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普陀山】

●同:南海普陀山不肯去觀世音菩薩的由來:


(中國有名的四大名山,分別是: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其中浙江省定海縣東海外舟山群島的島嶼之一:普陀山,即是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為了應化中土有緣眾生,所示現的淨土。在普陀山中關於觀音菩薩靈驗的應化事跡多得不勝枚舉。

五代以後,淨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一位日本和尚慧鍔來到中國來,在五台山偷了一尊觀音菩薩的尊像後,欲乘船由東海回日本,中途卻在普陀山這個地方被風浪困住,甚至船欲行走時,海中生出鐵蓮花阻斷前進路途,使日本僧人的船動彈不得,後來不得不將觀音像留在附近的島嶼山上,即在今日的普陀山上,因而此觀音後被稱為「不肯去觀音」。

山上也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從此普陀山上供奉觀音的寺院愈來愈多,各種菩薩的示現感應也愈來愈多,聲名遠播,而成為觀音的淨土道場。)


 


 



◎ 四大名山-名山赫赫映心佛陳星潔

佛教四大名山之所以能於嘩嘩作響的歷史洪流中,
展露出烈烈揚揚的光芒,並從喧囂的俗世超脫其莊嚴的態勢,
是來自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自然景觀,
以及菩薩感應事跡給予超越其自身的意義;
而歷代傑出大德依止名山彰顯菩薩精神,
更為名山注入一泓源頭活水,而成了佛子們的精神棲息處,
古今文人雅士慕名而來,吟詠出法義蘊藉的千古絕唱。


隨著文明昌盛,科技發達,交通便捷,世界已是天涯若比鄰。然而提及佛教的「四大名山」──普陀山、五臺山、九華山、峨嵋山、,許多人雖然心嚮往之,卻覺得它們恍似處於雲霧飄渺間,遙不可及。

反觀清末交通運輸不若今日,虛雲老和尚卻因感念父母的生養之恩,發願朝拜名山聖地。老和尚以其虔敬、堅固之心,從普陀山三步一拜地向北行,每次跪拜都觀想五臺山如在目前,不懼眼前危難的橫亙,登上五臺。

除了虛雲老和尚之外,尚有蓮池大師等大德,不畏地形之險峻、氣候之嚴酷,赤手空足超越時空上的重重障礙,登上各大菩薩的道場,或深入經藏、或講學弘法。堅固的願心,讓一座座名山就在人們的眼前和心中。


【聖顯的力量形塑神聖空間】

四大名山中的五臺山,五峰聳立,氣候寒冷;九華山區平均高度約海拔1000公尺 ,群峰競秀,天氣嚴酷;峨嵋山踞於四川盆地,多峭壁險崖,雲霧氤氳;普陀山則是中國東海上的島嶼,水氣繚繞。就它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及自然景觀而言,是不若平原、丘陵宜於安居樂業。但,正是高險孤絕的氣勢,才得以透顯神聖、不凡的氛圍而享有美譽。古今文人雅士慕名而來,吟詠出法義蘊藉的千古絕唱。

羅馬尼亞宗教學大師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在《聖與俗:宗教的本質》一書中說:「一個神聖空間的形成,主要是聖顯的介入。」而「聖顯的介入,讓空間獲得超越本身的意義,此意義便使此空間具獨特性,而與凡俗空間有了區隔。」

這四大名山之所以能於中國眾多錦繡山林中卓然而立,成為佛教聖地,並被視為具有佛法的象徵,其中關鍵便是「聖顯」的介入。而聖顯的形式有異,則使四大名山分別展現出不同的道風。依傍《華嚴經.菩薩住處品》的文獻,五臺山藉由經典賦予的神聖性而有了超越自身的意義,成為文殊菩薩說法的清涼道場;九華山則因法藏菩薩的苦修實行,令人肅然起敬,尊為地藏菩薩示現,而為地藏道場;而峨嵋山與普陀山則因菩薩靈跡,分別成就了普賢菩薩與觀音菩薩的道場。

