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欣賞(二)



        5.永嘉大師證道歌〈十〉    編輯部


              證 道 歌
            遊      
            尋
            自
            了
            行      
            語
            縱
            假
            我
            多


白話解釋
       
古德行腳,遍遊大江南北,海內名山大川,飽嘗航海爬山涉水的辛苦,其目的,志在找尋明師參訪正道,為了生死而參禪悟道。自從參訪曹溪南華寺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已悟無生妙理,明心見性,經六祖印證,既然悟入不生不滅之理,已經了解生死的實相,生死已經與我不相關。日常生活行住坐臥都在禪定中,語默動靜之時,都安住在佛性本體而自在。縱然遭逢意外,刀鋒橫逆相加,也不畏懼,坦然無怖,假使遇人暗害,以毒藥飲食,也猶等閑。釋迦牟尼佛得遇燃燈佛以後,多生累劫曾經修忍辱行而得大成就。


重點提示        
     此篇證道歌中永嘉大師走遍大江南北,歷盡千辛萬苦,尋遍善知識,無非為了明心見性,了生脫死,直到遇見了六祖惠能大師,受其印可,更證實了在行住坐臥無不是禪的表現,語默動靜無非自性的流露,了悟生死本空,如幻如化,生死即涅槃的境界,生死當下消失,世間又少了一人。所以在此段中說明了參訪善知識的重要性,因為善知識如同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是痛苦中的清涼劑,能適當的給與法藥,使由世間達到出世間,由煩惱達到內心寂靜,尤其凡
夫在生死輪迴中,想要得到解脫光明之路,不能沒有善知識的引導。
  
       
上人引用公案: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蓮池大師亦是一位開悟聖僧,在他初出家時,便與四位同參道友相邀,一同去參訪善知識,他們從南到北,一路千里迢迢,來到善知識面前,這位善知識只告訴了他們三句話:一、深信因果。二、深信淨土。三、依戒為師。在一旁的四位同參道友聽了之後,如馬耳東風
,認為只是一般開示,不當作一回事,唯獨蓮池大師聽聞之後,在內心起了相當的震撼,當他回去之後,依教奉行,深信因果、淨土,並在行持中處處以戒為依歸,最後也唯有蓮池大師得到了最大的受用,成為淨土宗的一代祖師。所以在修道的過程中要多親近善知識,如文殊師利菩薩亦發願生生世世親近善知識。

      何謂善知識?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云:「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能令修習善根善知識。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善知識。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善知識。能令安住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能令具足辯才隨問能答善知識。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識。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識。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善知識。」既然已證悟了自性,則吃飯、說話乃至擔柴運水,一切的六根運作皆不離自性,開悟證果之人往往能夠轉境,不被境所轉,一切的天災地變,一切刀兵劫,一切毒藥都無傷大雅,不會傷及法身慧命。正如開悟聖僧云:「妙哉法身,火不能燒,水不能溺,風不能飄,刀不能劈,軟似兜羅,硬似鐵壁,天上人間,古今不識。」


動動腦
一、永嘉大師受何人印可而悟明本性?
二、蓮池大師參訪善知識所得何語?
三、何謂善知識?
四、默背此篇證道歌。    (待續)


        6.永嘉大師證道歌〈十一〉    編輯部


              證 道 歌
            幾      
            生
            自
            於
            入      
            岑
            優
            闃


白話解釋
       
多少次轉生!多少次死亡,輪迴六道,脫胎換骨,萬死萬生,頭出頭沒,生死輪迴無有定止。自從參拜六祖惠能大師的心地法印以後,使我頓然領悟,明白無生無滅之理,對一切稱譏、苦樂、利衰、得失、毫無介意,心內不會產任何憂喜!潛隱在深山谷底,居住在寂靜的阿蘭若,在高山岩穴,長松翠柏之,採果而食,瓢水而飲,天真野生自在,其樂無窮。無拘無束,無罣無礙,優自在,習定參禪,靜坐淡泊,原始生活,野僧之家。得居寂靜的清靜處所,是何等的瀟灑。


重點提示
   眾生無始劫以來,始終在六道中此生彼滅,此滅彼生的往返不休不止,時而人道,時而天道,時而阿修羅道,乃至時而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途之中,流浪生死,實在是嚐盡了苦頭,卻仍然無法了解生命是無常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是可壞性的,是寂滅性的,是不斷的生滅不已!那怕往昔有多少快樂喜悅之事,多少稱心如意之事,乃至多少煩惱、痛苦、不堪回首的事,如今何曾存在?縱然有多大的權利與財富,如今已成空花水月,影塵回憶,落謝影像,幻化了不可得,而眾生依舊終日的 忙、盲、茫 ,鑽得頭都尖了,還是我行我素,一點兒也不在乎生死事大,輪迴可怕,繼續沉淪,所以將世間看得越濃厚的人,心地就越污濁;心越污濁就越看不破;心裡的執著越重,生死就越重。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二章經云:「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釋迦佛陀貴為太子,一切的榮華富貴,權勢地位集於一身,但他了知身外之物是無法解決生老病死的憂患,反而是障道之因緣,所以佛陀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能淨化貪欲,則一切生死一齊休。

