


(1) 人造的:如汽水、可樂、運動飲料等。汽水、可樂會腐蝕牙齒、刺激胃酸,消耗身體中的鈣質。運動飲料含鈉離子太多,會造成身體電解質不平衡,加重腎臟負荷,特別是在晚上時喝。


 


(2) 冰的:冰棒、雪糕、冷飲等。低溫的食物含刺激食道發炎、降低胃的蠕動率,以及阻塞氣脈。


 


(3) 刺激性的: 煙、酒、咖啡、可可、茶及含咖啡因的飲料等。煙會阻塞氣脈,酒會麻痹腦神經,咖啡會刺激心臟,可可對腎、肝、大腸不好,茶會刺激胃。


 


(4) 燒、烤、油炸的:燒餅、油條、泡面對肝不好。


 


(5) 不易消化的:油飯、炒飯、炒麵因含有很多油,對胃不好。糯米飯因有黏性不易消化,對胃不好。


 


(6) 太多調味料的: 蒜、蔥、辣椒、胡椒都會刺激口腔、食道及內臟。


 


(7) 防黴劑、抗氧化劑、防腐劑等,含有這些東西的食物,會破壞肝、腦、神經系統,所以最好不要吃。


 


(8) 蛋或蛋類製品:因為容易滋生細菌,最好不要吃。


 


以下介紹恰當的食物:


 


(1) 鮮奶:每天喝 1 2 次,每次 250cc 300cc


 


(2) 抗癌蔬菜:芥藍菜、高麗菜、花菜。


 


(3) 豆腐:可補充蛋白質及鈣質。


 


(4) 水果: 蘋果、梨子、水蜜桃、葡萄、木瓜、酪梨、檸檬等(芒果、榴漣除外)。


 


(5) 澱粉質:白米、燕麥片等。


 


(6) 種子:蓮子、松子、葵瓜子、榛果等。


 


(7) 用粗鹽取代醬油。


 


(8) 以蒸煮來調理食物,比煎或炒更好。


 


(9) 水:口渴時喝煮開過的溫開水最好。


 


因每個人多年的積習難改,只要慢慢調整就會轉變過來。再者,要細嚼慢咽,也非常重要,口腔咀嚼,需要能量較少;若狼吞虎咽進入胃裏,需要較多能量,才能分解,延長了食物在身體的時間。


 


15. 睡眠與禪定間的關係?


 


初學者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一定要睡足八小時,時間最好是晚上 1000 就寢,不要超過深夜 1200 因為熬夜一定會傷肝,只要睡眠充足了,坐禪一定容易進步。


 


進階者於禪定有了較好的定境,自然而然可減少睡眠,可從一般的八小時左右,慢慢減至五小時,也就是慢慢提早起床時間,亦即在最佳靜坐時間早上三點時起床。


 


專業修行人,要改掉白天午睡的習慣,先從想睡的時閑坐著睡或趴著睡開始; 再來就是晚上睡覺時間,從盤腿坐著睡 1 小時開始訓練起, 1 1 次,慢慢增加到每天都坐著睡 1 小時後再躺下睡,然後再慢慢增加坐著睡的時間,再加上禪定的配合,日久功深,自然養成不倒單,只有不倒單,才能進入很高的定境,也就是三摩地。


 


大乘菩薩道行者,不只要自度還要度人,每天八小時的禪定絕對少不了,白天、晚上行菩薩道,禪定只有利用睡眠的時間了,可見不倒單,對大乘菩薩道行者是非常需要的。


 


16. 禪定可採用那些姿勢?


 


通常採用單盤、雙盤、緬甸坐、跪坐、正襟危坐等六種。建議用緬甸坐、單盤、跪坐、正襟危坐四種。


 


初學者可採用:


 


(1) 緬甸坐:有助於胯骨的鬆開。


 


(2) 單盤:容易造成脊椎側曲,所以一定要左右腳輪流, 可鬆開在上面那只腳的膝蓋關節。


 


(3) 跪坐:最適合在飯後坐,可以幫助消化, 但要在軟墊上較佳,時間在五分~三十分之間。起坐後要按摩膝蓋小腿。


 


(4) 正襟危坐:適合年歲大、腿較僵硬的人坐, 坐椅子只坐十五公分~二十公分左右,大腿與地面平行。


 


而散盤,是臨時盤腿用,真正在禪坐時不用比方法:雙盤,難度較高,初學者最好不要嘗試,因為禪定重點在於心的品質,而不在於腳。


 


長期的禪定,會讓全身脈輪逐漸打開、通暢,筋骨柔軟,如此自然而然就可以雙盤。膀骨緊的人,可用手握金剛拳,以掌面輕敲臀部骨頭尖點周圍處,此可慢慢鬆開跨骨,切忌用拉筋的方式,拉開膀骨及膝蓋關節。


 


17. 脊椎如何直比較正確?


 


脊椎包含了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及尾椎,每個人或多或少有點歪,不是前屈、後屈,就是側屈,當脊椎不正時,會壓迫由脊椎出去的神經,造成相關位置的內臟產生疾病,或神經系統的病變,以及椎間板的壓迫產生骨刺等等,所以,脊椎姿式的正確非常重要。


 


禪坐時,脊椎絕對不能挺直,只能放鬆的直,如果駝的比較厲害,可墊高蒲團到五個手指以上的高度。自然就容易直,脊椎的直,絕不是垂直,不是如尺一樣的直,而是略微前傾,若有一點彎曲也可以。只要脊椎的負荷力在最小的狀態就對了,如果脊椎的作用力較大,保證絕對無法久坐。


 


在此介紹一些調整脊椎的方式:


 


(1) 瑜珈體位法:


 


眼鏡蛇式可調整胸椎,先全身趴在地面放鬆,然後手掌移到肩膀上方(手不用力),接著由頭部開始,然後胸部,離開地面,腹部不能離開,起來到不能起為止,然後慢慢放下,休息三十秒~四十秒,重覆以上動作共四次,第四次,抬至極限要停一會兒,然後放下,以平躺姿勢休息三分鐘,接著右側臥起來。


 


輪式可調整腰椎,先全身放鬆躺在地下三十秒左右,然後將手及腳掌靠近身體、手掌、指尖靠近肩部,貼近地面,然後將身體抬起,如拱橋形之後放下,休息三十秒~四十秒,重覆以上動作四次,第四次抬至極限停一會兒,然後放下,以平躺姿勢休息四分鐘,接著右側臥起來。


 


(2) 以盤腿方式坐著,手掌向前接觸地面, 然後身體慢慢向前彎下,手臂也同時向前伸出,到極限後,放鬆停一會兒,再慢慢起來(可用手撐起)。在靜坐之前,重覆以上動作三~五次,對脊椎伸展有很大幫助。而且,靜坐中,脊椎姿勢也比較正確。


 


(3) 大禮拜:


 


向佛菩薩大禮拜,特別是懺悔大禮拜更好,可讓脊椎柔軟、氣脈通暢、化解業力。


 


18. 坐禪中,手該如何放?


 


在靜坐中,可以手結定印,右手掌指背在左手掌指面上方,兩手拇指圈成橢圓形,放鬆的置於腿上,如果手短些可以毛巾置於小腿上,然後手放在毛巾上,在夏天或者覺得手很熱,也可以拇指扣住中指,以掌背放在膝蓋關節內側面,手臂、手肘一定要放得很鬆,一點作用力都沒有。


 


19. 兩肩與胸部如何調整?


 


兩肩要放鬆,如果有一高一低的現象,不要刻意調成平的。因為長久的積習很難改過,只要兩肩調整的很舒服,就行了,在此提供一個方法來調整,就是在洗澡時,一隻手,從前面伸向後方垂下毛巾,另一隻手,從後方由下往上伸,握住毛巾,漸漸拉進兩隻手的距離,久而久之,兩隻手就能在背後互握,如此,可調整肩膀的緊張與不平衡。


 


禪定中,絕對不能挺胸,因為挺胸的呼吸狀態是胸式呼吸,容易緊張,不易進入定境,直放鬆自己的胸部,自然呼吸容易轉細。


 


2O. 坐禪中,下顎舌頭如何安置?


 


閉口、微收下顎,舌頭輕輕碰著上顎即可,有時口中分泌很多唾液時,可以緩緩吞下,這是好現象。當氣脈開展時,舌頭會後屈,往上伸,伸的很長,打開一個能量樞紐,也就是瑜珈所說的空動身印。


 


21. 坐禪中,眼睛是否閉上?


 


最好是閉上,一切以自然為主。有些人,閉上眼睛修禪定,有幻象在跟前產生,此時最好是張開三分眼,就能閃開困擾。


 


22. 初學禪定各可採用那些方法禪坐?