聖顯的介入,其形式無論是援引經典、僧人體現菩薩道,或是菩薩感應事跡,都給予超越其自身的意義,為名山注入一泓源頭活水,是名山之所以能應化百代的重要力量。綜觀佛教四大名山,它們之所以能於嘩嘩作響的歷史洪流中,展露出烈烈揚揚的光芒,並從喧囂的俗世超脫其莊嚴的態勢,大抵是因為它們皆具獨特的地理環境、自然景觀,並依憑各個聖顯獲得超越本身的意義,而成了佛子們的精神棲息處。

眾人朝拜佛教四大名山,即是欲藉其佛法的象徵,為自身生命覓得一個可以依歸的方向。四大名山由於菩薩精神的灌注,成為具有超越自身意義的空間,因為是佛法的象徵,與俗世情境的相對性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人們尊崇它們,並不是基於它們具體的形象,而是在於它們所顯示的價值與意義。而這價值與意義的承續,是藉由高僧大德的體現,以修行、風範昭示大眾。


【大德依止彰顯菩薩誓願】

曾經參訪四大名山的聖嚴法師,在其著作《行雲流水》中曾提到:「行腳參學是以高僧為對象,不是以名山大川的寺院為目標。」而虛雲老和尚之所以不畏苦難,四處行腳,便是為了向高僧請益,如修習「禪制」、《阿彌陀經》、《楞嚴宗通》等。因此,有傑出大德依止名山彰顯菩薩精神,感召生命態度相類的大眾,才能進而使名山所承載的佛法,能如滾滾活水蜿蜒八方。如:華嚴四祖澄觀即為五臺山確立華嚴法脈,金碧峰禪師則另起禪風;地藏法師則為九華山彰顯地藏精神,大慧宗杲傳臨濟宗旨,海玉禪師、蕅益大師樹立勇猛精進風範;寶掌法師與德心禪師於峨眉山體現普賢行願;虛雲、印光、太虛、印順等法師更是發揚觀音信仰,開展人間佛教。

因此,僧眾的培育實是四大名山的菩薩信仰耀耀不墜的繫脈。爾今九華山便設有佛學院,講究「學修一體化,學院叢林化」之解行並重的精神;峨嵋山也建有初級尼眾學院,培育佛門龍象;普陀山在印實、印順二位法師的高瞻遠矚之下,也開辦佛學院,教學重點是天台三大部的研究以及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名山的佛學教育日漸隆盛、佛學交流日趨繁榮,可以預見他日必有傑出僧眾輩出,佛法的傳揚將因茲可大可久。

僧人求法、護法與弘法固然顯耀名山的菩薩道場,然而大眾接受引領,朝向心中的名山聖地,才能成就菩薩道場。佛教文學作家梁寒衣將朝山精神,解讀為如同「受記」的意義,是一種印記,讓人自覺能消除業障,獲得殊勝的加持,進而通向經藏。她更詳細地將朝山形式由粗糙到精緻分為三種:一是「由外而內」的朝山,意即藉相表心。人藉由腳行十萬里路向聖地朝拜,因領略神聖氣質、宗教氛圍啟發信心,進而頂禮、懺悔,希冀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獲得救贖。然而這類的朝山往往因事過境遷,行願無法恆常。

其次是「由內而外」的朝山,意即以心見佛。許多修行者以心行十萬里路向聖地禮拜,如持誦《華嚴經》時,感悟文殊菩薩的智慧如海,進而發堅固心願,追隨菩薩行誼。這類朝山,較不會因物換星移而退轉道心。

再者是「身心齊一」禮拜聖境,如能稱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又親自參學於九華山,見到「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字語,則可以藉相表心,提振信心;而依憑對經典的感悟,則更能自覺地體現地藏誓願,圓證體內三身佛。


【名山即在人心中】

數年前參訪過峨嵋山的梁寒衣說:「內在的累積,決定朝山的深度。」平日若無用心於佛法的見聞與修習,朝山的助益並不大。尚未明白朝山即是修行、即是禮拜心中的聖地,到了聖地靈跡卻無止盡地向外攀緣,便與聖地漸行漸遠了。虛雲老和尚回憶艱苦跋涉的行腳路途,感悟道:「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對於朝山,他強調修行上的得力,並不是聖顯的感應。

