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欣賞(一)
1.永嘉大師證道歌〈六〉 編輯部
證 道 歌
常 獨 行 常 獨 步
達 者 同 遊 涅 槃 路
調 古 神 清 風 自 高
貌 脆 骨 剛 人 不 顧
窮 釋 子 口 稱 貧
實 是 身 貧 道 不 貧
貧 則 身 常 被 縷 褐
道 則 心 藏 無 價 珍
白話解釋
修道必須選擇寂靜處,常獨行獨步,習定經行,契悟禪那三昧,證得相應智慧。已經證悟者,共同遊此清淨涅槃之菩提路。對佛法的追求,格調應該風雅高古,一身正氣,錚錚鐵骨。修道人外貌雖然憔悴,而骨氣節操堅固勝過金剛鑽石,非凡夫俗子所能認識的。世尊的出家子弟口稱貧僧,實在是身貧道不貧,他們身上穿糞掃衣、百衲衣,如果論道德,自性受用,心地藏有無價的珍寶。
重點提示
證道歌是令人明心見性,是頓悟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亦以頓教法門,達到無上正等正覺,在此篇中永嘉大師提到,若修行已到明心見性,證成菩提時,此人內心絕對不會染一切塵境,如同蓮花雖生長在卑濕淤泥中,一旦挺立離開水面,開出朵朵蓮花時,必展露其清淨光明聖潔,正如開悟證果之修道者,其生活在五欲六塵中,雖然外表看不出來,但他的心地已經光明解脫,真理存在他的心中,這不是一般世間珍寶所能比擬的,因為世間的一切是生生滅滅,空幻不實,所以用世間任何財物是無法換取解脫意境的。
從前有個公案是這樣描述的:在古時的叢林,佛寺都蓋在山上,從山下到山上要走過一層一層的石階,當時有位宰相,學佛學得很虔誠,有一次宰相就派他的兒子到佛寺出坡(勞動服務),藉此修些福報,宰相的兒子,便扛著一擔擔的稻穀,從山下扛到山上,如此一次又一次的反覆來回,扛得他汗流浹背,
氣喘如牛。每當他扛到石階半路時,總見到一位老和尚坐在石階旁,手拿著念珠,非常輕鬆,逍遙自在的念著佛號,宰相的兒子看在眼裡,心中不平之氣上升,嘀嘀咕咕的怨言一大堆,有一次當他又走到老和尚身旁時,心中湧上一個念頭:「我扛這些稻穀,辛辛苦苦的,累得半死,你這個老和尚如何能消受得了呢?」老和尚是開悟證果的聖者,知道宰相的兒子起了這個怨氣念頭時,老和尚便開口道:「老衲一句佛,勝過萬擔糧。」此時宰相兒子當下啞口無言,懺悔萬分,身心顫慄。由這個典故可知,無為法勝過有為法,有為法是有生滅的、有生死的、是無常變化的;而無為法是由有為法淨化解脫而達到無為,念念見性,念念解脫,已達涅槃不二了。
又開悟聖僧云:「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但觀無常,諸法無我,心無染著,涅槃現前。」這更說明了,出家修道人,既然出家了,便要割愛辭親,解無為法,達到中道解脫,心裡千千萬萬不要染著任何塵埃,不要攀緣任何境相,這才是真修行,一切榮華富貴如眼前浮雲,一切憂悲苦惱,亦幻化不可得,外在世間山河大地如是,內在四大五陰亦復如是,若能當下智慧深觀,則生活頻頻皆是自性的流露,涅槃無時不在,如同聖者一般,有智慧的仁者們,是要繼續當凡夫或是要轉凡入聖豈不是操縱在自我的抉擇!
何謂涅槃?涅槃有四種:
一、有餘依涅槃:謂斷盡煩惱障所顯現之真如之理。煩惱障雖滅,然尚餘欲界五陰之身而為所依
。
二、無餘依涅槃: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之真理。即煩惱斷盡,所餘五陰之身亦滅,失去一切有為
法之所依,自然歸於滅盡 ,眾苦永寂。
三、無住處涅槃:謂斷所知障所顯現之真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唯常與大 智大悲相輔,盡未
來際,利樂有情,然雖起悲智二用而體性恒寂。
四、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之實性即為真如之理。一切諸法雖為客塵煩惱所覆障,然本來
自性清淨,具有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在凡無減,在聖無增,凡夫與聖者當體即空。
動動腦
一、佛教常用何種花作比喻?其原因為何?
二、老和尚說了哪幾句話,讓宰相的兒子心生懺悔?
三、有為法與無為法之差異?