 


有念佛、持咒、默照、數息、隨息這五種方法都不錯。


 


23. 念佛靜坐如何修?


 


先以禪定之姿坐著,然後慢慢的、專心的、虔誠的默念佛號。可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自己喜歡的佛號,字字分明,對於一個剛開始習禪的人而言,要靜下來,坐著專心念佛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身體的不適應盤坐、及妄念像瀑流一樣,很快會將佛號忘了,注意力就會在腳酸、背痛等生理現象或潛意識中一些念頭,如「昨天那頓飯很好吃」、「電視或電影的精彩情節」、「所喜歡的人」、「所討厭的人」等情境拉走,等到想了一會兒才覺察到,就產生懊悔在意的心念,批判完自己之後再回到佛號上。


 


事實上,被妄念拉走是很正常的,只要覺察到後再回到佛號上就對了,懊悔、批判只是浪費時間、心力,完全沒有必要,只要被妄念拉走的次數愈來愈少就對了,平時,除了在靜坐中念佛,行住坐臥當中也要念,這樣進步才快,如同在世間法的學習射箭一樣,不可能一開始就一箭中的,必需日積月累不斷的練習,日久功深自然百發百中。


 


24. 持咒靜坐如何修?


 


先以禪定之姿坐著,專心的、恭敬的、默念「六字大明咒」、「滅定業真言」、「阿彌陀佛心咒」等,在一座中,只持一種咒語,不要一直換咒語,如果不適應可先小聲念出,等到習慣以後,再改成默念。


 


人的心就如野鳥一樣,奔騰不已,沒有一刻靜止,所以才以持咒為正念,對治奔騰不已的妄念,若跟著妄念走了一段時間,覺察到再回到持咒,只要單純地回到持咒上,千萬不要生懊悔之心念,如此,持之以恒,不要太在意妄念,總有一天,妄念會愈來愈少,心境會愈來愈清明。


 


25. 默照靜坐如何修?


 


先以禪定之姿坐著,然後內心保持一個觀察自己一切念頭的客觀狀態,只是客觀看著,並沒有人介入其中,更沒有批評得失的心理,清清楚楚的看著念頭的生、住、異、滅;好的念頭不歡不喜,壞的念頭不驚不懼,看只是看,念頭只是念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觀察力是平行運作的狀態,與所觀察的念頭是同步的狀態,並不是念頭過了才檢討,它就只是看,透過遷流不已的心念,來認識真正的自我。


 


26. 數息靜坐如何修?


 


先以禪定之姿坐著,用自然呼吸的方式,也就是不控制呼吸,然後數出息,而入息不數,第二次的出息數 1,第二次的出息數 2,……第十次的出息數 10 第十一次的出息數 1 ……這樣重覆從 1 10,連續不斷。在練習的過程中,有時被妄念拉走,忘了數數目,覺察到再從 1 開始數; 有時數一數超過 10 了,還繼續數下去,覺察到時,可從 1 再開始,如此,周而復始,連續不斷。


 


27. 隨息靜坐如何修?


 


先以禪定之姿坐著,內心保持專注的狀態,清楚分明的觀察呼吸的出入,只是看著不去數它,只要長時期的練習,呼吸自然會轉細,妄念也會愈來愈少,身體也會愈來愈輕安,這是因為心息相依的緣故。


 


28. 初學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


 


念佛靜坐是以佛號為正念,其他的念頭為妄念,不只是在靜坐中持名,行住坐臥當中也是,這是一個最適合初學者練習的法門。


 


持咒靜坐是以咒語為正念,其他的念頭為妄念,不只是在禪定中持咒,行住坐臥當中也持咒,只要持之以恒,自然容易人定,這也是最適合初學者的法門。


 


默照靜坐是以心念作為觀察的物件,對於初學者比較困難,除非在念佛或持咒靜坐得力,進而修默照靜坐才容易掌握。


 


數息靜坐是以數呼吸的出息,作為安定自己身心的方法,對於一般人是不錯的方法,對於有心臟病、脈不整、氣喘的人,最好不要使用,因為呼吸系統或循環系統有病的人,在練習時難免會有控制呼吸的現象,如此,對原有的疾病,有不良的影響,最好使用念佛或持咒靜坐方式。


 


隨息靜坐是以觀察呼吸的出入,作為安定身心的方法,如同數息靜坐法所述,呼吸系統或循環系統有病的人,不適合練習。


 


以上五種方法,在抉擇時,可選一種方法至少練習一周,等到全都練習完後,評估自己的適應性,最後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認真地、專心地練習,日久功深,自然容易入定。


 


29. 什麼狀況下不適合靜坐?


 


在飽食之後,最好隔一~二小時後再入座;疲倦時最好去休息,等精神好時再入座;激烈運動後最好是散步到氣息平和後,才能入座;重病中,以養病為主,等身體較佳時才能靜坐,當處於憂愁、悲傷、鎮恨、憤怒時也就是業力纏牽之時,最好是先懺悔,將這些負面的作用力化解後,才能入座。但,久修禪定之人,就沒有以上的限制。


 


3O. 初學者如何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修禪定?


 


可在自己家中,找一個能夠安心坐的最久的地方,那就是靜坐最佳的地點,這是因為只要坐的舒服,就會喜歡坐,也就容易入定;再者,用拜墊隔絕地氣,上面放著蒲團,讓自己調整到久坐不疲的高度,調整好以後,就固定在那裏坐禪。


 


初學者可用倒數計時器來計算時間, 可附帶準備 1 小杯溫開水、小毛巾、衛生紙、紙、筆等,當靜坐中口喝時,可拿水喝;流汗時用毛巾擦;如果想要上洗手間就去上,不要忍到結束,不然,對身心皆有不良的影響,只要如廁後再繼續坐即可;禪坐中,若有意義的念頭閃過,如果有必要可寫下來,不要掛在心上;如有必要,電話也可放在旁邊,電話鈴響時,可慢慢拿起來對答。只要讓自己心念保持在最少幹擾的狀態下做完喝水、擦汗、寫東西、接電話等,然後繼續靜坐。如果有人按門鈴,或者突然下雨要收衣服,或聞到燒焦的味道要關瓦斯時,可先慢慢出定,調整一下身心,然後慢慢起身去處理,切忌馬上跳起來去辦,如此很傷身心。


 


31. 靜坐中,該如柯調整身體的酸、麻、僵化?


 


姿勢上只要保持舒適即可,不要力求完美,只要姿勢不是太差就好了,當你在靜坐中,要注意的是你的心,只有心的自在、舒展,也就是與空相應時,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淫報啟示錄


覺有情居士著


序言


 


社會多的是色情案件,淫為萬惡之首,淫風日盛,人類的靈格,便日趨獸性,於是,形成一股暴戾叛逆的不良習氣,今日出版這一本書,就是要大家正視色情與淫慾的問題,不要老是避而不談,怕引起人格上尊嚴的損失,而修道人,處如此環境中,夫妻雙修與禁慾的問題,更是必須真確的去探討其真實之內容,才不會為了夫妻之倫,而造成種種的偏頗家庭問題。偈曰:


 


魚水之歡乾坤動,降龍伏虎真精行;


寒冰莫搖梅松性,道降火宅示修行。


 


1)問:現代人,競走風流巷中、高樓大廈金屋藏嬌,早妻、午妻、晚妻紛紛出籠,這種人好行淫樂,是否有因果關係?


 


答:如此行淫之人,皆是慾海奴隸,有人雖言因果關係,依吾靈眼觀察,莫不是乾柴烈火,一拍即合,男貪女愛,胡來一場,若是再用「前世互相欠債」,這種似是而非的話,來自我安慰,就太離譜了。慾海如毒,男女嗜淫,將喪失人智,來世召感豬、狗獸形,成為雌雄動物已來不及了!


 


2)問:強暴案太多了,天天都有,見怪不怪,真讓人寒心呢?


 


答:有人說,某人色慾熾烈,而犯了強暴案,皆是前世因果也。吾所觀察,卻不一樣;此何說呢?在因果輪迴法則中,以淫報最烈,淫既是萬惡之首,凡是犯淫之重者,如強姦、或是淫人妻女、騙取處女貞操者,若無大功德懺悔前愆,必輪為畜生道,讓它時時刻刻行淫、生死不絕,暗無天日。豈容轉為人世,再犯強暴之罪,世人無知,不明因果甚矣!


 


3)問:喜歡行淫,自命風流的人,越來越多,從花街柳巷,擴展到了公寓套房,處處色情,生意興隆,請問,如此偏走邪淫,好色之徒,將犯何罪?


 


答:有人說,既是買賣,何來罪孽;唉!這種說法,無理至極,君不想想,若是買賣,就不是犯罪,那麼,社會上毒品走私、雇人殺害之事,豈非正行。


 


男女苟和,金錢交易,已喪失人格,成為淫魔之徒;是造成淫風之罪人,將破壞正常的家庭體制,怎可以說是無罪!