現今四大名山的觀光業日益蓬勃,許多自然景觀遭到人為的世俗化,宗教氛圍減弱。大眾若是以祈求遭遇聖顯靈驗的心情,至名山古剎觀光,多半會敗興而歸。聖嚴法師在五台山有感而發地說:「如果古人也像今人這樣,坐著轎車臥遊聖地,我相信他們是見不到文殊菩薩。」朝山的意義在於向內觀照,面對自身困頓以體會菩薩悲願,處於艱辛情境以實踐菩薩行願。

因此,人若能發菩提心,懇切修行,縱然四大名山靈動氛圍不再,亦能感悟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大智度論》中說:「普賢不必說其所住之處,是應一切世界,而住在其中。」諸佛菩薩當是應化無方的,如同日月常在,大眾只是為無明所縛,心盲故不見。

明末蓮池大師也說:「夫經稱菩薩無剎不現身,則不須遠涉他方。」人若能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則名山即在人心中,菩薩即是清淨自性。






 


觀音的聖地 摘自「守護佛菩薩系列」觀音菩薩大悲守護主

觀音菩薩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永遠以慈目觀照守護著一切有情眾生。由於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稍不停息,只要我們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能得到菩薩的佑護與加持。

觀音菩薩的淨土,就廣義而言,包括過去正法明如來淨土、未來眾寶普及莊嚴世界、現在的補陀落山(普陀山、布達拉宮)、極樂世界、毛孔淨土等。

釋迦牟尼佛曾經在補陀落山的宮殿講經說法,並與觀世音菩薩相互搭配教化眾生,所以補陀落山可以說是人間的觀音淨土。

但是由於觀音菩薩普門示現的悲願,除了位於印度南方的補陀落山之外,其它地方自古以來亦有以「補陀落」為名的觀音道場出現。據說共有七處:印度南方錫蘭的普陀山、中國東南海外的普陀山(「普陀」之音取自「補陀落」)、西藏的拉薩布達拉宮、中國熱河承德的補陀落寺、朝鮮的洛山、日本紀伊的補陀落、下野的日光。以下我們列舉印度、中國與西藏等地的觀音聖地來介紹:

【印度的補陀落山】

在佛經教經典《華嚴經》中,開始記述關於觀音思想的根據是:當善財童子在南方遊行參訪時,觀音世菩薩住在補陀落山,對著環繞的無量菩薩說法。由此可知觀音道場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已成為清淨聖地。

我們藉由善財童子的眼睛,所看到的補陀落山觀音道場的景緻是:西面有巖谷,巖谷之中有泉流相縈映,樹木蒼鬱翠綠濃密,草地柔軟芬芳,而且以右旋的方式佈滿地面。觀自在菩薩在金剛寶座上結跏趺坐,有無量菩薩眷屬恭敬圍繞其旁,聽聞著菩薩宣說大慈悲法門,這真是一個法雨滋潤的淨土道場。

而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也記錄了他旅行途中所目睹的實地景象:秣羅矩吒南方海濱有座秣刺耶山,秣刺耶(Malaya)山東方有座布呾洛迦(Potalaka)山,此山山徑危險,巖谷崎嶮,山頂上有水池,其水澄清如鏡,且有大河繞山周流二十圈,流入南海。池旁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其間遊息。若有能發願者,欲見菩薩,不顧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各種險難,來到此山者最甚殊狽。

惟 山下 居士,若虔心祈求瞻視菩薩,則菩薩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塗灰外道身來,慰喻此人,使之願望皆得以實現。

根據玄奘的說法,補陀洛是南印度哥摩林(Comorin)岬附近,秣刺耶山東方一座巖谷崎傾的山。

補陀落山作為觀世音菩薩淨土的聖地,久遠以來即為印度國內、外人們所崇拜。其中亦出現頗多靈驗事蹟。因此補陀落山自古以來就是個著名的觀音聖地。

【中國的普陀山】

中國有名的四大名山,分別是: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其中浙江省定海縣東海外舟山群島的島嶼之一:普陀山,即是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為了應化中土有緣眾生,所示現的淨土。在普陀山中關於觀音菩薩靈驗的應化事跡多得不勝枚舉。