  是故永嘉大師告訴眾生,自從受六祖惠能大師印證心法之後,頓悟了不生滅的道理,對世間一切榮辱,別人的誹謗欺負,內心如如不動,無憂也無喜,痛苦與快樂如船過水無痕,無沾無染,修道之人就要有此境界,正如佛攝化眾生,常住於三種念而無憂喜歡慼之情,即大悲三念住:第一念住,謂眾生信佛、受行,如來亦不生歡喜之心,且常安住正念正智。第二念住,謂眾生不信佛、不受行,如來亦不生憂惱,且常安住正念正智。第三念住,謂眾生中有信者與不信者,佛知之亦不生歡慼之心,且常安住正念正智。修道人若淡泊一切人事物,淡泊世間的欲樂,則道心漸漸現前了,住在山上,住在阿蘭若(譯為山林、荒野,指適合於出家人修行與居住之僻靜場所。又譯為遠離處、寂靜處、最閑處、無諍處。),謝絕人間煙火之處亦能自在自得,這是何等瀟灑啊!


     又開悟聖僧云:「出塵離俗非易,拋棄恩愛甚難;如無衝天大志,焉能入聖超凡。」這就是說明修道要付出代價,要創造機會、改變機會,締造因緣,不要奢望不勞而獲,修行若無衝天志向,焉能完成開悟證果之神聖大業呢?所修道感情不要太重,亦不沾染五欲六塵之境,如此行道,若山若海若都會若寂靜,精進者道自可會得也。若將心化小我為大我,化小愛為大愛的精神,心如虛空,無實無虛,如此十方世界任遨遊,自在自得。


動動腦
一、 何謂阿蘭若?
二、 何謂大悲三念住?
三、 將心沉靜下來,回想過去之得
  失取捨,你心中感受如何?
四、 默背此篇證道歌。 (待續)


海闊天空渺無涯,三衣一缽飯千家,自性自在塵不染,菩提種子自開花


 


        7.永嘉大師證道歌〈十二〉    編輯部


              證 道 歌
            覺      
            一
            住
            猶
            勢      
            招
            爭
            一


白話解釋
       
修證心地法門,不歷僧祇,頓然開悟,一覺即了,不用吹灰之力即可見性,故曰不施功。凡屬一切有形有相有為之法,是與心地無為法迥然不同。住相布施只是得到人天小果福報而已。天福享盡,仍然墮落,猶如仰天射箭,勢力盡,箭本身,還自墜。招得來世在六道輪迴輾轉受報種種不如意。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無為實相門,不是二乘可以比的。頓教法門,直超佛地而達寶所,不滯化城,果證無生,位齊妙覺,紹隆三寶,教化群萌,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重點提示
 
  修行要掌握根本,那何謂修行的根本呢?歷代祖師皆告訴我們,以心為根本。佛法以心為根本,八萬四千法門不離汝心,權實二法不離心,三藏十二部聖教不離心,心是萬法之本源,是故若論修行,當論其心,當解其心,究竟明心見性,不枉修行之志。若能頓悟菩提自性清淨覺了時,一覺一切覺,一真一切真,則年年月月,分分秒秒都生活在覺悟自性之中,永離生死,頓斷三界輪迴之苦,故六祖惠能大師云:「見性者不名凡夫,不見性者是名凡夫。」


  在此篇證道歌中指出一個開悟本性之人則能堪稱聖者、善知識,他能了知
一切萬法萬境當下虛妄存在,不是永恒不變的,是空性幻化不可得的,所以聖者雖處於生滅法中,自性仍是不生不滅,而凡夫不然,在不生不滅的自性中所發揮出來的作用皆是生滅法。
                  
       
證道歌中以布施為例: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天射箭,勢力盡時箭還墜,這就是告訴我們修福、布施不要住相,若布施住相,沒有淨化、超越,無法達到三輪體空,則一切的貪瞋癡,無明煩惱仍然住於心中,無法達到心地光明解脫,只能得到人天小果。如同有些人做了些微的布施功德等事,卻成天掛在嘴邊,逢人便說,如此執著,則生死如何了辦?自性怎能光明自在呢?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云:「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便清清楚楚的告訴眾生,不要將修福報當作修
道,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迷妄之人將修福當成修道,欲滅其往昔罪愆,捨本而逐末,縱得福報再大,若無從自性下手,解脫淨化,來生雖得大富貴,乃至上升天界,等到福報盡時,禪定盡時,必然隨業墮落,輪迴六道之中,無有出期,甚至投胎轉世,加上隔陰之迷,其福大所感之禍亦大,如同大富大貴之
人,因福報大,而障礙了修道之心,只貪圖眼前享樂,譬如一個生日,一個慶典,便藉此殺豬宰羊,造成無數生靈痛苦哀嚎,怨聲四起,如此的福大,豈不是帶來往後的苦果連連呢?所以造惡是不正確的,但只是一味布施、作功德
、作善事,而無法真正與空性相應,超越善惡,則縱然來生大富大貴,或是生往天界,享盡一切榮華富貴時,仍終有生死輪迴之憂患,這又因福大而帶來不可衡量的災禍。所以佛門有句話說:「佛子不生天,生天非佛子。」


           接續:(文章欣賞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慧蓮寺 的頭像
    慧蓮寺

    慧蓮寺-南海普陀山-不肯去觀世音菩薩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