 


這樣好色邪淫的男人,將遭到今世精神業報,而精神業報,就是因婚姻關係造成的複雜感情觸礁,若不知悔過,死後,因淫業報重的關係,將轉輪公豬(豬哥)、公雞、或是淫蟲之類,甚至變成妓女,度著出賣皮肉生涯。


 


4)問:那麼出賣靈肉的女人,下場如何?


 


答:若是被迫犧牲色相的女人,無法出苦,多少有前世業報,將有待貴人救援,想辦法與治安單位、或是婦援機關聯絡,積極行善,削減罪孽。若是,自甘墮落女人,大半是虛榮之徒,如果不知反悔,將輪為畜生道,難以翻身也!


 


5)問:「地獄遊記」有記載濟公禪師帶正鸞生到業鏡(孽鏡臺)觀看風流鬼魂的醜態,有許多在世身為自命清高之流,站在鏡前,醜相畢露,無地自容,簡直是春宮電影嘛!原來行邪淫之色相,死後,還存在靈魂的意識中,所行所為,如錄影機一般,不漏絲毫片段,站在鏡前,就好比是放映機打在銀幕上,供人觀賞,把面子皆丟光了!


 


答:女性出賣美色,萬人枕用,任人糟蹋,一文不值,還造無邊罪過!


 


而男性好色,亦非真風流,乃下流無恥也,一樣犯有淫穢罪孽,此輩子陽世已難逃其報,而下輩,反乾為坤,成為「萬人枕」,還算不錯,一旦落下畜道,嗚呼吠叫,人聲不再,萬劫不復。速改!速改!


 


6)問:世人犯邪淫之罪,如何解脫其孽?


 


答:快刀斬亂麻,一刀兩斷!速速印送戒淫勸世書籍,以功補過,此書既然出世,助印是書,亦是消業良方也。


 


7)問:男人,不顧妻兒家庭,在外與女人胡來,將有何種報應?


 


答:此種行為,失人倫正規,身為男子漢,已失男人之實質,不但不能了斷因緣,而且在陽世,會受到下輩不孝之報,死後依其過失,或轉女身,反報前業,或成為弱男,腎虛體衰,不能人道,就像戰敗的公雞,不得在坤道面前抬頭。此其報應因果律,就是正負相加減等於零,正的數多,其負的數也多,現世是前世之果,現世造就後世之因。夫妻相處,本是因果恩怨,夫不嫌妻,妻不怨夫,相互寬容體諒,此世一了,姻緣不再,雙方皆是自由身。單方逃避,前緣未滅,更造新因,因果相乘,何時了業呢?


 


8)問:妻子棄家出走,將有何種業報?


 


答:這好比是,欠債的逃債,欠錢的倒債一般,棄家就是逃避因果,而因果何能逃得了呢?


 


應該用理智的態度,針對事情的死結,打開一條合誼的出處才對。


 


若是為夫不仁,有兒有女,坤道者應以兒女為重;若是為婦不仁,紅杏出牆,乃是坤道造禍,無邊罪過執迷不悟,人身難保。


 


9)問:為夫不仁,再娶後室,是否有因果關係?


 


答:現在是一夫一妻制,若違反法律,重婚再娶,不可認為乃前世牽緣,這便是造孽!造孽是惡因!


 


若是與細姨生有子女,必須負起養育之責,不可只會耽於情慾,不顧後果。


 


再造之緣,非是前緣也,因果律是有定制,上蒼所認定的夫妻是一對一而已,既然造禍,必得負起重責,不要一錯再錯,損傷道體,成為情海浮萍,浪蕩不知回首。


 


10)問:墮胎發達,避孕方便,神聖之房事,成為濫交獸行,正倫之淫(夫妻行為)不忌,可是邪淫(夫妻外之淫行)無忌,會受到何種報應?


 


答:墮胎,是種下淫樂殺生之報,宜先防患於未然也。


 


而邪淫,必受相反之淫報,乃乾坤顛倒也。


 


房事在夫妻之間乃是順乎自然的事,宜發乎正常情緒,不勉強,不誇張,才有禮制。


 


修道人亦不須以此為穢事,只要不過度,並沒有壞處,反而是合乎人倫的好事呢!


 


11)問:修道人注重人身三寶「精、氣、神」,而夫妻人倫,如何保持此精呢?


 


答:世人以為「精、氣、神」的精,指的是「精子」,才會發生拒絕行房的偏差行為。


 


道心才是真「精」,平常見色,不動「色心」,才是真「精」,精子與真精只是有相關而其意義有別。


 


見色起邪思,即是動了真精,夫妻行淫,不具邪念之思,故不動真精,是正常合理的行為,不會傷了三寶。故勸天下修道人,火宅修行,不要自亂方寸,搞得夫妻成陌路,男人成怪物,把平常道,修成非常道,令父母擔憂,犯了不孝之罪,反而是禍。


 


12)問:坤道(女性)有真精乎?


 


答:男、女皆有真精,此天真之性,即是真精也。坤道守貞,就是守真精;乾道拒邪淫之想,不犯色情,即是守住「真精」啦!


 


所以說來說去,修道,還是修心罷了,不必太神秘、太迷信,「一日三省吾身」,就不會失去「道」心了。


 


13)問:色情是罪源,而主持色情行業的人,豈非罪大惡極?


 


答:這種人是萬惡之頭,嫖客越多,生意越好,便愈是萬劫不復,阿鼻地獄這種人多得很。


 


14)問:犯色情的人,在地獄的報應如何?


 


答:這些人依業報各有不同,吾慢慢帶你去參觀,也好做個明證。


 


且不管第幾殿,反正依犯人業感,就你所見寫下來便是了。


 


(註:此下文乃是靈眼所見事實,筆者將以客觀立場,書寫所聞。)


 


15)實例:「美女的召喚」


 


君是一位自命風流的讀書人,大學畢業之後,進入一家貿易公司工作,憑著他的英俊,以及談吐,女朋友一個接一個的更換,其中有幾位小姐,被愛情沖昏了頭腦,先後委身於花言巧語的誘惑之下,成為無知的犧牲品,而這位 王 君,還沾沾自喜,認為討到便宜呢!


 


樂極生悲, 王 君不幸染上性病,又礙於面子,不敢到醫院給醫師看病,自以為是,隨便到藥房買幾粒抗生素服用,果然不久,尿道不再疼痛,卻不知道,病菌內侵,潛伏體內,外表看似好好的,其實危機藏在血液之中,正等待第二次的大攻擊呢!


 


隔了一年,由於酒色無度,生活毫無節制,偶然一次感冒,便發高燒,病倒啦!經醫師診斷,才知道,王某他已經是第三期梅毒,器官受損、腦神經亦受到梅毒的侵襲,雖醫師極力救治,終因併發腦炎而死亡。


 


王某人,魂兮歸去,歸向何方?家屬在側,見如不見,意識中想的是「色」與「安樂」,可是前途茫茫,霧氣朦朧,灰色光線由頭頂上照射下來,在平常人觀之,會覺得陰臭而陰森,可是王魂所覺,不但不覺其惡,反而認為十分詩情畫意、羅曼蒂克呢!


 


走著走著,那道灰色,就在前面引導,終於到了一條血腥河流,紅血滾滾,真是嚇人,河中有一塊浮洲,呈青綠顏色,正飄蕩著,這道灰光便直接照在此浮洲之上,但是王魂的眼識中,把血河,看成清澈江水;把腥臭,聞成各種花香;把浮洲,當作江上畫舫;在灰光照射之下,他還看到半裸女數人,正向他招手呢!不久船靠岸邊,延請王生之魂就坐,王某欣喜應宴,笙歌洋樂、左擁右抱、半醉半醒,舟已駛到洞口,洞內漆黑,遠處一絲光線,船駛入洞中,突然遇到天旋地轉之大震動,船翻人失,王魂頓然失去知覺,遽然猛醒,已失人身。


 


其結果是?


 


投胎為公豬,體毛黑白相雜,初看排列之圖案,似有「王○○」字樣,其叫聲甚大,經飼養人,王生之伯父踢了一腳,才乘巧多了呢!


 


16)問:王生何以認為血流為江水,胎盤為畫舫,母豬為裸女呢!


 


答:這是業報的關係,好比人類不了解,何以蛆蟲視糞為香,蠕蠕躍動之理?


 


糞坑乃是蛆蟲的共業環境,這就是共同業力(惡業)的感應呀!