四、何謂四種涅槃?
五、默背此篇證道歌。 (待續)
誰云鷲嶺佛難逢,佛在心中哪有蹤,涉水登山空負累,不如端坐自家供。
2.永嘉大師證道歌〈七〉 編輯部
證 道 歌
無 價 珍 用 無 盡
利 物 應 機 終 不 吝
三 身 四 智 體 中 圓
八 解 六 通 心 地 印
上 士 一 決 一 切 了
中 下 多 聞 多 不 信
但 自 懷 中 解 垢 衣
誰 能 向 外 誇 精 進
白話解釋
這個功德法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利益眾生,普濟群機,毫無吝嗇。三身四智本性具足圓滿,八解六通心地之法印本具足。上等善根之士,一聞千悟,一切法洞悉明了,而不懷疑。中下劣根之士,雖然多聞,而多疑惑,不生信心。修道之士,只是求明心見性,猶如解除懷中污垢衣服,修行是各人本份天職,又何必向他人自我介紹,誇耀精進!而不注重躬行實踐呢?
重點提示
此篇證道歌中提到一些專有名詞,先作一番解釋:
三身:十地經論等諸經所說之三身,即(一)法身,為證顯實相真如之理體,無二無別,常住湛然之身。(二)報身,酬報因行功德而顯現相好莊嚴之身。(三)應身,順應所化眾生之根性而顯現之身。
四智:(一)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為清淨妙用的成所作智。(二)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三)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四)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此是唯識學對四智的說法。
八解:謂依八種定力而捨卻對色與無色之貪欲,又作八背捨、八解脫。(一)內有色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六通:又作六神通。(一)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二)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三)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四)宿命通:能知自身及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五)神足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六)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菩提自性人人具足,是無上珍寶,非是用世間上之奇珍異寶或任何財物所能比擬的,清淨的本性妙用無窮,能度化一切眾生,從古至今,凡夫不見本性,皆用妄想心、貪著心、我慢心、貢高心、不清淨之心來施為動作,而佛性每天跟你在一起穿衣喫飯,絲毫不離,你卻又不識;或縱有多聞,因根機淺薄,往往無法深入體會,仍起狐疑不信,不能當下肯定,卻一味向外追求財色名食睡之五欲六塵之境,不迴光返照,不與自己的本性做朋友,只見外在一切是是非非、得失取捨,如是甚為悲哀!
是故諸佛菩薩乃至高僧大德才用種種權巧方便,使眾生能會見本性,如法華經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等到有一天你修到開悟證果時,擁有的這些解脫美德完完全全在你的自性當中本自具足,毫無欠缺,如此念念菩提,步步無生,世間忽然少一人,少了一位凡夫,又多一位聖者了,正所謂:一念不覺無明夢,夜長夢多總是空;一覺醒來衣珠在,不離當處返家鄉。
在此引用一個公案:有一次有一位弟子向達摩祖師請問見性之大道,他說:「師父!您是否有佛性?」達摩祖師說:「有啊!」他又說:「既然師父您有佛性,那我是否有佛性呢?」達摩祖師回答:「當然你也有佛性,怎可說沒有呢?」弟子又說:「您我都有佛性,為何我怎樣也見不著佛性在何處!」達摩祖師便回答:「佛性在眼能見外在形形色色;在耳能聽一切聲塵;在舌能辨別酸甜苦辣味覺;在身能覺受粗細觸感;在心能起心動念,如是你見到否?」弟子聽了似懂非懂,但仍未見自本性,因此便搖頭說:「猶不見本性。」達摩大師不愧是開悟聖僧用權巧方便教導弟子令他開悟,令他見性,便藉用事相上的磨練使其迴光返照,於是達摩大師便說:「既然你要見性,那你將我的鞋子拿來。」當弟子過去,要拿鞋子的剎那,達摩大師又說:「大殿地板很髒,你去提水,將地板拖一拖。」弟子盛了水要拖地板時,連身子都還沒彎下去,達摩大師又說話了:「等一下!等一下!你現在去將花園的花認真澆水。」弟子心想:為什麼事情尚未完成,大師就一下子叫我做這個,一下子又叫我做那個!當下他迴光返照,剎那間照見本性,已明心見性了。如果一個人沒有佛性,是誰在拿鞋子?是誰在提水拖地?是誰在澆水呢?當他把心內歛,本性自顯,光光明明,靈靈覺覺的呈現出來,無欠無缺,無得無失,本自具足。
足見見性是如此的重要,見性之人才是修行之起步,不見性任妄想意識隨波逐浪,生死輪迴無有出期,便受無盡大苦;若見性正如同公案中的這位弟子,恍然大悟,便能傲笑紅塵,成聖而自在解脫。如此諸位同修們,你見性了嗎?