五代以後,淨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一位日本和尚慧鍔來到中國來,在五台山偷了一尊觀音菩薩的尊像後,欲乘船由東海回日本,中途卻在普陀山這個地方被風浪困住,甚至船欲行走時,海中生出鐵蓮花阻斷前進路途,使日本僧人的船動彈不得,後來不得不將觀音像留在附近的島嶼山上,即在今日的普陀山上,因而此觀音後被稱為「不肯去觀音」。

山上也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從此普陀山上供奉觀音的寺院愈來愈多,各種菩薩的示現感應也愈來愈多,聲名遠播,而成為觀音的淨土道場。

【西藏的布達拉宮】

西藏的拉薩有座紅山,相傳是觀音的本尊所在,所以西藏人在此地建立觀音的道場,寺城廣及山的一半。同時並取了與印度本處同音的「布達拉」,布達拉即梵語補陀落的音變而來。

布達拉(potalaka, potala)即為普陀山之義,意為脫離苦海之舟,虔誠的佛教徒認為,雄偉的布達拉宮堪能媲美觀世音菩薩的聖地普陀山,而且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松贊干布王所建立,無疑地它就自然地成為令人仰慕的觀音聖地。

而被認為是千手觀音化身的達賴喇嘛,他在西藏的駐錫地即是布達拉宮,因此,布達拉宮在西藏就成為名符其實的觀音道場。目前布達拉宮不但是西藏最大的佛寺,也是世界最大的佛寺。

布達拉宮氣勢磅礡,莊嚴雄偉,與周遭的自然環境,混然溶為一體,其外觀共十三層,最高達一一五. 四米 ,是西藏現存最大的古代高層建築。

布達拉宮的建築,屋頂四周各角豎立著寶塔似的屋脊寶瓶,這是藏傳佛教寺院建築上,不可缺失的佛法象徵物,與柳圍牆、幢、纛、祥麟法輪和命命鳥和金瓦頂等,一起金光互相輝映,益增布達拉宮的光輝燦爛。

宮內畫棟彫樑,金碧輝煌,四壁塑有色彩明麗的人、龍、鳳、鶴、獅等浮彫,極具佛教藝術價值。而其內的規模有宮殿、佛堂、習經室、寢宮、靈塔殿、庭院等。寺內的佛像數以萬計,往來參拜者多以觀音為最聖的本尊。

而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有八座座落於此,塔身皆以金銀包裹,寶玉鑲嵌,金光晃耀,輝煌壯觀。

觀音菩薩在人間的淨土聖地,讓娑婆世界的眾生,依然能夠蒙受菩薩的大悲雨潤,見到菩薩的種種應化妙跡。






 


地藏菩薩的聖地九華山 摘自「守護佛菩薩系列」《地藏菩薩》

九華山素有「東南第一山」的美譽,山上群峰貌秀,景色清幽,很多人選擇來此修行,是理想的清修地方。

「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秘猶如秘藏」,地藏菩薩猶如大地能夠承載一切眾生的種種罪業,又如大地伏藏無量珍寶,象徵著廣大的福德與悲願,其悲願遠超過其他的菩薩。

地藏菩薩在人間的淨土,依《大方廣佛十輪經》記載,佛陀在佉羅帝耶山,宣說地藏菩薩的經典,當時地藏菩薩與其無量眷屬從南方化現而來,所以一般認為佉羅帝耶山就是地藏菩薩在娑婆世界的淨土。

據說佉羅帝耶山是印度摩竭佗國的伽耶城附近的一座山。此外,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的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即是地藏菩薩的化土。

九華山位於安徽青陽縣西南四十里處,原名為九子山,發源於黃山西脈,經過太平、石埭,蜿蜒進入青陽縣的南境,方圓一百餘平方公里。

九華山有九十九峰,其中以天台、蓮華、天柱及十王峰等九峰最為雄偉。其中有九十峰峰頂有九小峰,形狀類似嬰兒圍成一圈,背向著外團聚而嬉戲,所以才有九子山之名。此山風景奇麗,山高雲表,各種地形高妙,瀑布、怪石、奇樹、溪流皆有,自古以來常引來很多騷人墨客的讚賞。