 


狗吃人糞,如山珍海味;豬吃食糟,如佳肴料理,亦是業力所感應。


 


仙佛是修行清淨慈悲的因緣,故得天樂逍遙界,故視人類共業環境,如濁泥污塵。可是世人耽於慾望,竟日趨下流,就像蛆蟲無知一般,終日在糞水中作樂。


 


王生在世,樂於淫意、邪行,在潛意識種下惡因,故以淫穢腥臭為香,胎胞血流為清江,胎盤為畫舫,出生豬胎,成為公豬,很可能會變成種豬,到處放種,可以到處風流去了。這就是業力感召的道理。


 


17)問:何以出生在其伯父之豬舍內?


 


答:這是王生在世,不聽其伯父之勸告莫再邪淫,反而出口怒罵長上,並指著後面豬舍說:「你要管,管管那邊豬哥好了!」一時誤言,竟受到今日報應,淫意成公豬,日日受到伯父之呵罵,以後還被迫四處風流,替其伯父賺紅包呢!偈曰:


 


先因生後報,豬哥賺紅包;莫逞淫行技,此章仔細瞧。


王生夢魂中,灰光蕩邪情,快活走席宴,豈知墮豬公。


 


18)問:王生之淫報這麼利害,是否因為他在世時,騙人感情、敗人貞潔的原故?


 


答:男女相處,「發乎情,止乎禮」,不可失態,理智要控制情慾,身為男性,必須建立大丈夫的人格,不要無明的衝動,始亂終棄。


 


敗人貞潔、欺騙女性的感情,便是靈肉兩傷,比殺人之罪還重,報應都是很厲害的!王某的例子,只不過是眾生色情報應一小例耳!


 


19)實例:「蛇變」


 


某市的中華路有一蛇攤,入夜時,便有許多人圍觀殺蛇取膽的表演,聽說蛇膽是很滋補眼睛,有些人迷信於此,便不惜出價錢,殺活蛇、取活膽吞服,吃這種藥的人,太殘忍了,也許會使他的眼睛發光一點兒,可是可怕的事情真相,會讓人嚇一跳的!由於蛇靈怨氣的關係,在此人身上,會發現陰綠光芒,而此種陰光,卻來自眼睛,它與蛇的眼光相同,由於光芒之大小,可以推斷出,所服蛇膽之多少,我曾經看到一個好吞蛇膽的人,是個當兵的戰士,夜晚熄燈睡覺,就有陰冷光芒,從他的眼中射出,蛇靈與人靈混合一體,此人靈魂中已滲雜了毒蛇怨恨之性,這很可怕的現象,慎戒之!細思之!


 


果然不久,此位戰士,在一次野外操練時,竟被毒蛇咬傷,昏迷不醒,立刻送他到野戰醫院急救,過了幾天,當我到醫院看他時,靈視片刻,在他的臉上,赫然出現幾十條大小不同的蛇魂,對著他的呻吟而歡呼呢!這時,我趁機說教,要他從此不食蛇肉、蛇膽,常唸白衣神咒,每月發願助印善書,迴向冤業...相信他會有所覺悟!


 


現在有人不禁會問,蛇的前業報是什麼呢?


 


答:蛇是冷血動物,人怕蛇,蛇亦怕人,其實蛇是人類輪迴道上的近親呢!


 


人死後輪迴為蛇的報應有下列幾種:


 


1、下海為娼妓,或是舞女,以賣弄肉體、貨腰生涯者,若不知轉行,必淪為此輩。自古以來,有人跳裸舞,還配合大蛇,做猥穢表演者,是現實的一項印證,想想吧!


 


2、陰惡邪徑,專做色情媒介者,或是色情場所之老板,吃人不見血,強逼善良婦女、處女,為不法淫行,皆轉生蛇類,遭到世世被人類殺蛇、取膽、活剝皮的痛苦報應。


 


3、好行小計,設陷阱,害善良,口蜜腹刃,凡事冷酷無情者,在世已帶冷血動物之元素,自然死後召感口蜜(蛇舌為紅)、腹劍(蛇生毒牙)之蛇類了!


 


20)實例:「惡夢」


 


慾望,看似美果,食後反覺苦澀,愛情的表面是甜蜜,而藏於其中,卻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我並非勸人不要愛情,而是必須用合誼、中庸、理智的態度判斷其後果。


 


男女性愛,在夫妻之間,可以昇華為互相間心靈之喜悅,達到靈肉合一的高潮,而逾越常理夫妻之外的畸形邪淫,必遭到靈魂與理智的損傷,成為淫魔邪穢的奴隸。


 


這裏有個實在的例子,是筆者的病人,且稱K君好了,他是三十六歲的青年才俊,在某銀行做事,生活寬裕,無憂無慮,也十分受到家人、朋友的器重,可是患了嚴重的失眠。在靈視之下,K君背後有一蛇妖,緊緊的附游在他的身上,由蛇的氣味,可以發現,這種妖孽,必在盜食K君之精氣,這種靈視所見,我是不便告訴病人,只好暗中排解此事。


 


在實際生活中,受淫蛇依附的人,必然有某些色情意識,或是邪行在內,意識的不純潔,往往到了某個程度,多少會受到動物邪靈的侵擾,於是引起身體上的種種病態,而這種病狀,並不能診斷出任何生理上的疾病,一些醫師只好把他歸類到精神官能症,如:神經衰弱、神經過敏、焦慮症...為了要在K君尋到問題的癥結,有對話如下:


 


醫師(筆者):您是不是有過結婚的念頭?


 


病人:有的,時常想,可是好幾次相親不成,不是不合我意,就是女方不要,有幾次雙方合意,就是無緣無故被拆散。


 


醫師:您從去年八月到現在,一直是失眠,偶而睡著便會遺精是不是?


 


病人:我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好像有某種東西,在阻礙我的婚姻,並且在睡覺半眠半醒中,常會夢到有一女子找我,就情不自禁的洩精,第二天便疲倦困乏得很!


 


醫師:現在不要去管夢遺以及那個女人的問題,且先反省一下自己好不好?


 


病人:只要能治好病,都很願意。


 


醫師:您是否曾欺騙過一位女人的感情,我想大概是在您當兵時,是吧?


 


病人:這......


 


(於是我先請病人父母家人,迴避一下)


 


醫師:請信任醫生,我會儘量幫助您。


 


病人:好!有這麼一回事,當兵時,我駐在澎湖,在機場作通信兵,並不煩忙,一到星期日,就到馬公街上看電影、逛街,經友人介紹,與一位小姐認識,交情很親蜜,常相約出遊,有一天,心血來潮,淫心難抑,便騙說:我要娶她,而發生肉體上的關係,不幸的是,不久她竟懷孕,驚訝之餘,便唆使她去墮胎,當時以為逢場作戲,也沒什麼。那裏知道,她動了真情,在我回臺前夕,跟我說:「你若是在三個月內不來娶我,我會自殺找你!」,轉眼間,已過了十幾年,我還為此事難安呢!


 


這件事我未曾向家人提起,乃是為了面子的原故啊!


 


醫師:你的心中是不是常存著她死亡的陰影?


 


雖然平常淫念旺熾,還是因掛懷此事,而勉強抑制下來。


 


病人:是的!到現在只有您看穿我的心事,請救救我吧!我好痛苦。


 


醫師:這個女孩並沒有死,但是確實曾自殺未遂,現已嫁人了,可是她的內心有一股很強烈的怨氣,不斷的打擊您的靈魂,加上您並沒有懺悔的意識,故怨氣始終徘徊不去,要治好您的病,很簡單,也不必到澎湖去道歉,回去先向您的內心懺悔,打開胸襟,在神前說出所作所為,不要再隱瞞什麼,撕破一切虛偽的假面具,從此做個自自然然的人。再者,發願行善,多助印戒淫方面的書籍,只要持之有恒,您的病便可不藥而癒。(邪魔是懼怕懺悔行善的人,但是要驅除此種蛇魔,是必須一番功夫,到底十幾年來的怨氣,是太利害。)


 


病人:回去我會立刻去做!


 


醫師:等一等!不必急,還有一點,您的淫心太重了,常常胡思亂想,不要再看一些色情電影,好嗎?


 


病人:唉!連這個您也知道!(臉紅耳赤)我是常常關在房間,看閉路電視的呀!以後一定改過!


 


醫師:我這裏有幾本修心養性的善書,請多閱讀研究,好嗎?


 


病人回家後果然如言懺悔,但是邪靈反抗得太利害,幾乎讓他失去信心,經過不斷的開導,終於道心穩定下來,邪靈也離他而去,現在K君正照著發願去做,附在身上的外來怨氣,已淡薄了,相信不久,可以喝到他的喜酒。


 


(這篇治病例,並不神奇,只要能懺悔,發願行善,修正心思,自然業消道長,可以安然而眠。)


 


21)問:K君犯何罪,十幾年之病苦,幾乎精神崩潰?


