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孔子-禮記(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禮運大同篇(節錄)之註解


大道通行全世界,全世界之人皆以道心相待。


選出真正賢能之人為民服務,大家非常信實和睦,道心不退,精進不懈,所以人們不單只親愛自己之親人;不只愛護自己之子女,同時也愛護他人之子女。使老年人退休後,能安享清福,而不辛勞終生;壯年人各有所用,而不遊手好閒;幼年人有所教養,而不放蕩成性。並且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老而無子者、殘廢疾病者都能得到最妥當、最關切之照顧。男子有適當的工作,女子有很好的歸宿。物質生活非常豐足,任人享用,但不恣意浪費,且也不佔為己有,不坐享其成。雖然各盡其職各盡其力,然卻不自私為己。所以一切私心小智,陰謀詭詐永不發生。一切搶盜偷竊,亂賊暴徒永遠絕跡。因此外出或夜晚,門戶不必關閉也安然無事,這便是大同世界,人間淨土」。


 



所謂的《禮運大同篇》,其實是節錄。

原書名為:《禮記》,其中一篇名為:禮運
而《禮運大同篇》,正是節錄於此篇中。
也就是高中國文課本所收錄的一課:《大同與小康》

下面才是真正的全文!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 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翻譯:


從前孔子參加魯國的歲末大祭祀,並 且擔任助祭。祭祀完畢,走到宮門外 兩邊的望樓上參觀,非常感慨地歎息 起來。孔子的歎息,大慨是為了魯國 而慨歎。

弟子言偃陪侍在旁,問孔子 說:「先生為甚麼歎氣呢?」孔子說 :「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和夏、商 、周三代賢君當政的時代,我沒能趕 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況。當大道得 以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 社會上進選賢能做事,講求信義,教 人團結和睦。所以每個人不英孝敬自 己的父母,不單愛護自己的子女,還 使社會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壯 年人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幼年人 能好好地成長起來。使鰥夫、寡婦、 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殘廢 疾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顧。使到男子 都有本身適當的工作,女子都有歸宿 的家庭。人們不讓財貨資源白白浪費 於地上,於是努力開發,然而不必據 為己有;人人惟恐自己不出力工作, 可是並不是為自己私底下的利益。既 然這樣的話,社會上就再不會有陰謀 詭計的使用,也不會有搶劫、偷竊和 作亂的事發生了。因此,人們也不用 關上門來彼此防範。這就叫做『大同 』世界。

「如今大道既然再無法行, 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人人只孝 敬自己的父母,只愛護自己的子女, 生產財貨和付出勞力,都只為了自己 而已。在上位的將爵位傳給自己子弟 ,成為固定的制度。又各自築起內外 城郭、挖掘壕溝,來保衛一己的領土 。並且按照禮義來定出法度,去確立 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 弟和睦相親,令夫妻和諧相處。由此 而設立各種制度,劃定田里彊界;以 此推許勇敢和聰明的人,獎勵為自己 效力的人。這樣一來,一切陰謀詭計 就產生了,而戰爭也就由此而起。夏 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 和周公,都是這時代的代表人物。這 六位賢君,沒有一個不是小心謹慎地 運用禮制治國的。他們以此來確立行 事的是非標準,養成百姓誠實守信的 風氣,又明白地指出人們的過錯所在 ,標榜仁愛,講求互相推讓,使老百 姓能有法規可去遵從。如果有人不按 照這樣做的話。即使是有權有勢的, 也會被罷免,而民眾都會視之為禍根 。這就叫做『小康』世界。」


《禮記》為孔子弟子及後學者所記,內容講述哲理及禮儀法度,其性質殆為先秦儒家言禮之叢書.秦始皇焚書,禮記亦遭厄,幸民間尚有收藏,西漢后蒼以之傳於戴德戴聖.戴德、戴聖乃各就后蒼所傳及各種述禮之書,刪為二種輯本,名曰大戴記小戴記.迨唐貞觀中撰五經正義,廢大戴記不錄,獨取小戴記.故現今《禮記》即小戴記.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後來亡於秦火,只剩下五經。




四書

主條目:四書

四書為儒家經典,南宋學者朱熹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之後各朝皆以《四書》列為科舉考試範圍,因而造就《四書》獨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後《四書》已凌駕《五經》的地位。


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現代的中學生,選讀部分四書五經,當然可以提高中國文化的修養;同時另一方面,在四書五經中,有許多智慧的故事和格言,包含了應付困難和解決問題的種種方法,也能培養你的能力和智慧。

傳說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幼年孟子有一個良好的鄰里環境,曾經三次搬家;這說明了一個人接近什麼,就會容易受其影響。我們為了培養自己健全的心智,應該多讀四書五經,特別是《論語》、《孟子》這樣的好書。  