九華山素有「東南第一山」的美譽,而山上群峰貌秀,景色清幽,無怪乎很多人選擇來此修行,確實是理想的清修地方。


【九華山傳為地藏菩薩應化道場的因緣】

九華山之所以傳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根據《宋高僧傳》卷二十所記,載因緣是來自唐朝的金喬覺。金喬覺是新羅王族,在佛陀滅後一千五百年(永徽四年),攜著白犬善聽渡海來到九華山,看到山明水秀的九華山,便決定在此山修行,結廬七十五年。

相傳金喬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在殊勝的因緣中,開啟了地藏菩薩與中華的殊勝因緣,而其法號為地藏,人稱金喬覺為金地藏。因此九華山很多的名勝古蹟大都與金地藏有關係。


【九華山的名勝古蹟】

化城寺為九華山的開山寺,也是山中最古老的寺廟。

在大殿上,金地藏安置了釋迦牟尼佛的聖像,並於佛壇安立著種種的妙飾,並在寺前建立樓台山門,增加化城寺的莊嚴,最後寺院終於在大家努力的闢建下完成了,整座寺院依著山勢而建,分門廳、大雄寶殿、藏經樓等。

寺內有一巨大木架,上面著一座洪鐘,重二千餘斤,鑄造於清光緒年間(一八七五一九O八),輕輕敲擊發出清揚悅耳的聲音,「化城晚鐘」也是九華十景之一。

月身寶殿又名為肉身殿,為金地藏的肉身塔,這是建築在金地藏墓地上的一座塔形廟宇。明神宗賜名「護國肉身寶塔」。現在的建築為清同治、光緒年間重建。殿宇非常宏麗莊嚴,屋頂蓋鐵瓦,四周回廊石柱環節,重檐斗拱,雕樑畫棟。大殿西側設有佛教文物陳列室,殿後半月形瑤台上列鐵鼎,終日香火不斷,稱為「布金勝地」。其他尚有祇園寺、上禪堂、百歲宮、天台寺等等富有特色的景點。

像百歲宮又名摘星庵,清代擴建後改稱萬年禪寺。位於九華山摩空嶺上。

據宮前石碑記載:明萬曆年間(一五七三~一六二),河北宛僧海玉,號無瑕禪師,由五台山至此,在摩空嶺摘星亭結茅而居,名為摘星庵,長年以野果為生。以舌血和金粉,抄寫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共花費二十八年時間。年壽一二六歲最後拈偈而逝,去逝前曾咐囑弟子三年後啟缸,如期發現,其顏色若生,當時的人慕稱為「百歲宮」,並建宮來紀念。明毅宗瀣封「應身菩薩」,御題「護國萬年壽欽賜百歲宮」。宮宇依山而築,上下五層樓閣,曲折相通,巍峨宏敞。東壁以懸崖為基,西臨峽谷,形勢險峻。今無瑕真身和「血經」,保存完好。


●四大名山之所以能於嘩嘩作響的歷史洪流中,
展露出烈烈揚揚的光芒,並從喧囂的俗世超脫其莊嚴的態勢,
是來自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自然景觀,
以及菩薩感應事跡給予超越其自身的意義;
而歷代傑出大德依止名山彰顯菩薩精神,
更為名山注入一泓源頭活水,而成了佛子們的精神棲息處,
古今文人雅士慕名而來,吟詠出法義蘊藉的千古絕唱。


隨著文明昌盛,科技發達,交通便捷,世界已是天涯若比鄰。然而提及佛教的「四大名山」──普陀山、五臺山、九華山、峨嵋山、,許多人雖然心嚮往之,卻覺得它們恍似處於雲霧飄渺間,遙不可及。

反觀清末交通運輸不若今日,虛雲老和尚卻因感念父母的生養之恩,發願朝拜名山聖地。老和尚以其虔敬、堅固之心,從普陀山三步一拜地向北行,每次跪拜都觀想五臺山如在目前,不懼眼前危難的橫亙,登上五臺。

除了虛雲老和尚之外,尚有蓮池大師等大德,不畏地形之險峻、氣候之嚴酷,赤手空足超越時空上的重重障礙,登上各大菩薩的道場,或深入經藏、或講學弘法。堅固的願心,讓一座座名山就在人們的眼前和心中。