 


答:敗人貞操是不義,諾言騙情是不信,絕情絕義是不仁,淫心太旺,不知悔過是無恥。


 


而事後,加上怨女冤氣,時時衝擊,無形中,令K君精神不安,不得安眠,由於不義、不信、不仁、內邪不改,故感召邪靈蛇魔盜精,身心俱傷。如此報應,即是現世果報也。


 


勸世人,少淫思,多正念,莫風流,K君之報應,可為明鑑,你不怕嗎?


 


22)問:太上感應篇有言:「見他色美,起心私之。」這一句話,真是摸著人心弱點,現代人,更宜戒慎?


 


答:這種情形,在很多場合可以看到。


 


所謂:「鮮花插在牛糞」或者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心理,便是這個酸葡萄心裏之隱藏。


 


先說明「見他色美,起心私之」的白話:就是看見美麗的女性,不管已嫁或未嫁,心中升起愛慕之心,恨不得佔為己有。


 


人心是千變萬化,獨有「色心」最為微妙,尤其現代人,對於已婚婦人,愛戀有加,畸戀婚變,比比皆是,色情心裏加上不良風俗,因果加乘,終於變得情慾交往,毫無忌憚,放縱邪淫,不可收拾。


 


世人為了家庭的美滿,子女的教養,必須修正本身的人格,先端正自己的思想,用理智去克制邪思、邪淫才好。


 


且不論因果如何,放縱情慾的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家庭破裂,切記!


 


偈曰:


 


情慾是毒令人苦,美色猶如傷人虎;


邪淫是禍不是福,懸崖勒馬大丈夫。


 


24)實例:「瘋劫」(醫院所見)


 


唉!她又來了,真可憐!


 


年老的父親,正陪著嘻笑無知的十五歲女兒,來找婦產科的陳大夫,為了什麼?因為他女兒又第三次懷孕啦!老父傷心之餘,要求醫生再次拿掉不知父親的胎兒,最後,乾脆行輸卵管結紮,這些事過後,女孩子瞪著傻呼呼的眼睛,茫然望著前方,正跟不知名的的無明作心靈上的交通呢!


 


這件事情可悲可嘆!


 


這女孩子自十二歲經過一次發高燒之後,也許腦神經受到損傷,於退燒不久,便由一個美麗端莊的小女孩變成如今痴呆樣子。


 


從此家人就不再讓她上學,留她在家養病,可是卻無法防範她的偷跑外出。有一次,她還無憂無慮、茫茫然在外遊蕩時,幾位不良少年,竟然對這種無辜的女孩,動了邪念,騙她到野外...輪暴了!真是禽獸不如!


 


一個處於痴呆狀態的女孩,經過如此極大的打擊,是何種反應!不!她不但毫無所覺,反而因為子宮的變化,天天抱著洋娃娃,用充滿愛心的眼光去照顧,直到父母發現異狀,知道女兒有孕,才傷心欲絕的強拉著女兒,把胎兒刮除,這時候,在小女兒的心理,也許是覺得失落了什麼,細聽她最常唱的歌:「媽媽背著洋娃娃,走到花園來看花...」讀者是不是可以領悟到一些...


 


24)問:輪暴、受胎、不良少年、小女孩衝擊之下,有何感觸呢?


 


答:不良少年如魔鬼般,為了滿足一時的衝動,而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反觀無辜受辱的小女孩,經過一場風暴之後,卻散發初為人母的愛心,這實在是人倫上的天性流露。


 


25)問:不良少年以後報應如何?


 


答:天下之間,以此種淫報,報應最速,近報己身,遠報子孫。古哲有言:「淫人妻女者,其妻女必為人淫。」天理昭昭,絲毫不爽。


 


若知懺悔,速印戒淫善書,不然,妻女受辱,浩嘆已來不及了。


 


太凡此種不良少年,娶妻必娶惡妻,或紅杏出牆,或邪徑不忌,或敗壞家風,日日對其精神威脅,令其苦惱難眠,永不得安寧,如此亦不過是報應前兆也。在陰報(死後),除非有大功德可以補錯,多半會墜入豬、狗、雞、鴨之家禽,生生死死,不知幾百世,待靈魂煉清,再轉生人道,還陽世報應,故眾生戒慎!戒慎!


 


26)問:小女孩何辜得此種業報?


 


答:此女孩前世為男性,作官不仁,強逼一善良婦女為妾,又用毒計偽供,殺害其丈夫,以達其消除後患的目的。


 


可是此官,因為曾經救得一對饑苦夫婦,故今世得父母供食無缺之報。


 


今世之白痴是應誣陷之報,本來用計害人,又加上逼良,必不致再轉為人道,將入畜道才是,但是其為官亦有救人饑苦之功,才轉生為人。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宇宙本來就是一個因果網,世人無知造業,將來苦果還是由自己嚐受。


 


不良少年之舉,不久自然會有自作自受的痛苦了。


 


吾勸世人,莫造孽因多培善果才是!


 


27)問:如何防止色情犯之增加?


 


答:發揚社會倫理教育,推動行善風氣,則正人君子、善良百姓(不管因果如何),皆可以得到安全的保障。試想不良少年,若其中有一人能明辨是非,必能即時防止這種殘暴的事情,而小女孩亦不會受到被強姦墮胎命運,是不是呢!


 


28)問:邪惡行為以淫行為甚,是吧?


 


答:男人在邪淫之時,醜態畢露,如狼似虎,靈光全失,可惜萬物之靈的人類,不離色關,不安於室,偏好外求,比起有些野獸,性交有節,守家有制,當愧無地自容。


 


國家要強盛,必須社會倫理道德的維繫,而家庭夫妻的倫常,乃為基本單位,若是邪淫不忌,家中不和,子孫豈能有良好的榜樣,而良兵、良將何處取材呢!


 


29)實例:「放映師的悲歌」


 


君本是專門放映黃色小電影的人,最近因為經營黃色錄影帶的生意,賺了一筆錢財,便到處遊覽觀光去了,生活還真不錯哩!


 


他的女兒,只有十四歲,剛讀國中而已,不知何故,最近常常嘔吐,以為只是感冒小病,經醫師的診斷——是有孕啦!父母焦慮異常,逼女兒說出原委,才知道,色狼是 李 君最要好的朋友,趁著不在家時,放映黃色電影給他女兒觀賞,竟不知廉恥的沾污了她。由這個實在的故事,可以知道一切色情行業,必然會反報己身,後悔莫及!


 


30)問:這件事實,其種下的惡因是什麼?


 


答:以黃色電影,或錄影帶供給予人,令他人想入非非,邪念、淫思,敗壞善良風氣,往往會使青少年人,因一時衝動,引起色情犯罪。


 


喜歡觀賞這種電影的人,其觀念中,對於不正常的性行為,並不認為可恥,反而邪淫行徑,才能引起他的刺激呢!


 


故, 李 君朋友之對於年僅十四歲的小女兒產生邪念,亦是可想而知。


 


31)實例:「藥蟲的秘密」


 


有一種昆蟲,專門找滋補中藥,做為食物,等到吃飽的時候,便開始互相交抱,可以說是「飽暖思淫慾」,由於補藥吃得多,性慾無制,終日行生產大事,子孫繁殖甚快,不過幾天,淫蟲可由五、六隻,變成幾百隻,於是有人知道這種蟲有嗜慾性交的特色,又是吃補藥蛀蟲,便養育起來,一隻隻活生生的往嘴裏放。聽說味道有點辣辣的,很補腎呢!


 


我有時在想,這種淫蕩的藥蟲,到底是什麼樣的因果牽連呢?


 


在一次靜定下來之時,打開靈眼,於是看到所述之景象:(這只是其中的一例)當我凝視盆中藥蟲時,覺得每一隻蟲,越變越大、越變越大...直到與平常人一般大小時,整個房間都被這種昆蟲所包圍,細看其頭部隱隱約約顯現人頭輪廓,接著四肢亦明顯起來,終於反應出人體的模樣,它就是人嘛!是人類的轉輪呀!


 


我繼續追查,其中之一,結果有下列的故事:


 


在某一昆蟲五百世以前,還是做「人」的時候,他是一個富家弟子,三餐美食,無所適事,只會玩樂,父親也不要他工作,希望好好在家,多生幾個小孩子,故天天煮煎很多的補藥,或是御房藥酒,要他努力生產,加緊下蛋,可是旦旦慾求不止,妻妾輪班侍候,好好的身體,變成排骨酥黃,卻連個蛋影也沒有,依我見大概縱慾過度,精稀不足,才是原因吧!