 


論語》是孔子弟子編輯的一本書,共有二十篇。每篇錄有二、三十節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或是孔子的行為事跡,內容生動豐富。孔子心中的政治觀、人生觀,就在這些生動的對話中展示出來。這些觀念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雖然許多古書都有記載孔子的言論思想,但《論語》是最為完整可靠的,影響也最大。宋代以後,《論語》作為四書之一,是所有讀書人首先要熟讀的一部典籍。


 


《孟子》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一生四處奔走,宣揚孔子的學說。晚年和弟子萬章等人編纂了《孟子》一書,全書共七篇,每篇分上下兩章,內容主要是記述孟子如何勸說當時的國君實行仁政。


  自漢代起,《孟子》一書已有很大的影響,到北宋時被列入為儒家的經典。南宋朱熹把《孟子》列為「四書」 之一,於是《孟子》的地位就更加提高了;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更規定要從「四書」中選題目,所以任何讀書人都必需熟讀《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儘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大學》

主條目:大學 ()

《大學》是一篇寫於先秦時代的儒家文章, 內容是講述儒家的治國道理,其中包括有著名的 「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後來儒家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由孔子的大 子曾子(曾參)前505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大學》在漢代被收入《禮記》一 書,宋代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 合編為四書,成為宋代以後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中庸》是一篇寫於先秦時代的儒家文章,內容是講述儒家的中庸思想,認為做事不偏不倚是最高的道德準則。表面看來,中庸思想不難明白,因為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都已體現著這道理,但是同時它又是天地之間最深奧的原則。透過這種深奧的原則,我們可以理解天、人,以及人性與教化之間的關係。


有關《中庸》的作者,舊說是由孔子的孫子子思所寫的。《中庸》在漢代被收入《禮記》一書,宋代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成為宋代以後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五經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本來有六經,它們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本詩歌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時代(公元前10—6世紀)的一些民歌和貴族詩歌,一共有305首。《詩經》最早只稱為《詩》,是由西周時掌管音樂的官員採集編纂的,那時的詩歌都配有音樂,官府會在一些重要的禮典儀式上演奏這些詩樂。到了春秋末年,孔子把《詩》重新編訂,作為他教育學生的課本。


漢代以後,《詩》成為了儒家經典,就被稱為《詩經》。《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尚書》又稱為《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史料彙集,包括虞(堯舜時代)書、夏書、商書、周書,內容都是政治性的文誥。《尚書》的彙編大概是在春秋時代,由誰人所編現在已無法知道。孔子曾經用它作教育弟子的教材,也有一種傳聞說孔子曾經對此書進行刪訂。


《尚書》到漢代成為了儒家經典,因此又稱《書經》。《尚書》在先秦時有一百篇,傳到現在只剩下二十八篇。另有二十五篇「古文尚書」是東晉時的人偽造出來的。在儒家經典中,《尚書》較為古奧難讀。


 



儒家關於「禮」的書有三種,分別是《儀禮》、《禮記》和《周禮》。


漢代「五經」中的《禮經》是《儀禮》,《儀禮》是古代部分禮制的彙編,共有17篇,內容都是關於冠、婚、喪、祭等儀式中的禮節,編者可能是戰國時代的人。


《禮記》是從戰國到西漢的儒者解釋《儀禮》和闡發禮典意義的文章,有49篇,編者是西漢的儒生戴聖。


《周禮》是戰國時代的人編寫的一本關於西周政治制度的書。


《禮記》、《周禮》後來都成為了儒家經典,其中《禮記》的影響尤其深遠。我們現在了解古代的禮制,主要是依據《儀禮》和《禮記》。



 

周易》包括兩個部分:《易經》與《易傳》。

《易經》是西周時代的一本占卜書,內容包括有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及卦辭和爻辭。相傳八卦為伏羲所畫。


《易傳》是戰國時代的儒者對《易經》的解釋,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十篇。《易傳》的思想有一套獨特的世界觀,蘊含深刻的哲學意義,對後來宋明理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周易》包括兩個部分:《易經》與《易傳》。


 


《春秋》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部編年史,共記載了242年的歷史(公元前722年—481年),由魯國史官所作。相傳孔子曾經對這部史書加以整理修訂,到西漢時被列為「五經」之一。《春秋》記載歷史的方式非常簡略,但古代的儒者相信其中每一個字都有深意。


從戰國至西漢,陸續出現了多種解釋《春秋》的書,其中最有名的三本是:《公羊傳》、《谷梁傳》、和《左傳》。前兩本書逐字解釋《春秋》的深意,而《左傳》則補充相應的史事。到後來《左傳》的影響愈來愈大。現代人讀《春秋》,一般都離不開《左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