【聖顯的力量形塑神聖空間】

四大名山中的五臺山,五峰聳立,氣候寒冷;九華山區平均高度約海拔1000公尺 ,群峰競秀,天氣嚴酷;峨嵋山踞於四川盆地,多峭壁險崖,雲霧氤氳;普陀山則是中國東海上的島嶼,水氣繚繞。就它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及自然景觀而言,是不若平原、丘陵宜於安居樂業。但,正是高險孤絕的氣勢,才得以透顯神聖、不凡的氛圍而享有美譽。古今文人雅士慕名而來,吟詠出法義蘊藉的千古絕唱。

羅馬尼亞宗教學大師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在《聖與俗:宗教的本質》一書中說:「一個神聖空間的形成,主要是聖顯的介入。」而「聖顯的介入,讓空間獲得超越本身的意義,此意義便使此空間具獨特性,而與凡俗空間有了區隔。」

這四大名山之所以能於中國眾多錦繡山林中卓然而立,成為佛教聖地,並被視為具有佛法的象徵,其中關鍵便是「聖顯」的介入。而聖顯的形式有異,則使四大名山分別展現出不同的道風。依傍《華嚴經.菩薩住處品》的文獻,五臺山藉由經典賦予的神聖性而有了超越自身的意義,成為文殊菩薩說法的清涼道場;九華山則因法藏菩薩的苦修實行,令人肅然起敬,尊為地藏菩薩示現,而為地藏道場;而峨嵋山與普陀山則因菩薩靈跡,分別成就了普賢菩薩與觀音菩薩的道場。

聖顯的介入,其形式無論是援引經典、僧人體現菩薩道,或是菩薩感應事跡,都給予超越其自身的意義,為名山注入一泓源頭活水,是名山之所以能應化百代的重要力量。綜觀佛教四大名山,它們之所以能於嘩嘩作響的歷史洪流中,展露出烈烈揚揚的光芒,並從喧囂的俗世超脫其莊嚴的態勢,大抵是因為它們皆具獨特的地理環境、自然景觀,並依憑各個聖顯獲得超越本身的意義,而成了佛子們的精神棲息處。

眾人朝拜佛教四大名山,即是欲藉其佛法的象徵,為自身生命覓得一個可以依歸的方向。四大名山由於菩薩精神的灌注,成為具有超越自身意義的空間,因為是佛法的象徵,與俗世情境的相對性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人們尊崇它們,並不是基於它們具體的形象,而是在於它們所顯示的價值與意義。而這價值與意義的承續,是藉由高僧大德的體現,以修行、風範昭示大眾。


【大德依止彰顯菩薩誓願】

曾經參訪四大名山的聖嚴法師,在其著作《行雲流水》中曾提到:「行腳參學是以高僧為對象,不是以名山大川的寺院為目標。」而虛雲老和尚之所以不畏苦難,四處行腳,便是為了向高僧請益,如修習「禪制」、《阿彌陀經》、《楞嚴宗通》等。因此,有傑出大德依止名山彰顯菩薩精神,感召生命態度相類的大眾,才能進而使名山所承載的佛法,能如滾滾活水蜿蜒八方。如:華嚴四祖澄觀即為五臺山確立華嚴法脈,金碧峰禪師則另起禪風;地藏法師則為九華山彰顯地藏精神,大慧宗杲傳臨濟宗旨,海玉禪師、蕅益大師樹立勇猛精進風範;寶掌法師與德心禪師於峨眉山體現普賢行願;虛雲、印光、太虛、印順等法師更是發揚觀音信仰,開展人間佛教。

因此,僧眾的培育實是四大名山的菩薩信仰耀耀不墜的繫脈。爾今九華山便設有佛學院,講究「學修一體化,學院叢林化」之解行並重的精神;峨嵋山也建有初級尼眾學院,培育佛門龍象;普陀山在印實、印順二位法師的高瞻遠矚之下,也開辦佛學院,教學重點是天台三大部的研究以及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名山的佛學教育日漸隆盛、佛學交流日趨繁榮,可以預見他日必有傑出僧眾輩出,佛法的傳揚將因茲可大可久。