 


由於無法生產,聽人家說陰棗可以助陽補腎,故喚來一批童女,把黑棗塞入陰戶,隔日取食,黑棗浸沾陰戶排洩之物,又破童女之處女膜,犯天地不容之罪,猶服之津津有味,其口唇與女人陰戶何異!更下流有甚之矣!陽世所為,已不似正常人之行持,感召淫蟲之報,真是相宜也。


 


32)問:是否世人好逸邪淫之徒,易感召淫蟲之果報?


 


答:您何不觀察淫蟲飽暖思淫,兩性生殖,交接無度,大量生產,繁殖甚速,可知此輪迴投胎者,還真不少呢!


 


33)問:有食活生生的淫蟲,真能補腎乎?


 


答:此迷信也!乃世人無知之推想罷了,以為久服淫蟲,可以令人如淫蟲一般,久交不懈,卻不知多淫喪身,自取速死罷了!


 


34)問:如何才能制止淫意,而達到平心靜氣的地步?


 


答:一、看美色,不以外表美麗觀之,此只是穿上美麗的外衣之骷髏,外現香氣,內臟污垢、口痰、鼻涕、汗垢、大小便,皆是如我一般,嘔心不淨。


 


二、應知人體最臭,不見乎,人一死亡,血液不流,黃膿外溢,面具蒼白,幾天一過,內菌生焉,五臟腐敗,體腫脹滿,奇臭無比,故任是在世大美人,死時一樣是皮囊發臭,令人作嘔,外表皮肉歪曲變形,見了可怕!


 


三、見美色,應有如此想法:天下女性皆我眷屬,年老者,如我母;年長者,似我姐;年少者,如我妹;年幼者,如我女兒;人非禽獸,豈敢動自家母親、姐姐、妹妹、女兒之歪念頭呢?


 


四、見美色,應有如此想法,年輕貌美,我偷其色,若別人見我妻女貌美年輕,豈肯為他人所乘乎?


 


此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的想法也。


 


五、淫意奮起,難以壓抑,君不妨先深呼吸三次,美色當前,或有誘惑,應思此舉是有傷道德,不可失去理智,一次之歡,後患無窮,淫人妻女,後報殃大,欲保身家,戒之!戒之!


 


天眼如閃電,邪淫之處,記錄在案,將在孽鏡臺前放映分明,無地自容矣!


 


六、人道立身,當破邪淫,色魔誘惑,莫亂心田,克服此關,天仙可望也。「人由淫意而生,又由淫意而死」,淫思牽連,一世又一世,何時出脫仙為佛?必斷邪淫之路,才能返天真無邪本性。


 


今世修行,夫妻同修,調和正淫,嚴禁邪罪,淫慾路塞,則不再人道輪迴,天梯可登也。


 


35)問:古人傳下戒淫方法,亦有如下法寶,再編錄如下:


 


四覺觀想:


 


凡夫起淫慾,世世常遷徙。宿生為女時,見男便歡喜。今世得為男,又愛女人體。隨在覺其污,愛從何處起。


 


睡起生覺——默想清晨睡起,兩眼朦朧,未經盥漱,此時滿口粘膩,舌黃堆積,甚是污穢。當念絕世嬌姿,縱具櫻桃美口,而脂粉未敷之先,其態亦當爾爾。


 


醉後生覺——默想肉酒過度,五內翻騰,未久忽然大嘔,盡吐腹中未消之物,餓犬嗅之,搖尾而退。當念佳人細酌,玉女輕餐,而杯盤狼藉之時,腹內亦當爾爾。


 


病時生覺——默想臥病之後,面目黧黑,形容枯槁,又或瘡疽腐敗,膿血交流,臭不可近,當念國色芳容,縱或年華少艾,而疾苦纏身之日,形狀亦當爾爾。


 


見廁生覺——默想通街大廁,尿屎停積,白蠟青蠅,處處繚繞,當念千嬌百媚之姿,任彼香湯浴體龍麝薰身,而取食消融之後,所化亦當爾爾。


 



 


有人問我,何種報應,最為明顯,我說:「淫報最烈」,社會上瘋女、瘋男、精神病患,約有三分之一是色情報應的結果。各位不要以為兩廂情願的性行為沒有什麼!「戀愛自由」的論調流行以來,女性吃虧最大,因為除了夫妻之外的性行為,皆構成社會上的不安,此何以說呢?除非此女不嫁,一旦論及嫁娶,必然造成不幸怨偶者,男人不守夫規,卻非常自私的要找處女結婚呢!


 


故知,人同此心,身為男性,必守正倫,身為女性,堅守貞節才好。


 


男性的正倫,不犯邪淫,與女性的貞節,不論時代如何變動,始終是構成婚姻與組織美滿家庭的最佳條件,是不是。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醒世詩詞選


 


于凌波居士選輯


 


羅狀元醒世詩


 


其一


富貴從來未許求   幾人騎鶴上揚州  與其十事九如夢   不若三平兩滿休


能自得時還自樂   到無求處便無憂  而今看破循環理   笑倚欄杆暗點頭


 


其二


 


戈盾隨身已有年   閒非閒是萬千千  一家飽暖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冤


象簡金魚渾已矣   芒鞋竹杖興悠然  有人問我修行事   雲在青山月在天


 


其三


 


為人不必苦張羅   聽得仙家說也麼  知事少時煩惱少   識人外處是非多


錦衣玉食風中燭   像簡金魚水上波  富貴欲求求不得   縱然求得待如何


 


其四


 


新命傳宣墨未乾   節風沐雨上長安   低頭懶進三公府   洗足著登萬善壇


受戒固多持戒少   承恩容易報恩難    何如及早回頭看   松柏青青耐歲寒


 


其五


 


要無煩惱要無愁   本分隨緣莫強求   無益諾言休著口   非干己事少當頭


人間富貴花間露   紙上功名水上謳   看破世情天理處   人生何用苦營謀


 


其六


 


塵世紛紛一筆勾   林泉樂道任遨遊  蓋間茅屋牽蘿補   開箇柴門對水流


得隱閒眠真可樂   吃些淡飯自忘憂  眼前多少英雄輩   為甚來由不轉頭


 


其七


 


有有無無且耐煩   勞勞祿祿幾時閒   人心曲區灣灣水  世事重重疊疊山


古古今今多變換   貧貧富富有循環   將將就就隨時過  苦苦甜甜命一般


 


其八


 


獨對青山一舉觴   醒來歌舞醉來狂  黃金不是千年業  紅日能催兩鬢霜


身後碑名空自好   眼前傀儡為誰忙  得些生意隨時過  光景無多易散場


 


其九


 


得失榮枯總任天   機謀用盡枉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頭螂捕蟬


無藥可延卿相壽   有錢難買子孫賢  得過一日過一日   一日清閒一日仙


 


其十


 


貪利遂名滿世間   不如破衲道人閑  籠雞有食湯鍋近   野鶴無糧天地寬


富貴百年難保守   輪迴六道易循環  勸君早辦修行路   一失人身萬劫難


 


其十一


 


自古為人欲見機   見機終久得便宜  事非干己皆休惹   理若虧心切莫為


得勝勝中饒一著   因乖乖裡放些癡  聰明漫把聰明使   使日陰晴未可知


 


其十二


 


急急忙忙苦追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營家計   昧昧昏昏為己謀


是是非非何日了   煩煩惱惱幾時休  明明白白一條路   萬萬千千不肯修


 


其十三


 


人情相見不如初   多少賢艮在困途  錦上添花天下有   雪中送炭世間無


時來易得金千兩   運去難賒酒半壺  堪嘆眼前親戚友   誰人肯濟急時無


 


其十四


 


別卻家園出外遊   當時冷眼看公侯  文章蓋世終歸土   武略超群盡白頭


不如靜坐蒲團上   莫惹凡間半點愁  一日三餐充飽腹   得休休處且休休


 


其十五


 


看破紅塵待如何   猶如新燕補舊窩  到頭辛苦還辛苦   一世逐波枉逐波


積萬黃金空白首   爭名奪利盡虛浮  萬般算起渾如夢   何不回頭念彌陀


 


其十六


 


榮辱紛紛滿眼前   不如安分且隨緣  身貧少慮為清福   名重山坵長業愆


淡飯盡堪充一飽   錦衣那得幾千年  世間最大惟生死   白玉黃金盡枉然


 


其十七


 


寬意寬懷過幾年   人生人死註生前  隨高隨下隨時過   或短或長莫怨牽


家富家貧休嘆息   自無自有總由天  平生衣食隨緣好   纔得清閒便是仙


 


其十八


 


為人不可不回頭   名利英雄有日休  十種情懷十種恨   一分榮辱一分憂


紅塵大廈千年計   白骨荒郊一土坵  開口對人閑借問   為誰不了為誰愁


 


其十九


 


終日忙忙無了期   不如退步隱清居  草衣遮體同綾緞   野菜充饑勝肉魚


世事紛紛如電閃   輪迴滾滾似雲飛  今天不覺明天事   那有功夫理是非


 


其二十


 


衣食無虧便好休   人生世上似蜉蝣  石崇不享千年富   韓信空成十大謀


花落三春鶯帶恨   菊開九月暗含愁  山林幽靜多清樂   何必榮封萬戶侯


 


其廿一


 


萬世由天莫強求   何須苦苦用機謀  飽三餐飯常知足   得一帆風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   害人人害幾時休  冤家宜解不宜結   各自回身看後頭


 


其廿二


 


堪歎人心毒似蛇   誰知天道轉如車  去年妄取東鄰物   今日還歸北舍家


分外錢財湯潑雪   騙來田地水堆沙  若將狡譎為生計   恰似朝開暮落花


 


無際僧走馬燈詩


 


團團游了又來游,無箇明人指路頭;除卻心中三昧火,刀槍人馬一齊休。


 


楊升菴集句詩


 


野花閒草滿地愁,龍爭虎鬥幾春秋?抬頭吳越齊秦楚,轉眼梁唐晉漢周,


舉世皆忙裡老,幾人肯向死前休?