動動腦
一、何謂三身四智?
二、何謂八解六通?
三、如何才能見性?
四、默背此篇證道歌。 (待續)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日塵盡光生,照見山河萬朵。
3.永嘉大師證道歌〈八〉 編輯部
證 道 歌
縱 他 謗 任 他 非
把 火 燒 天 徒 自 疲
我 聞 恰 似 飲 甘 露
銷 融 頓 入 不 思 議
觀 惡 言 是 功 德
此 則 成 吾 善 知 識
不 因 訕 謗 起 怨 親
何 表 無 生 慈 忍 力
白話解釋
心地法門甚深微妙,非二乘中下之士所能明瞭,讓他人去誹謗,讓他人去非議。這些誹謗之人如同用火把燒天,只是徒自疲勞,天豈有所損傷!我聽到誹謗之言,就像飲甘露之味,入清涼池一般。所有疑惑都被消除,頓然進入不可思議的微妙境界,受用無窮。修道行忍辱,觀想惡毒之言,即是功德之母,惡言誹謗的人也可成為我的善知識,不能因為有人對我譏笑誹謗而對眾生起了冤親,應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法界量,忍法界辱,如果不能如此,又怎能表達無生功夫與平等的慈悲堅忍力呢?
重點提示
修道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解脫與覺悟,此篇中永嘉大師開示眾生,若能於生活中遭遇到逆境、阻礙、誹謗、欺侮等皆是增上緣,要化阻力為助力,化敵為友,惡境也是善知識,若能淨化超越種種一切惡境,才能一路涅槃門,達到不生不滅、見性。
有些人無法忍受外在境界,說是倒霉不幸,世間沒有倒霉不幸的事,只是眾生迷妄無知,不了解真相,不明白因果的來龍去脈,致使內心產生不服、不滿、忿忿不平,往往會耿耿於懷,怨天尤人,與他人對立,甚至採取報復的手段,如此更造下新的災殃,感召更苦之果報,便成生死循環的大洪流而無有止息。
聖者了知因果,遇順境時與空相應,遇逆境時亦歡喜心接受,更激發修行之心,往前邁進,是故十方三世諸佛皆以苦為良師,並經過大風大浪,歷盡滄桑。若能正覺,則此煩惱、障礙何嘗不是菩提種。所謂維摩詰經云:「不入煩惱大海,不能得一切智寶。」又諺語「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在在說明有時遇到苦難或無常等,才更能使我們覺醒、成長,開發智慧,只要佛心堅定,任何之事必可迎刃而解。若是一個人擁有外在生活富裕,家庭事業、人際關係等都非常美好順利,本身又具足貌美體健,如是之人想叫他來修道是非常困難的,正所謂「富貴修道難」,除非宿植德本,善根深厚,否則要他修道比登天還難。所以永嘉大師才說,一切的惡言惡語、誹謗逆境都要當作善知識。
故佛遺教經云:「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之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所以不但順境要修行,逆境也要修行,因為人活在世間,往往不如意十之八九,若期望一切都在順境才要起步修行,則遙遙無期,永無機會。有時在順境中,反而難修行,因為會在不知不覺中便沈迷於五欲六塵中,所以若能把逆境當作善知識,當作功德之母,以此為增上緣,了知三輪體空,則心遇境如刀割水,如手劃虛空,不留痕跡,當下解脫,當下自在自得矣!
最後引用釋迦牟尼佛累劫前行菩薩道之公案,作為佛弟子修行的警醒與楷模: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無量世以前曾作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有一次他在菩提樹下靜坐,此時來了一群綵女,綵女們見修行者,便問他一些佛法,歌利王發現隨行之綵女都不見人影,然後尋至修行人處,見綵女們圍繞修行人,專心聽經聞法,歌利王見此情狀,不由心中忿火焚燒,便惱怒惡言尋釁云:「你是一個修道人,還誘拐綵女,藉口說什麼佛法。」然後便拿起刀問忍辱仙人說:「你修什麼行?」忍辱仙人答:「我修忍辱行。」歌利王聽後更是一肚子火,拿起刀便將忍辱仙人雙手砍下,又問:「我砍下你雙手,你會恨我嗎?」忍辱仙人如如不動的回答:「我不會恨你,我修忍辱行。」歌利王怒火更甚,又將其雙腳砍斷,又說:「我已將你雙手雙腳皆砍斷,你會起瞋恨心,懷恨於我嗎?」忍辱仙人不卑不亢的回答:「我不但不會起一絲懷恨之心,並發願在我成佛時,第一個度化的弟子便是你。」歌利王心中震驚不已,此時四面掀起狂風暴雨,雷電交加,走石飛砂,天龍八部、八大金剛要來保護忍辱仙人,忍辱仙人就開口說:「請所有護法息怒,他是要考驗我的道心,是來成就我的,是我的善知識。」說完後忍辱仙人同時間雙手雙腳又生出,當下證得第八地不動地菩薩,經過多生轉世,世世行菩薩道,果真圓滿佛道,成就佛果,名號釋迦牟尼佛。忍辱仙人成佛後所度化的第一個弟子憍陳如,五比丘之一,即是往昔之歌利王,印證了累劫前之誓願。
動動腦
一、 忍辱仙人成佛後之名號為何?所度化的第一個弟子是何人?
