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內涵

  修行的內涵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是要了解未修之前及修行之後是什麼狀態。未修之前,無論知見、情緒都在無明煩惱與粗猛的貪、瞋之中,修行之後,我們的心識狀態改變了,以前貪著的東西,現在厭離;以前對自己不相干的人事物漠不關心,修行之後生起慈悲之心、憐憫。

  第二種是透過思惟和觀察了解所面對的境。譬如現在執著有「我」,等到真正瞭解原來「無我」,就不會把「我」看得那麼重要。

  第三種是修行之後,心所希願處。譬如一開始我們要求生淨土,到後來求「唯心淨土」──你的心就是淨土。

  最後一種是銘記修行的內涵。經過修習以後,使得我們內心生起相應的狀態。

觀察思惟善分別

  彌勒菩薩造的《現觀莊嚴論》是我們從凡夫到成佛最完整的次第教授。論中說:「見道位及修道位的大乘聖者,尚且要不斷思惟、稱量、觀察、修習。」我們居然把觀察、思惟當作妄分別,倒因為果,多麼可笑!我們應該對「不要妄分別」有一個正確的了解,「無分別智」是如理的聽聞、思惟,正確的認識邪執、無明,並精勤修行加以淨除的最後結果。

無常苦乃修行根柢

  我們現在無法修行的最大原因,是沒有修過無常苦,不曉得世間是苦,因而放不下。譬如眼前有一杯毒藥,吃下去,會馬上要你命,你逃都來不及,因為曉得這是一種苦;假定你曉得生命無常,明天就要死了,還管他什麼錢財、身外物?無常觀真正生起,苦諦真正了解,就會策發厭離心和精進心,這就是我們向上修行的根柢。

  「修」很廣泛,絕對不能執很小的一個範圍,為了要離苦得樂,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對身體、受用、善根等資糧都要修習積聚。如果你得不到人身,能修嗎?乃至善根不夠亦難修習。真正修的時候要做到「捨護淨長」四件事──「捨」該捨的,「護」該護的,然後透過淨化來增長善根福德,當然這些都要長時修習,直到究竟成佛。

如理分別 去除邪妄

  有人說:「一切分別都是著相,成佛要無分別,如果執著,都是障礙,要去掉它。」這是一種邪妄分別。譬如有一位老和尚,平時喜歡吃田雞,人家說:「出家人怎麼可以這樣呢?」他說:「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若未見道,這是最糟糕的錯誤,所以人家說:「老和尚你什麼都空掉了,只有田雞空不掉。」我們行持、說法一定要非常小心,一句話、一個見解都要如理思惟、觀察,一絲一毫都馬虎不得,任何一句不如理的話,或一個不正確的見解,留在世間就有輾轉無窮的影響,說這些話的人,將受種種的苦報,這是值得我們警恫的。

棄捨觀察 障礙敬法 

  修學時,捨棄一切觀察,這是錯誤的見解,會成為我們敬重經教的最大障礙。修學佛法在因地裡。要先對法有大恭敬、大仰望,才能淨除罪障,趣入佛法。如果認為「思惟觀察是執相,會障礙成佛」,當然就不會恭敬經典,佛法沉沒消失,聖教隱沒的因緣,就是這樣造成的,所以造作恭敬經典的因,是眼前最重要的事。

修道有二 觀擇止修 

  修道有思擇修、不思擇止修兩種,一個要思惟觀察,一個不用。如修淨信、暇滿、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等,都需經過思惟觀察,使我們猛利、恆常變改心意,如對善知識有淨信心,自然斷除不恭敬;修暇滿人身,死沒無常,就不會拖延懈怠;修了業果,一定不敢投機取巧。止修則是把心安住在一個方向上,不要東想西想,例如觀想佛,就應令心安住不動,這是止修,思擇修與止修要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能圓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慧蓮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