 


楊升菴清平樂詞


 


閒行閒坐,不必爭人我,百歲光陰彈指過,成甚麼功果?


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疏柳啼鴉,王謝堂前燕子,不知飛入誰家?


 


楊升菴臨江仙詞


 


滾滾長江水逝東,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南鄉子詞


 


攜酒上吟亭,滿目江山列畫屏,


賺得英雄頭似雪,功名,虎嘯龍吟幾戰爭。


一枕夢魂驚,落葉西風別換聲,


誰弱誰強多罷手,傷情,打入於樵話裏聽。


秦王苻堅墓碑詩暑往寒來春復秋,夕陽西下水東記,


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閒花滿地愁!


 


長春子莫愁詩


 


衣食無虧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石崇未享千年富,韓信空成十面謀。


花落三春鶯帶恨,菊開九月雁含愁。山林多少幽閒趣,何必榮封萬戶侯?


 


知足歌


 


人生盡是福,惟人不知足; 思量肩擔苦,步行便是福;


思量走路苦,騎驢便是福; 思量饑寒苦,飽暖便是福;


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 思量露宿苦,藏頭便是福;


思量荒亂苦,平安便是福; 思量無業苦,傭工便是福;


人生能幾時,不要不知足!


 


得過歌


 


得過且過,多惜福,少惹禍;


石家豪勢傾蒼天,項楚烏江竟難度,何如陶潛撫孤松,醉來閒向北窗臥。


世事到頭終坎坷,快意終須有折挫,得過且過!


 


石天基莫愁詩


 


人生在世一蜉蝣,轉眼烏頭換白頭。百歲光陰能有幾?一場扯淡沒來由。


當年楚漢今何在?昔日蕭曹盡已休。遇飲酒時須飲酒,青山偏會笑人愁。


 


憨山大師勸世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惹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喫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無妨。春日纔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盅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唐伯虎對玉環帶清江引詞


 


春去春來,白頭空自挨,花落花開,朱顏容易衰;


世事等浮埃,光陰如過客,休慕雲臺,功名安在哉?


休想蓬萊,神仙真浪猜,清閑兩字錢難買,苦把身拘礙;


人生過百年,便是超三界,此外更無別計策。


極品隨朝,誰知倪宮保?百萬纏腰,誰似挑三老?


富貴不堅牢,達人須自曉。蘭蕙蓬蒿,看來都是草,


鸞鳳鴟鴞,算來都是鳥,北邙路兒人怎逃?


及早尋歡樂,痛飲百萬觴,唱三千套,無常到來猶恨少。


 


石天基忍耐歌


 


忍耐好,忍耐好,忍耐二字常奇寶。一朝之忿不能忍,鬥勝爭強禍不小。


身家由此破,性命多難保。休逞財勢結怨仇,後來要了不得了。


讓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無煩惱。


 


清平調


 


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


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


看那秋風金谷,夜月鳥江;阿房宮冷,銅雀臺荒;


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機關參透,萬慮皆忘。


誇甚麼龍樓鳳閣?說甚麼利鎖名韁?閒來靜處,且將詩酒猖狂。


唱一曲歸來未晚,歌一調湖海茫茫;逢時遇景,捨翠尋芳;


約幾箇知心密友,到野外溪傍;或琴棋釋興,或曲水流觴;


或說些善婬果報,或論些今古興亡;看花枝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


一任他人情反覆,世態炎涼,優游延歲月,瀟灑度時光。


 


蘇東坡行香子詞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休去勞神!


似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取天真。


幾時歸去做箇閒人,背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邵康節養心歌


 


得歲月,延歲月;得歡悅,且歡悅;萬事乘除總在天,何必愁腸千萬結。


放心寬,莫量窄,古今興廢如眉列。金谷繁華眼底塵,淮陰事業鋒頭血;


陶潛籬畔菊花黃,范蠡湖邊蘆絮白;臨潼會上膽氣雄,丹陽縣裏簫聲絕;


時來頑鐵有光輝,運退黃金無顏色;逍遙且學聖賢心,到此方知滋味別;


粗衣淡飯足家常,養得浮生一世拙。


 


醒迷歌


 


醒迷人,甘淡泊,茅屋布衣多快活;布衣不破勝綺羅,茅屋不漏如瓦房。


不求榮,不近辱,平心靜氣隨時俗;了卻人間閒是非,逢場作戲相歡逐。


也若毅,也若樸,一心正直無私曲;終朝睡到日三竿,起來幾碗黃虀粥。


吃一碗,唱一曲,自歌自在無拘束;客來相歡奉清茶,客去還將猿馬縛。


彈絲竹,品茗樂,總笑他人空忙碌;南北奔馳為名利,未老先已白頭禿。


夫妻緣,兒女慾,雨裡鮮花風裡燭;多少白頭送黑頭,多少老人為少哭。


滿壅金,滿堂玉,何曾買得時常喜;臨危終覺一場空,只有孤身無伴束。


張門田,李家屋,今日錢家明日陸;桑田變海海為田,從來如此多翻覆。


識得破,萬事足,惟有修行不為祿;吃喝玩樂終成空,無憂無慮方是福。


時未到,眉莫蹙,八字亨通有遲速;甘羅十二受秦恩,太公八十食周祿。


 


半半詩


 


看破浮生半百,半生受用無邊;半殘歲月儘悠閒,半裡乾坤開展。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寒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食棠半素半輕鮮,餚饌半豐半儉。


童僕半能半拙,妻子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一半讓將人間;半思後代與桑田,半想閻羅怎見。


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自來苦樂半相參,會佔便宜祇半。


 


治家格言


 


財也大,產也大,後代子孫禍也大;借問此理是若何?兒孫錢多膽也大,


天般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少,產也少,後來子孫禍也少;


若問此理是如何?子孫錢少膽子小,些微產業知自保,省吃儉用也過了!


 


陳眉公警世通言


 


一生都是命安排,求甚麼?今日不知明日事,愁甚麼?


不禮爹娘禮鬼神,敬甚麼?弟兄姊妹皆同氣,爭甚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甚麼?奴僕也是爹娘生,凌甚麼?


當官若不行方便,做甚麼?公門裏面好修行,兇甚麼?


刀筆殺人終自殺,刁甚麼?舉頭三尺有神明,欺甚麼?


文章自古無憑據,誇甚麼?榮華富貴眼前花,傲甚麼?


他家富貴前生定,妒甚麼?前世不修今受苦,怨甚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甚麼?人世難逢開口笑,苦甚麼?


補破遮寒煖即休,擺甚麼?纔過三寸成何物,饞甚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怪甚麼?前人田地後人收,占甚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甚麼?聰明反被聰明誤,巧甚麼?


虛言折盡平生福,謊甚麼?是非到底自分明,辯甚麼?


暗裏催君骨髓枯,婬甚麼?嫖賭之人無下梢,耍甚麼?


治家勤儉勝求人,奢甚麼?人爭閑氣一場空,惱甚麼?


惡人自有惡人磨,憎甚麼?怨怨相報幾時休,結甚麼?


人生何處不相逢,狠甚麼?世事真如一局棋,算甚麼?


誰人保得常無事,誚甚麼?穴在人心不在山,謀甚麼?


欺人是禍饒人福,強甚麼?一旦無常萬事休,忙甚麼?