僧人求法、護法與弘法固然顯耀名山的菩薩道場,然而大眾接受引領,朝向心中的名山聖地,才能成就菩薩道場。佛教文學作家梁寒衣將朝山精神,解讀為如同「受記」的意義,是一種印記,讓人自覺能消除業障,獲得殊勝的加持,進而通向經藏。她更詳細地將朝山形式由粗糙到精緻分為三種:一是「由外而內」的朝山,意即藉相表心。人藉由腳行十萬里路向聖地朝拜,因領略神聖氣質、宗教氛圍啟發信心,進而頂禮、懺悔,希冀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獲得救贖。然而這類的朝山往往因事過境遷,行願無法恆常。

其次是「由內而外」的朝山,意即以心見佛。許多修行者以心行十萬里路向聖地禮拜,如持誦《華嚴經》時,感悟文殊菩薩的智慧如海,進而發堅固心願,追隨菩薩行誼。這類朝山,較不會因物換星移而退轉道心。

再者是「身心齊一」禮拜聖境,如能稱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又親自參學於九華山,見到「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字語,則可以藉相表心,提振信心;而依憑對經典的感悟,則更能自覺地體現地藏誓願,圓證體內三身佛。


【名山即在人心中】

數年前參訪過峨嵋山的梁寒衣說:「內在的累積,決定朝山的深度。」平日若無用心於佛法的見聞與修習,朝山的助益並不大。尚未明白朝山即是修行、即是禮拜心中的聖地,到了聖地靈跡卻無止盡地向外攀緣,便與聖地漸行漸遠了。虛雲老和尚回憶艱苦跋涉的行腳路途,感悟道:「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對於朝山,他強調修行上的得力,並不是聖顯的感應。

現今四大名山的觀光業日益蓬勃,許多自然景觀遭到人為的世俗化,宗教氛圍減弱。大眾若是以祈求遭遇聖顯靈驗的心情,至名山古剎觀光,多半會敗興而歸。聖嚴法師在五台山有感而發地說:「如果古人也像今人這樣,坐著轎車臥遊聖地,我相信他們是見不到文殊菩薩。」朝山的意義在於向內觀照,面對自身困頓以體會菩薩悲願,處於艱辛情境以實踐菩薩行願。

因此,人若能發菩提心,懇切修行,縱然四大名山靈動氛圍不再,亦能感悟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大智度論》中說:「普賢不必說其所住之處,是應一切世界,而住在其中。」諸佛菩薩當是應化無方的,如同日月常在,大眾只是為無明所縛,心盲故不見。

明末蓮池大師也說:「夫經稱菩薩無剎不現身,則不須遠涉他方。」人若能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則名山即在人心中,菩薩即是清淨自性。







觀音的聖地 摘自「守護佛菩薩系列」觀音菩薩─大悲守護主

觀音菩薩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永遠以慈目觀照守護著一切有情眾生。由於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稍不停息,只要我們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能得到菩薩的佑護與加持。

觀音菩薩的淨土,就廣義而言,包括過去正法明如來淨土、未來眾寶普及莊嚴世界、現在的補陀落山(普陀山、布達拉宮)、極樂世界、毛孔淨土等。

釋迦牟尼佛曾經在補陀落山的宮殿講經說法,並與觀世音菩薩相互搭配教化眾生,所以補陀落山可以說是人間的觀音淨土。

但是由於觀音菩薩普門示現的悲願,除了位於印度南方的補陀落山之外,其它地方自古以來亦有以「補陀落」為名的觀音道場出現。據說共有七處:印度南方錫蘭的普陀山、中國東南海外的普陀山(「普陀」之音取自「補陀落」)、西藏的拉薩布達拉宮、中國熱河承德的補陀落寺、朝鮮的洛山、日本紀伊的補陀落、下野的日光。以下我們列舉印度、中國與西藏等地的觀音聖地來介紹:

【印度的補陀落山】

在佛經教經典《華嚴經》中,開始記述關於觀音思想的根據是:當善財童子在南方遊行參訪時,觀音世菩薩住在補陀落山,對著環繞的無量菩薩說法。由此可知觀音道場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已成為清淨聖地。

我們藉由善財童子的眼睛,所看到的補陀落山觀音道場的景緻是:西面有巖谷,巖谷之中有泉流相縈映,樹木蒼鬱翠綠濃密,草地柔軟芬芳,而且以右旋的方式佈滿地面。觀自在菩薩在金剛寶座上結跏趺坐,有無量菩薩眷屬恭敬圍繞其旁,聽聞著菩薩宣說大慈悲法門,這真是一個法雨滋潤的淨土道場。