二、 十方三世諸佛為何以苦為師?
三、 思惟當你遇到逆境時,心中會起什麼心態?
四、 默背此篇證道歌。 (待續)
4.永嘉大師證道歌〈九〉 編輯部
證 道 歌
宗 亦 通 說 亦 通
定 慧 圓 明 不 滯 空
非 但 我 今 獨 達 了
恒 沙 諸 佛 體 皆 同
師 子 吼 無 畏 說
百 獸 聞 之 皆 腦 裂
香 象 奔 波 失 卻 威
天 龍 寂 聽 生 欣 悅
白話解釋
禪宗的教義我精通,教門的教義我也精通,因為通宗通教的關係,所以禪定與智慧能圓明,不落入空寂之禪病。不只是我個人今日通達了佛理,恒河沙粒那麼多的佛陀,其體性也都相同。佛陀的言教像獅子吼一樣威猛有力,在大眾中說法,毫無畏懼,百獸聞之,皆震攝服,甚至腦裂心驚。香象雖然屬於巨獸,但是聽聞獅子吼也隨之奔波而逃,失去素日的雄威強悍,天人與龍神靜靜聽佛的法音,心中產生出無限的法喜。
重點提示
永嘉大師不愧是一位開悟證果的聖僧,他以身作則,將其所悟引導眾生契入法海,證成無上菩提。在此篇中提到宗與教之關係,一位通宗又通教之人,不但對佛陀之教理能通達無礙,在行持上也能達到與空相應。正如開悟祖師云:「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猶如獨眼龍;宗教兩俱通,如日處虛空。」有些人標榜自己學禪宗,而不去研究教理,只一味參禪,欲與空相應,說是要明心見性,卻忽略了以教法佛典為基礎,參到後來,每每皆以自我妄想意識為出發點,背離了佛法教理,甚至落入邪知邪見之窠臼,仍沾沾自喜,誤以為已悟無上大法,便形成了開口便亂道之情形,如此偏失是非常危險的;另外有些人雖然終日研究三藏十二部經典,對教理摸得清清楚楚,但卻不實際從心地下功夫,對自性作一番參悟,縱得廣學多聞對生死大事亦是枉然。所以一位修道者不可偏失兩邊,宗與教是相輔相成的,如能通宗通教,則能知解行證,定慧圓明,達成佛道之圓滿,如同大地在陽光的普照之下呈現出一片光明。
如果一個人悟明本性的話,那與十方三世諸佛之法體皆同,若開悟證果成就佛道則講經說法就如同獅子吼,勇猛無畏,這是比喻的話,獅子是萬獸之王,吼聲威武能使萬獸臣服,如同佛陀講經說法得四無礙辯,滔滔不絕,能攝伏人心,能粉碎外道錯誤思想,使之心悅臣服,歸順於佛陀座下,連天龍八部都能歡喜擁護,所以佛門有句話說:「有佛出世龍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所以能夠聽經聞法是莫大的享受,莫大的幸福,莫大的尊嚴,能夠使我們了生脫死,證成無上菩提。
何謂四無礙辯:
一、法無礙辯:謂善能詮表,領悟法之名句、文章,並能決斷無礙。
二 、義無礙辯:謂精通於法所詮之義理,並能決斷無礙。
三、詞無礙辯:謂精通各種地方方言而能無礙自在。
四、樂說無礙辯:謂隨順正理而宣揚無礙,係隨順對方之願求而樂於為之巧說。
動動腦
一、何謂宗?何謂教?
二、佛陀說法以獅子作比喻,其因為何?
三、何謂四無礙辯?
四、默背此篇證道歌。 (待續)
接續 : (文章欣賞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