 


立地成佛(無相頌)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內心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療心的良藥


 


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五錢、忠直一塊、


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藥要用寬心鍋內炒,不用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


於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以波羅蜜為丸,


如菩提子大,每早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


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


 


——石頭和尚的醫心藥方


 


王陽明啾啾吟


 


智者不惑仁不憂,君胡戚戚眉雙愁,信步行來皆坦道,判天之下非人謀。


智者因咽遂廢食,愚者畏溺先自投,千金之珠彈鳥雀,掘土何須用髑髏。


東家老翁畏虎患,虎夜入室啣其首,西家兒童不畏虎,執芊驅虎如驅牛。


人生達命自灑落,避讒憂毀徒啾啾。


 


革除積習(十窮)吟


 


一、只因放蕩不經營,漸漸窮。二、錢財浪費手頭鬆,容易窮。


三、朝朝睡到日頭紅,懶惰窮。四、家有田地不務農,好逸窮。


五、結交豪官做親翁,攀高窮。六、好打官司逞英雄,鬥氣窮。


七、借債納利裝門風,充闊窮。八、妻孥懶惰子飄蓬,命當窮。


九、子蓀結交不良朋,損友窮。十、好賭貪花捻酒盅,徹底窮。


 


創業常念(十富)謠


 


一、不辭辛苦走正路,理當富。二、買賣公平多主顧,忠厚富。


三、聽得雞鳴離床舖,勤奮富。四、手腳不停理家務,勞動富。


五、當防火盜管門戶,謹慎富。六、不去為非犯法度,守分富。


七、合家大小相幫助,同心富。八、妻兒賢慧無欺妒,幫家富。


九、教訓子孫立門戶,傳家富。十、存心積德天加護,為善富。


 


公正廉明自揚名


 


事父盡孝敬,事君端忠貞;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


從官重公慎,立身貴廉明;待士慕謙讓,蒞民尚寬平。


理訟惟正直,察獄必審情;謗議不足怨,寵辱詎須驚?


處滿常憚盈,居高本慮傾;詩禮固可學,鄭衛不足聽。


幸能修實操,何俟釣虛聲;白珪玷可滅,黃金諾不輕。


春穆飲盜馬,楚客報絕纓;言行既無擇,存沒自揚名。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坵。馬力牛筋為子孫,


龍爭虎鬥鬧乾坤。戰塵摩擦英雄老,殺氣熏蒸日月昏。


千載幾人興後代?百年總是幻游魂。孔明若曉其中意,


高臥南陽緊閉門。


 


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在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不知足歌


 


終日奔忙只為饑,才得溫飽又思衣;衣食兩般皆足夠,房中缺少美嬌妻;


娶了嬌妻並美妾,又無田產作根基;置下良田千萬頃,因無官職怕人欺;


三品四品還嫌小,一品四品仍覺低;一日當朝為宰相,又想帝王做一回;


做得君王猶不足,還把長生不老期;慾壑未滿夢未醒,一棺長蓋抱憾歸!


 


忍讓淡泊好治家


 


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不難。退一步自然幽雅,讓三分何等清閒。


忍幾句無憂自在,耐一時快樂神仙。喫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夢裡不驚。


有人問我塵世事,擺手搖頭說不知。寧可採深山之茶,莫要飲花街之酒。


須就近有道之士,早謝卻無情之友。貧莫愁兮富莫誇,那有貧長富久家。


 


博愛平等(百字銘)


 


耕夫役役,多無隔宿之糧;織女波波,少有禦寒之衣;


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


寸絲千命,匙飯百鞭;無功受祿,寢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絕無益之友;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


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貴功名可久!


 


考量適己(八多少箴)


 


少飲酒,多令粥; 多茹菜,少喫肉。


開口,多閉目; 多梳頭,少沐浴。


少群居,多獨宿; 多讀書,少積玉。


少爭名,多忍辱; 多行善,少干祿。


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無。


 


心命歌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修身常吟(正己治家歌)


 


正人先正己,治家如治國;先當重祖宗,慎勿擾親族。


竭力孝父母,小心敬伯叔;長幼必有序,夫妻須和睦。


度量放寬宏,見識休侷促;莫聽婦人言,兄弟傷骨肉。


常存君子心,忠厚待鄉曲;義方教子孫,寬恕使奴僕。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順治皇帝出家自嘆詩恭錄

天下叢林飯似山 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 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 憂國憂民自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伽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這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後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朧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 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 何日清閑誰得知 若能了達僧伽事 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 無憂無慮得安宜 口中喫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 皆因累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 也披如來三尺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 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 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疏九州湯放桀 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 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得紫袈裟 祇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為何落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 南征北討幾時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與萬秋


                            ------------------END--------------------



人,天天在生活,享受自然生命,如何與生命相逢?生命不是就在我們左右嗎?中台禪寺美國佛門寺住持見護法師指出,人生的大事在找到真正的生命,而生命的意義,就在如如不動、清楚明白的這念心。


目前見護法師應台灣科技大學之邀主講「與生命相逢」,他表示,人的一生都在汲汲營營追求「財、色、名、權」,真正離苦得樂,應尋找生命最珍貴的意義,認清生命的本質才不枉此生。


見護法師首先引用順治皇帝「出家自嘆詩」,探究人生的本質。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 


 誰。』


見護法師說:對於人生,多數人不解的是自己何時來、何時去,往往是糊裡糊塗走上一遭,汲汲營營地追求人生,最後淪為虛妄,根本理不清自己是誰?又為何步上這趟人生?遑論能了解生命真正的意義。


昧昧昏昏白了頭─明朝羅狀元「醒世詩」有云:「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時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見護法師進一步說:人生這一條路往往是無限地追求,學位、工作、名望、財富、家庭,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追求之路,一個階段接著下一個階段,滿足了嗎?沒有!反而墬入下一個追求的目標,永無止盡。萬千大眾,不妨靜下心來,回顧五年、十年、二十年前的自己,是不是就像南柯一夢,究竟你是隨波逐流?還是找到了生命中真正的目標?


人生這條路往往令人出乎預料。靈泉寺有位法師,其出家的因緣來自一杯茶,


只因住持惟覺老和尚問了一句:「喫茶的是誰?」苦思多日不解,就決定出家


找答案。


見護法師常說:如同自己當年在大學時,即常思索「人,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


不得其解,亦向大學教授請教,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百轉千迴,適逢老和尚至美國弘法,開啟了佛學堂奧,了知這一條清楚明白的修行之路,即是要破除人生的迷惘,要人覺悟,藉禪修、親近佛法,人人皆能慢慢找到生命的答案。


珠不自珠,寶不自寶!有一公案,印度禪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曾至某個國家弘法,國王十分虔誠及發心,供養尊者相當名貴的寶珠,而尊者臨行前問了三太子一個問題,他問:「世間有沒有比寶珠更珍貴的東西?」大太子回答說,最好的寶珠已經供養給尊者了,已經沒有比這更珍貴的物品;二太子也答了相同的答案;三太子則表示:這的確是最珍貴的寶珠,因為「珠不知珠,寶不知寶」,是人心賦予它的價值,只有人們才認為這是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其實它的價值是相對的、虛妄的,當人心不覺得它珍奇,那就是垃圾了。這位三太子就是達摩祖師,釋義了這念心與萬物的價值。


不知心是什麼,生從何來,死住何去,這就是迷!見護法師指出,人生中扮演的角色隨著時間、進程而改變,人就成了演員,誤把劇中的角色當作自己,然而生命中真實的你在哪裡?追求財色名利,永遠都不可能滿足,是你的心覺得重要,才變得重要;人生無限的追求,都是這一念心所驅使的,而世間最珍貴的是誰?就是這一念能知能覺的心才是最珍貴的。


昔日六祖惠能禪師,聽五祖弘忍禪師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即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其實,人的本心本性就是清淨光明的,哪裡還要再明呢?能夠覺察、覺照,不起煩惱、染污的心,即能離苦得樂。


人生如空中花、水中月,只有覺醒才豁然明白過往皆是場糊塗。這場夢何時醒?佛法有無量無邊的智慧,教大眾覺悟,善知識引導你走向光明之路,找到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透過佛法的潤澤,開啟覺性大門,契悟自性即能綻放光明。


自在、快樂、智慧何處尋?見護法師開示道:真正的自性,近在咫尺,不從外得。每個人手裡皆有把通往天堂之路及開啟地獄之門的鑰匙,想開哪一道門?往往就在這念心中。人心若向外企求,便充滿錯覺及顛倒,這念心始終遷流不停,不知道始終不生不滅的覺性才是本自具足的。這念心若能如如不動,心清淨了即是最大的自在,保持當下這念清淨的心、不打妄想、清楚明白,人自在了,即能處處作主,亦能享受生命真正的自由。


                    -----------------------END---------------------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憨山大師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穩守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常觀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皆從閒口舌,招災多為壞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事本來多缺陷,此身那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害,讓他幾分有何妨,春天纔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層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縱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作主張,諂曲貪瞋真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身平胃散,兩鍾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鬥勝敗莫爭強,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戲房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