而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也記錄了他旅行途中所目睹的實地景象:秣羅矩吒南方海濱有座秣刺耶山,秣刺耶(Malaya)山東方有座布呾洛迦(Potalaka)山,此山山徑危險,巖谷崎嶮,山頂上有水池,其水澄清如鏡,且有大河繞山周流二十圈,流入南海。池旁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其間遊息。若有能發願者,欲見菩薩,不顧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各種險難,來到此山者最甚殊狽。

惟 山下 居士,若虔心祈求瞻視菩薩,則菩薩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塗灰外道身來,慰喻此人,使之願望皆得以實現。

根據玄奘的說法,補陀洛是南印度哥摩林(Comorin)岬附近,秣刺耶山東方一座巖谷崎傾的山。

補陀落山作為觀世音菩薩淨土的聖地,久遠以來即為印度國內、外人們所崇拜。其中亦出現頗多靈驗事蹟。因此補陀落山自古以來就是個著名的觀音聖地。

【中國的普陀山】

中國有名的四大名山,分別是: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其中浙江省定海縣東海外舟山群島的島嶼之一:普陀山,即是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為了應化中土有緣眾生,所示現的淨土。在普陀山中關於觀音菩薩靈驗的應化事跡多得不勝枚舉。

五代以後,淨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一位日本和尚慧鍔來到中國來,在五台山偷了一尊觀音菩薩的尊像後,欲乘船由東海回日本,中途卻在普陀山這個地方被風浪困住,甚至船欲行走時,海中生出鐵蓮花阻斷前進路途,使日本僧人的船動彈不得,後來不得不將觀音像留在附近的島嶼山上,即在今日的普陀山上,因而此觀音後被稱為「不肯去觀音」。

山上也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從此普陀山上供奉觀音的寺院愈來愈多,各種菩薩的示現感應也愈來愈多,聲名遠播,而成為觀音的淨土道場。

【西藏的布達拉宮】

西藏的拉薩有座紅山,相傳是觀音的本尊所在,所以西藏人在此地建立觀音的道場,寺城廣及山的一半。同時並取了與印度本處同音的「布達拉」,布達拉即梵語補陀落的音變而來。

布達拉(potalaka, potala)即為普陀山之義,意為脫離苦海之舟,虔誠的佛教徒認為,雄偉的布達拉宮堪能媲美觀世音菩薩的聖地普陀山,而且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松贊干布王所建立,無疑地它就自然地成為令人仰慕的觀音聖地。

而被認為是千手觀音化身的達賴喇嘛,他在西藏的駐錫地即是布達拉宮,因此,布達拉宮在西藏就成為名符其實的觀音道場。目前布達拉宮不但是西藏最大的佛寺,也是世界最大的佛寺。

布達拉宮氣勢磅礡,莊嚴雄偉,與周遭的自然環境,混然溶為一體,其外觀共十三層,最高達一一五. 四米 ,是西藏現存最大的古代高層建築。

布達拉宮的建築,屋頂四周各角豎立著寶塔似的屋脊寶瓶,這是藏傳佛教寺院建築上,不可缺失的佛法象徵物,與柳圍牆、幢、纛、祥麟法輪和命命鳥和金瓦頂等,一起金光互相輝映,益增布達拉宮的光輝燦爛。

宮內畫棟彫樑,金碧輝煌,四壁塑有色彩明麗的人、龍、鳳、鶴、獅等浮彫,極具佛教藝術價值。而其內的規模有宮殿、佛堂、習經室、寢宮、靈塔殿、庭院等。寺內的佛像數以萬計,往來參拜者多以觀音為最聖的本尊。

而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有八座座落於此,塔身皆以金銀包裹,寶玉鑲嵌,金光晃耀,輝煌壯觀。



觀音菩薩在人間的淨土聖地,讓娑婆世界的眾生,依然能夠蒙受菩薩的大悲雨潤,見到菩薩的種種應化妙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慧蓮寺 的頭像
    慧蓮寺

    慧蓮寺-南海普陀山-不肯去觀世音菩薩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